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典言情 > 食骨記 夜拾嫣

19. 苏州城-鸭骨糕-绣娘念

小说:

食骨記

作者:

夜拾嫣

分类:

古典言情

一、绣铺甜香,骨藏思念

南宋苏州城的暮春,总带着一股江南独有的温婉。街巷两旁的柳树垂下嫩绿的枝条,随风轻摆,偶尔有花瓣飘落,落在青石板路上,平添几分诗意。城西的巷口,有一家小小的绣铺,铺门挂着一块素色的布帘,上面绣着一朵栩栩如生的荷花,帘内飘出的甜香混着丝线的清香,能飘出半条街 —— 这就是苏婆婆的绣铺。

绣铺里,一位年过七旬的老妇人正坐在窗前,手里握着绣花针,专注地绣着一块丝帕。老妇人头发花白,梳成一个整洁的发髻,上面插着一支素雅的银簪,穿着一件淡蓝色的粗布短衫,袖口沾着些许丝线,脸上布满了皱纹,却透着一股温和的神情 —— 她就是绣铺的主人苏婆婆。窗前的木桌上,除了绣架和丝线,还摆着一个竹篮,里面放着几块泛着米白色的糕点,正是苏婆婆做的鸭骨糕,甜香就是从这里飘出来的。

陈墨背着装有《味魂录》的包袱,沿着城西的街巷慢慢行走。自离开建康城后,他便一路南下,来到了苏州城。这座城市与建康城截然不同 —— 少了几分战乱的肃杀,多了几分江南的温婉,连食物的味道,都带着一股清甜的气息。他怀里的银汤勺,自记录下鸡骨羹的食谱后,便又恢复了沉静,却在靠近苏婆婆的绣铺时,突然轻轻颤动起来,勺身泛出一层淡淡的粉白色光晕,像极了荷花的颜色,与之前遇到的暗红色、棕褐色光晕都截然不同。

“婆婆,这鸭骨糕怎么卖?” 陈墨走进绣铺,笑着问道。铺子里的货架上摆满了各种绣品,有丝帕、香囊、枕套,每一件都绣得精美绝伦,尤其是那些绣着荷花的绣品,仿佛下一秒就要从布上绽放开来。

苏婆婆抬起头,看到陈墨,脸上露出一丝笑容,声音带着几分沙哑却格外温和:“客官是外乡人吧?听口音不像咱们苏州的。这鸭骨糕,十文钱一块,刚蒸好没多久,还带着热乎气,你买点尝尝?” 说着,她从竹篮里拿起一块鸭骨糕,递到陈墨面前。

陈墨接过鸭骨糕,指尖触到糕点的温度,带着淡淡的甜香。糕点呈米白色,表面印着一朵小巧的荷花纹,看起来格外精致。他咬了一口 —— 口感软糯,带着糯米的清香,鸭骨粉的鲜味与白糖的甜味完美融合,甜而不腻,让人回味无穷。可就在这时,那股甜香里,突然透出一丝淡淡的思念,像祖孙间未说尽的牵挂,藏在糕点的软糯里,让人心里一暖又一酸。

陈墨下意识摸向怀里的银汤勺,指尖刚触到勺身,就感觉到一阵明显的颤动,紧接着,勺身泛出一层明亮的粉白色光晕,在勺面上映出一个模糊的身影。他屏住呼吸,仔细看向银汤勺 —— 那是个八岁左右的小姑娘,穿着一件粉色的花衣,梳着两个小小的发髻,上面扎着红色的丝带,正坐在苏婆婆身边,手里拿着一块鸭骨糕,一边吃一边说:“奶奶,这鸭骨糕真好吃!等我学会绣花了,就把荷花绣在糕上,让它又好看又好吃!”

苏婆婆放下绣花针,摸了摸小姑娘的头,笑着说:“好啊,阿绣这么聪明,肯定能绣出最好看的荷花。等奶奶生日的时候,阿绣给奶奶绣一块荷花鸭骨糕的绣品,好不好?”

小姑娘用力点了点头,眼睛弯成了月牙:“好!我一定好好学,给奶奶一个大大的惊喜!”

银汤勺的光晕慢慢暗下去,陈墨握着勺身的手却有些发紧。他抬头看向苏婆婆,只见她正拿着一块印着荷花纹的鸭骨糕,轻轻摩挲着,眼眶微微泛红,像是在想什么心事。

“婆婆,您这鸭骨糕,做得真是特别,软糯香甜,还印着这么好看的荷花纹。” 陈墨犹豫了一下,还是开口问道,“只是这糕里,似乎还藏着别的味道,像是…… 像是祖孙间的思念。”

苏婆婆身子一僵,缓缓抬起头,看向陈墨的眼神里带着几分惊讶,又有几分躲闪:“客官是个细心人…… 那是我孙女阿绣的心愿。阿绣走了,可这糕里的味道,却像她还在一样。”

二、祖孙情深,绣藏枕下

苏婆婆的话,像一块石头投进陈墨心里,泛起层层涟漪。他看着苏婆婆泛红的眼眶,轻声说:“婆婆,要是您不介意,能不能跟我说说阿绣的事?”

