首页 > 网游科幻 > 世界江山一统志 唐风万里

第87章 夷人改襄

小说:

世界江山一统志

作者:

唐风万里

分类:

网游科幻


新式的燧发枪逐步装备给十个军团和卫尉军、御林军,新式大炮只装备给十个野战军团,新式蒸汽动力战船逐步装备到各水战军团。
淘汰下来的火绳枪,优先装备给几个夷人较多的道属部队,而后再逐步给其他道属部队,保证各道有一定的维稳实力。
对外战争结束后,最风光的当属工商部尚书程异,和平时期看经济,经济主力是工商,工商业的繁荣成为唐朝的兴盛的典型标志。
过去人们观念中有士农工商的排序,但是现在人们对工商的重视反而超过士农。
当官固然不错,但是想选拔进入官员的难度大,而且官员都是死工资,虽然涨了俸禄,但是哪有工商赚钱。农民就更不用说了,种地只能维持温饱,哪里能赚钱。
凡是有些头脑的,都往工商业里面发展,各行各业都涌现出一批巨商大贾,财富惊人,成为人们街头巷尾议论的对象。
长安到洛阳的铁路修通以后,很多人赶去尝鲜,感觉确实很方便,相比过去乘车步行,既快捷、又省钱。
从此,长安到洛阳之间,铁路成为人们出行和运货的首选,交通部靠卖票赚得盆满钵满,又给朝廷增加了一笔收入。
赚来的钱全部投入到洛阳到夏原的铁路修建,预计修通以后,会吸引更多的人乘坐、运货。
自从可以从石油中提炼轻油,城市的居民都纷纷用轻油做灯油,燃烧的效果更好,灯光更明亮,夏原城几乎家家户户用起了轻油灯。
夏原城内的道路全部用混凝土修筑,既防水又不容易扬灰,坚固耐用,再也不怕下雨导致道路难行了。
夏原城新开了很多工厂,夏原城东成为重要的工业区,城市中机器轰鸣,外地涌来很多农民前来务工,都觉得务工的的收入比种地强多了。
在元和十一年时,迁都第二批人员就全部来到夏原,彻底完成了迁都,夏原成为全国人民心中的新首都,纷纷来夏原谋发展。
从元和十年迁都开始,到元和十二年,两年就涌来二十多万人,原来规划的五十万人的规模,立马不够用了,来晚的,只能只能在城外买地居住。
那些来的早的,可以在城内选择较好的地段,所开的商铺生意兴旺,财源广进,纷纷庆幸自己早来了夏原。那些当初选择留在长安的宗亲勋贵、臣僚富户一个个后悔不迭,都觉得自己看走了眼,眼看着两个都城东升西落,无可奈何。
李纯观察国家发展的形势,确信自己的决策没错,各项事业都在有条不紊的推进,国家的综合实力蒸蒸日上,经济、科技、文化全面提升,唐朝人的幸福感、自豪感远超以前。
夏原北靠人口密集的黄淮平原,南接经济富庶的江淮地区,在引资引人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发展势头非常快。
长安偏居一隅,交通不便,以前完全是依靠朝廷从外地供血才维持一种表面繁荣,一旦失去朝廷的扶持,立即陷入颓势,人口在缓慢的流失,工商业的发展跟夏原没法比。
与此同时,其他很多城市也发展起来,势头最强的是广陵府,其原来基础就很好,通江达海,经济发达,当地人本就有经商的传统,有了朝廷的鼓励,工商业蓬勃兴起,隐然超过洛阳,成为全国第三城。
西南的成都、南方的番禺、北方的开封也都借着发展工商业的热潮,迅速的发展成为区域的中心城市。
一些新建的城市如天门、钦江、新民、安顺,也都借着朝廷的资金支持,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从普通小城发展成为道一级的首府。
李纯的四个嫔妃,郭贵妃喜欢抓权,纪妃崇信佛教,刘嫔喜欢美食,杜秋妃喜欢诗文音乐。李纯尽管更喜欢杜秋妃一些,但是也会经常去其他嫔妃那里转转,避免冷落了那个嫔妃。
一日,酷暑难耐,李纯就走到刘嫔那里,因为她管着尚膳处,给自己搞点小特权,那里经常备着清凉的酸梅汤、绿豆汤之类的,可以饮用去暑。
李纯来到承秀殿,看到里面摆了好几种水果,刘嫔正大口的吃着。刘嫔看到李纯过来,赶忙起身施礼,李纯摆摆手,让她继续吃。
