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现代言情 > 登极 杨迟之

42. 殿试(三)

小说:

登极

作者:

杨迟之

分类:

现代言情

“此乃何人所做?”

皇帝的话刚一出口,便有一青衣孩童上前拱手,他正是先前唯二令皇帝展颜的考生。

正要开口,却见一干文臣都越过他,看向姜渺的方向。

看我作甚?这诗又不是我写的。

姜渺心中吐槽。

众文臣见姜渺站在原地不动如山,顿时都默契地长舒了一口气。

诗是谁写的不重要,不是姜渺写的对他们很重要。

青衣孩童的脸色乍青乍红,憋着气道:“回陛下,此诗乃是学生所作。”

皇帝微微颔首,赞许道:“忠心可鉴,志向可嘉,不错。你叫什么名字?”

“学生姓崔,名如意,青州(山东东部)人。”

像是想到了什么,崔如意又补充道:“学生虽然姓崔,但与清河崔、博陵崔并无关系。”

这便是表明自己的立场态度,彻底与世族割席。

皇帝颇为满意地笑了:“顺遂如意,是个好名字。朕听闻青州临海,此处可有什么风物异于京都?”

崔如意想了想道:“海盐莹似玉,乐枣甘如饴。”

青州自古就有“煮海为盐”的传统,夏朝大禹之时,青州海盐更是被定为贡品,一直延续至今。而乐枣全称为“乐毅枣”,相传是当年乐毅破齐时,从燕地带来的枣种种植所得。此枣果肉肥厚,汁多糖足,乃是当今天下第一的名枣。

崔如意所说的这两样,都是青州有名的特产。

“姜渺,”皇帝的目光突然转了过来,“汝既出身广州,可与朕说说,广州之地除去荔枝,尚有何物?”

众臣的目光再次聚焦在姜渺身上,这次确是带着些看好戏的意味。

谁不知道岭南乃是有名的烟瘴之地,蛮荒落后、丛林密布、蛇虫猛兽无数,这地方能有什么好东西?

“回陛下,”姜渺出列答话,声音清亮,“广州虽不比京都,但亦有生蚝肥美,紫菜之珍,陆上更有甘蔗如林,可榨汁取糖,煎而暴之,凝如石状,时人谓之曰‘石蜜’。”

“然而,广州最为珍贵者,却非生蚝、非紫菜、亦非甘蔗。”

“哦?那是何物?”

见成功吸引了皇帝的注意,姜渺继续说道:“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

皇帝一愣,随即脸色一沉,语气转冷道:“好啊,朕要你说广州风物,你倒是先自夸上了。”

含元殿中的气氛瞬间冷场。

姜渺却是从容淡定地抬头笑道:“正因陛下仁德宽厚,学生一见便觉得亲切,所以才敢直言不讳。岭南虽地瘦,然越是艰难便越见松柏之坚韧。正如岭南之民,虽学识不如中原,勤勉向学之心却一日不忘。”

姜渺这话,既是将刚刚的对答解释一遍,也是对皇帝小小的拍了个马屁。

可皇帝脸上神情不变,仍旧沉着一张脸,双目死死盯住姜渺。

殿中气氛再次急转直下,众考生个个都噤若寒蝉,连呼吸都轻了几分。

姜渺却还是不闪不避,与皇帝对视着,脸上依旧挂着笑。

皇帝默然良久,忽而抚掌大笑:“猝然临之,而处之泰然,果然是块璞玉!朕倒是有些好奇你刚刚做的诗了。”

说着,便拿起案几上剩余的几份考卷,一张张翻阅起来。

翻到最后一张时,皇帝的目光瞬间变得专注,拿起考卷看了又看,终于忍不住一拍案几:“好!”

然后手指着姜渺道:“此等好诗,定是你姜渺所写!”

此言一出,众人登时面面相觑,目光不由自主地再次看向姜渺,连右侧的武官们也都撇过头来,想瞧瞧究竟是什么人能接二连三的得到皇帝的夸奖。

而与姜渺站在一处的考生们,则是恨得牙痒痒,个个都是一副想将她生吞活剥了去的模样。

尤其是崔如意,更是牙关紧咬,心中既不忿,又不甘。他一介白身,能从青州登上皇宫大殿,这一路吃尽了多少苦?好不容易终于博得了皇帝的青眼,可还没说上两句话,风头就又被姜渺抢走了,凭什么她的运气就这么好?

皇帝屈指弹了弹手中考卷,又品读了一番,忽然有些嫌弃:“诗是好诗,就是这字……”

他的目光在文官队伍中一阵逡巡,然后伸手点了一人:“江舍人,你将此稿带回府中抄录一份,连同原稿一并送到宫中。”

江佑正站在队伍中神游天外,骤然被皇帝点名还有些没反应过来,幸而有同僚掐了他一把,才整了整官袍上前俯身接过。

他自幼便喜好诗赋,生平所愿便是能阅尽天下一流文章,只是苦于自己没什么天赋。幸而还能写得一手好字,每每有人上门讨要书法时,他便叫来人用诗赋交换。

有好文章时,就将来人奉为座上宾,宴饮款待,无微不至;文章平庸者,就给些银子远远地打发了;若是实在不堪入目,就吩咐家仆将人乱棍打出府邸。

是以,外来士子来到京都首先要去江府投递名剌,已经慢慢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规矩。反正大家也是互惠互利,各取所需。只要文章写的不差,即便不能名扬都城,也都能从他这儿拿到些银钱作为报偿。

是以江佑刚一拿到考卷,便心痒难耐,迫不及待的想要展开一睹为快。

手上刚要有所动作,就听见皇帝道:“江舍人,有劳你再将此诗读上一读,免得有人在心里说朕偏袒她人。”

众人一时齐道不敢。

江佑得了皇帝恩准,立即展开考卷,只匆匆扫了一眼便随即眼前一亮,清了清嗓子诵道: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小诗不长,只有四句,江佑全部念完也就是几十秒的功夫,可却让殿中上下,尽皆愕然。

过了半晌,才陆续有出身异乡之人被诗中愁绪触动心肠,小声呜咽起来。

能站在这含元殿上的,没有蠢货,更没有文盲。即便是武官,也绝不可能大字不识。虽有人的确不擅长诗赋,但基本的鉴赏能力那都是有的。

一首诗写的好不好,只看如今众人的反应便可见一斑。

即便是心中对姜渺抱有极大成见的世族官员,此时也不得不承认这首诗写的确实好!含蓄深婉,韵味无穷。更难得的是,要在限题、限韵、限时这三重挑战下写出,却仿佛信手拈来,浑然天成,无半点雕琢之气。

扪心自问,就算他们已浸淫文坛二三十载,也未必就敢夸口写出比这更好的诗来。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own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