苏婆婆点了点头,拿起一个小板凳,示意陈墨坐下,然后慢慢说起了阿绣的故事 —— 阿绣是她唯一的孙女,儿子和儿媳在阿绣三岁的时候就去世了,祖孙俩相依为命。阿绣从小就聪明伶俐,最喜欢看苏婆婆绣花,还总说长大后要成为像苏婆婆一样厉害的绣娘。阿绣也特别喜欢吃苏婆婆做的鸭骨糕,每次苏婆婆做糕,她都会守在灶台旁,等着第一时间尝到。

“阿绣这孩子,懂事得让人心疼。” 苏婆婆的声音带着哽咽,“她知道家里穷,从不跟我要零食玩具,就喜欢跟在我身边,帮我穿针引线。半年前,阿绣突然得了急病,高烧不退,还总说肚子疼。我带着她去看郎中,郎中说阿绣得的是急病,需要名贵的药材才能治好。可我一个老婆子,就靠卖绣品和鸭骨糕糊口,哪里有钱买名贵药材啊……”

苏婆婆说着,从怀里掏出一个小小的布偶,布偶是用粉色的布料做的,上面绣着一朵小小的荷花,正是阿绣生前最喜欢的玩具:“阿绣走的那天,还拉着我的手,说‘奶奶,我还想吃您做的鸭骨糕’…… 我抱着她,却什么也做不了,只能看着她慢慢没了气息。后来我才知道,阿绣为了给我准备生日礼物,偷偷在枕头下绣了一块荷花鸭骨糕的绣品,可她还没来得及送给我,就……” 苏婆婆的声音越来越轻,最后哽咽着说不出话来。

陈墨看着那个布偶,心里满是酸楚 —— 阿绣小小的年纪,却有着超乎同龄人的懂事与孝顺,她把对奶奶的爱,都藏在了绣花和对鸭骨糕的喜爱里。他想起银汤勺里阿绣天真的笑容,心里像被什么东西轻轻揪了一下,又暖又痛:“婆婆,阿绣藏的那块绣品,您后来找到没?”

苏婆婆摇了摇头,眼神里露出几分遗憾:“我找遍了阿绣的房间,都没找到那块绣品。我问过邻居,他们也说没见过。我猜,阿绣可能把绣品藏在了什么隐蔽的地方,只是我没找到。”

“婆婆,我或许能帮你找到绣品。” 陈墨的眼神很坚定,“我这把银汤勺,能映出藏在食物里的魂灵。刚才我吃鸭骨糕的时候,勺子里映出了阿绣的身影,或许,它能帮我们找到阿绣藏的绣品。”

苏婆婆愣了愣,随即眼里燃起一丝希望:“真…… 真的吗?你真的能找到阿绣藏的绣品?”

“我试试。” 陈墨说着,拿起一块鸭骨糕,靠近银汤勺,勺身再次泛起明亮的粉白色光晕,这次映出的画面更清晰了 —— 阿绣正坐在床边,手里拿着绣花针,专注地绣着一块丝帕。丝帕上,一朵荷花栩栩如生,荷花旁边还绣着一块鸭骨糕,糕上也印着荷花纹。绣好后,阿绣小心翼翼地把丝帕叠好,塞进枕头底下,嘴里还念叨着:“奶奶生日的时候,我就把这个送给她,她一定会很开心的。”

陈墨赶紧把银汤勺里的画面告诉苏婆婆,还凭着记忆,画出了阿绣房间的布局:“阿绣把绣品藏在了她房间的枕头底下,您赶紧去找找!”

苏婆婆激动得站了起来,双手微微颤抖:“是阿绣的枕头!我怎么就没想到呢!我这就去阿绣的房间找!”

苏婆婆带着陈墨来到阿绣的房间。房间不大,布置得很简单,一张小床、一个书桌、一个衣柜,书桌上还放着阿绣生前用的绣花针和丝线。苏婆婆走到床边,拿起枕头,小心翼翼地翻开 —— 枕头底下,果然放着一块叠得整整齐齐的丝帕。

苏婆婆拿起丝帕,慢慢展开 —— 丝帕上,一朵荷花娇艳欲滴,旁边的鸭骨糕栩栩如生,糕上的荷花纹与苏婆婆做的鸭骨糕上的花纹一模一样。丝帕的角落,还绣着 “奶奶生日快乐” 五个小小的字,字迹虽然稚嫩,却绣得格外认真。