李纯笑道:“平时朕不舍得吃,宫里的好东西都被你拿来吃了,尚膳处落到你的手里,你倒是可劲徇私了。”
刘嫔嘿嘿一笑:“臣妾觉得陛下就是劳累的命,每天操劳国事,那么辛苦,又不舍得吃喝,不知你是为了啥,臣妾管不住嘴,看到好吃的就想吃,每天大快朵颐,感觉很快乐。”
李纯平时自己生活简朴,到各个嫔妃那里时,有时也能沾点口福,特别是这个刘嫔,承秀殿里美食不断,李纯闲暇时也会过来打秋风。
李纯让宫女端来一碗酸梅汤,喝上几口,感觉暑气去了不少。李纯感觉,像刘嫔这样,虽然思维层次低,头脑简单,但简单也有简单的好处,容易获得快乐,不像自己考虑的事情太多,需要处理的事也多。
李纯突然看到,桌子上摆着一盘红彤彤的荔枝,忍不住就拿一个剥起来吃,吃完还问道:
“这个荔枝不是在岭南吗,当年玄宗皇帝为了杨贵妃专门搞快马往长安送荔枝,才有了‘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千古名句,你现在可以享受杨贵妃的待遇了。”
刘嫔说:“皇上,你怎么可能舍得像玄宗皇帝那样宠爱臣妾,臣妾也不敢为了吃的去乱来,这些荔枝都是从夏原的水果市场上搞过来的,只是皇宫毕竟有些小特权,荔枝一到夏原,就会送一部分进宫里。”
李纯突然想起来什么,就说:“朕想起来了,现在有了轮船,可以从潮州、漳州那边的码头直接运荔枝过来,连续不停的开,估计两三天可以运到夏原。”
刘嫔看李纯过来,就想表现一下,又拿出来一些水果、美食让李纯品尝。李纯每天忙得焦头烂额,今天难得清闲,就好好享受一下待遇,有吃有喝,感觉真不错。
李纯吃好喝好,感觉舒服了不少,觉得也该回去考虑朝政的事了,就想起身离开。李纯好不容易来一次承秀殿,刘嫔怎么可能轻易让他离开,又是撒娇,又是搂抱,非要留他过夜。
李纯这才感觉到,吃了别人嘴短,拿了别人手短,也不好意思直接就走,半推半就就被刘嫔给拿下了。
平时李纯来刘嫔这里不多,刘嫔久旱逢甘雨,大展媚术,非要把李纯吃干榨净不可。一番激战下来,李纯累的够呛,感觉刘嫔太猛,自己有点拿不住,为了吃点东西就要交那么多公粮,有点亏大了。
下半年,李纯将注意力集中在华夷两族的民族关系上,自从搞起了华夷分治以后,虽然权利增加的不是很多,但很多汉人还是感觉地位上升了,有了更强的自豪感。
百姓对华族的称呼能理解,但是很多人自称汉人惯了,也就出现了华人、汉人两种称呼共用的局面。
李纯觉得,华人就是比以前的汉人拓展了人群,属于更广的概念,主要是体现在户籍上,属于法律身份,至于民间怎么称呼都行。
李纯让人从民政部调来一些民族统计的材料来看,发现出一个问题,那就是夷人各族由于传承不同,起的名字差别很大。
如新罗、骆越基本是参照汉人的模式起名,不看户籍,根本难以和汉人区分。像渤海、契丹又是一种起名的方式,乌蛮、牂牁有的甚至连姓氏都没有,名字是乱七八糟。
在夷人的民族统计方面,也是比较混乱,自古唐朝对少数民族的称呼比较模糊,有的就是简单的用夷人、蛮人、狄人来称呼。这次报上来的民族,有些民族还好些,有的就是什么乌蛮、白蛮、黄峒蛮、谢蛮、土蛮,还有的就是用部落或者地名写作民族。
这些民族中大的如扶桑、新罗有上百万人,小的只有几万人,而且不少民族相差并不大,就是因为属于同的部落或地域,就分成不同的民族,非常不合理。
这些境内的夷人已经成为大唐的属民,继续称呼他们为这个夷、那个蛮的,听着也不雅。
外事部在报告中也提到一个问题,那就是当地人抓获境外的人员,无法快速确认身份,有的人就抵赖说自己是境内的夷人,每次都要到县乡确认户籍,非常麻烦,最好是每人配一个明显的身份证明。
李纯还考虑一个问题,既然境内的夷人以后是要配合华人参加远征的,属于唐朝的自己人,继续称呼他们夷人似乎也不太合适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own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