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游科幻 > 世界江山一统志 唐风万里

第88章 华襄有别

小说:

世界江山一统志

作者:

唐风万里

分类:

网游科幻


李纯将这个设想和李吉甫、武元衡、元稹、崔右甫等大臣讲了一下,他们也觉得这又是李纯的一个大手笔,总体思路很好,不仅提高了襄人的地位,可以更加直观的区分华襄两族,襄人的名字也省的叫的乱七八糟。
李吉甫说:“陛下总体思路很好,臣担心的是那些复姓汉人的想法,一是这些姓氏他们用了千年,都很有感情,二是万一襄人用了他们的复姓怎么办,不是等于被夷人盗用了姓氏。”
李纯道:“你说的也有道理,关于第二条好办,就是夷人要用的千家姓,必须经过朝廷审核,不得有汉人曾用的复姓。第一条就没办法了,复姓的毕竟只是少数人,如果任由他们继续使用复姓四字名字,怎么和襄人区分?那些复姓改单姓的汉人,新的姓氏还是源自于原来的姓氏,相信他们能够理解朝廷的苦心。”
崔右甫说:“陛下说的对,复姓改为单姓是为了服从大局需要,相信不会有人这么顽固,非要跟襄人混杂在一起。关于户口本和身份证该怎么做,请陛下明示一下。”
李纯道:“户口本原则上一个家庭一本,登记家庭所有成员的信息,身份证给成年人办就好,方便他们出门携带办事。为了体现华襄区别,华人的户口本和身份证用红色,襄人全部用绿色。”
武元衡说:“臣建议户口本可以用纸质的,身份证如果用纸质的非常容易破损,可以做成竹牌,称为身份牌,华人刻上红色的字,襄人刻上绿色的字。”
李纯道:“这个办法好,以后检查人员时,亮出身份牌,一看颜色就知道是华人还是襄人。”
元稹说:“陛下前年大规模搞边境隔离带,又大抓夷人汉化,原来是有长远的打算,把大唐境内的夷人转化为襄人,然后再用襄人帮助华人征服和统治新的夷人。以襄治夷,这个办法好。”
李纯道:“世界很大,唐朝以外的区域,面积是唐朝的十倍以上,人口也有华人的四五倍,单靠华人去征服治理难度很大,以华带襄,以襄治夷,目前国内人口增加很快,只有打出去,华夏民族才会有更大的生存空间。”
武元衡说:“难怪陛下对襄族那么好,原来是要驱使他们帮助朝廷征服夷人地区,有了襄人的协助,以后朝廷对夷人地区的征服和治理会省事很多。”
李纯道:“朝廷要做大事,很多事必须要提前谋划布局,让襄人为朝廷所用,帮助华夏族对外拓展空间,岂不更好。”
崔右甫说:“臣担心的是,对襄人又是改民族又是改姓氏,就怕很多襄人不愿意,不配合朝廷的政策。”
李纯道:“将夷人改为襄人,是提高他们的地位,新改的几个民族和他们的历史都有渊源,比以前什么蛮、什么夷好听多了,关于姓氏,汉人都改了,他们还有什么话说?”
李吉甫说:“任何事都是有得有失,此次夷人改襄人,总体对他们有利,总不可能好处都给他们占了,相信他们会作正确的选择。”
武元衡说:“朝廷已经这么替他们着想了,如果再不配合,就是不识相,可以直接出兵**。”
李纯道:“不必出兵,处理很简单,凡是不愿配合的夷人,一律不予*****和身份牌,以后的身份还是夷人,身份低于襄人的,不受朝廷保护,施加更重的赋税。”
听到李纯这样说,大家心里也都有了底,决心配合李纯全面推进华襄分治的新改革。
户口和民族都属于民政部的工作范围,改革的具体担子自然又是压在民政部身上,李纯要求民政部和各地官府必须在一年内完成华襄分治的改革内容,崔右甫心里叫苦不迭,但也只得咬牙接下来。
为了让各地清楚此次改革的意义,知道改革的具体内容,崔右甫带着民政部的人员忙了几天,搞出来一个具体的方案,经李纯批准后,发送到各地,便于地方上办理执行。
在方案中,民政部首先阐述了华襄分治改革的好处,其次对如何填写民族、姓名,如何*****、身份牌,都进行了明确的规定,要求各地必须在一年内按照规定完成所有人员的户口本、身份牌的制作和发放。
各地官府按照制作户口本、身份牌的成本,向居民收取工本费,对于汉人复姓改单姓、襄人单姓改复姓的人群,各地官府免收户口本、身份牌的工本费,由朝廷拨款,算是朝廷对这些人的体恤。