“找到了…… 终于找到了……” 苏婆婆抱着丝帕,眼泪掉了下来,声音里满是欣慰,“阿绣,奶奶收到你的礼物了,奶奶很喜欢,谢谢你……”

三、分糕寄情,魂释牵挂

当天下午,苏婆婆把阿绣绣的丝帕仔细地裱了起来,挂在绣铺最显眼的位置。她还蒸了一大锅鸭骨糕,印上精致的荷花纹,放在竹篮里,挨家挨户地送给邻居的孩子。

“孩子们,来吃鸭骨糕啦!这是阿绣最喜欢吃的糕,你们也尝尝!” 苏婆婆笑着把鸭骨糕递给孩子们,眼神里满是温柔,像在看着自己的孙女。

孩子们接过鸭骨糕,开心地吃了起来,嘴里还念叨着:“苏婆婆,这鸭骨糕真好吃!上面的荷花纹真好看!”

“是啊是啊!以后我们能不能常来吃啊?”

苏婆婆笑着点头:“当然可以!只要你们喜欢,随时都能来吃。阿绣要是在,肯定也会很喜欢和你们一起吃糕、一起玩的。”

陈墨看着这一幕,心里满是温暖。他知道,阿绣的心愿终于完成了,她可以安心地离开了;而苏婆婆的思念,也有了寄托,她不再是孤单一人。

当天晚上,苏婆婆把剩下的鸭骨糕摆在绣铺里,还在旁边放了阿绣的布偶和那块荷花鸭骨糕绣品。她对着绣品,轻声说:“阿绣,奶奶把你的绣品挂起来了,大家都说好看。你喜欢的鸭骨糕,奶奶也分给小朋友们吃了,他们都很喜欢。你放心,奶奶会好好的,会一直做你喜欢的鸭骨糕,会一直记得你。”

就在这时,陈墨怀里的银汤勺突然泛起明亮的粉白色光晕,阿绣的身影渐渐出现在绣品旁。她还是穿着那件粉色的花衣,手里拿着那块荷花鸭骨糕绣品,脸上带着笑容,眼神里满是欣慰。她走到苏婆婆身边,轻轻抱了抱苏婆婆的胳膊,虽然苏婆婆看不见她,却像是感受到了什么,抬起头,对着空气说:“阿绣,是你吗?你看到了吗?奶奶收到你的礼物了,大家都很喜欢吃你喜欢的鸭骨糕。”

“奶奶,我看到了,我很开心。” 阿绣的声音很轻,却带着一股温暖的力量,“谢谢您一直记得我,谢谢您还在做我喜欢的鸭骨糕。奶奶,您要好好照顾自己,不要太想我,我会一直在天上看着您的。”

苏婆婆的眼泪掉了下来,却笑着说:“好,好啊!奶奶会好好的,会一直做鸭骨糕,会把你的绣品好好珍藏,让更多人知道,我有一个这么懂事、这么爱我的孙女。”

阿绣笑着点了点头,转身望向窗外,那里的月光正洒在巷口的柳树上,温柔而明亮。她对着苏婆婆挥了挥手,然后身影渐渐变得透明,像江南的雾气一样,慢慢消散在灯光下。

银汤勺的光芒暗了下去,恢复了原本的模样。竹篮里的鸭骨糕,甜香里再也没有了之前的思念,取而代之的是纯粹的温暖,像阿绣的笑容,永远留在了这绣铺之中。

四、记录食谱,传承温情

接下来的几天,陈墨每天都来苏婆婆的绣铺帮忙。他帮苏婆婆挑水、劈柴,还帮着招呼客人、整理绣品。绣铺的生意比以前更红火了,不仅邻居们经常来买鸭骨糕和绣品,还有不少外乡人特意来光顾,都想尝尝 “阿绣糕”,看看阿绣绣的荷花鸭骨糕绣品。大家都说,这鸭骨糕里藏着最纯粹的温情,吃着让人心里暖暖的。

“陈公子,真是谢谢你。” 一天晚上,苏婆婆蒸完最后一锅鸭骨糕,给陈墨盛了一碗糖水,“要是没有你,阿绣的绣品找不到,我的心里也总是空落落的。你是个好人,也是奶奶的恩人。”

陈墨接过糖水,喝了一口,清甜的糖水滑过喉咙,暖遍全身。他放下碗,从包袱里拿出《味魂录》,对苏婆婆说:“婆婆,我想把您这鸭骨糕的做法记下来,写进我的食谱里。这样,以后不管我走到哪里,都能记得这糕的味道;也能让更多人知道,苏州城有个叫阿绣的小姑娘,有个叫苏婆婆的绣娘,她们用鸭骨糕,传承着最纯粹的祖孙温情。”

苏婆婆愣了愣,随即点了点头,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好…… 好啊。这糕是我和阿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own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