更改和确认襄族的事情比较简单,基本就是按照地域来区分,像新罗、扶桑、黔滇、安桂、晋并、秦陇六个道,基本上境内的襄人就是一个民族,其他各道则是按照朝廷给的大原则进行区分,总共就8个大的民族,相对容易填写,比较难的是更改姓名的事。
民政部征集各方的意见,制定了一本汉人千家姓名单,赵钱孙李等大姓自然不变,主要是消除了复姓,并推荐了可以改的备用单姓,一些难听的、孤僻的姓氏去掉了,保留的千家姓,都是应用人群较多,且好写好认的。
如果姓氏不在千家姓之内的,名字不是两字、三字的,全部要在一年内改新名登记在户口本上,对于原来的姓氏不满意的,可以借这个机会改姓改名,但是必须要符合新的要求。
对夷人改姓改名的方案复杂一些,民政部要求夷人数量较多的扶桑、新罗、辽桓(含肃慎)、安桂、黔滇五个道,收集梳理辖区内民族的姓氏情况,征集一下各方意见,每个道制定一个200个姓氏以内的姓氏名录。
晋并、秦陇、广珠、湖南、闽海等五个存在一定数量夷人的道,各收集制定100个姓氏以内的名录。其他凡有存在夷人的道,各收集制定50个姓氏以内的名录。
各道的姓氏名录,可以充分征求意见,在三个月内交到民政部,由民政部进一步梳理筛选,除去与汉人复姓相同的,排除去各道之间重复的,剔除一些不雅的。
最后由民政部制定一本夷人的千家姓名录,经朝廷同意后,下发到各道,各道收到后,一年内完成夷人的姓氏和名字更换。
华襄分治改革的方案,受到绝大部分汉人的支持,认为这是彰显汉人身份的好措施,以后襄人就不能再用汉姓,可以体现汉人的优越感。
夷人那边也是支持者居多,认为从此可以改成襄人,身份上去掉了夷人不雅的称呼,地位也提高了,跟汉人的距离拉近了。
至于那些需要改姓的汉襄两族百姓,心里虽然有些落差,但是也知道朝廷的大政策也不可能为了少数人妥协,改姓是统一改,个人又没啥实质性的损失,还可以挑一个自己满意的新姓氏,都纷纷按照朝廷的规定更改姓名。
南方一些原来不用姓氏的少数民族,这次也都跟着随大流,挑选自己心仪的姓氏,往往都是整村、整族挑选一个姓氏,体现内部的传承和凝聚力。
那些原来本就用复姓的夷族,心里非常高兴,啥也不做,就直接从夷人变成了襄人,他们也觉得夷人不好听,能够成为朝廷的襄助力量,说明受到朝廷的重视,以后如果打出去,襄人地位肯定高于境外的夷人。
李纯心想,华襄分治算是给唐朝境内的各族人民正式定了身份,以后如果打出去,就可以由华人主导、襄人配合,治理境外的夷人,实现各有收获。
既然给了境内其他民族的襄人身份,以后也要要保障他们的基本权益,维持华襄合作的关系,为以后一致对外打下基础。
华襄分治,对绝大部分汉人没有影响,那些复姓的汉人则就忙着改姓名,一些朝官还要带头改,如独孤郁改成了独风郁,令狐楚改成了令如楚,皇甫湜改成了甫元湜。
那些姓氏比较差的,纷纷趁机改一个好的姓氏,积极性很高,还有一些对自己姓氏不满的,也趁机改姓,只要是在颁发的千家姓以内的,官府基本都满足了要求。
扶桑、党项、沙陀等族复姓的比例很高,改的比较快。牂牁、扶余以及部分僚越人原来姓氏观念比较淡,只有贵族才有姓氏,这次底层百姓也可以挑选姓氏,积极性比较高。
新罗和骆瓯两族单姓比较多,改的比较久一些,刚开始还真有人不愿改,后来听说一年内不改就维持夷人的身份,就赶紧纷纷改成复姓,获取襄人户口本、身份牌。
华襄分治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唐朝境内百姓的心态,拉近了两族的关系,汉人不能再鄙视其他少数民族为夷人,认为他们属于自己的附属民族。
两族通过不断的融合,很多襄人逐渐认可自己也是唐朝的一份子,更愿意融合到这个国家里。
元和十二年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own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