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典言情 > 回到七零开饭馆[古穿今] 临江尔

40. 第 40 章

小说:

回到七零开饭馆[古穿今]

作者:

临江尔

分类:

古典言情

日头渐渐升高,槐树下的早点摊前,人流从最初的好奇尝鲜,变成了实实在在的回头客和口口相传引来的新客。

苏婉音准备的第一批食材,以比她预想更快的速度消耗着。

“丫头,再给我留两个菜包子!我下工回来拿!”一个急着去公社砖瓦厂上工的中年汉子,嘴里还嚼着油条,含糊地喊着,手里已经把钱塞给了小宝。

“婉音姐,我娘说你家豆浆好喝,让我打两碗回去!”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姑娘,小心翼翼地捧着个铝制饭盒,眼巴巴地望着锅里翻滚的豆浆。

苏婉音忙得脚不沾地,额头上沁出细密的汗珠,但眼神明亮,动作有条不紊。

蒸笼一开,白色的蒸汽裹挟着面食和肉馅混合的浓香扑面而来,引得等待的人群发出一阵小小的骚动。

“大家别急,都有,按顺序来!”她声音清脆,带着笑意,手上麻利地用厚布垫着,将一笼热气腾腾的包子搬到案板上。

那包子白白胖胖,褶子细密均匀,看着就喜人。

小宝俨然成了最佳帮手,收钱、找零、递油纸,小嗓子脆生生地报着数:“肉包五分,豆浆两分,收您一毛,找您三分!谢谢婶子!”

小家伙脑子灵光,算账飞快,竟一次也没出错。

偶尔有相熟的村民逗他:“小宝,变成小掌柜啦!”

他便挺起小胸脯,一脸与有荣焉的骄傲。

这忙碌又充满生机的景象,自然也落入了不同人的眼中。

大多数村民是朴实的,觉得好吃、实惠,便愿意掏钱。

尤其是那些家里男人要出大力气的妇人,眼见着这包子馅足顶饱,比自家做的窝窝头实在,便也舍得花几分钱给自家男人添点力气。

孩子们则是对那金黄油条和香甜豆浆毫无抵抗力,缠着大人非要买上一份。

但也有几道目光,含义复杂。

住在村东头的王秀芬,远远地站在自家门口朝这边张望,撇着嘴,跟旁边的人嘀咕:“瞧把她能的!摆个摊子,弄得乌烟瘴气!投机倒把,能有什么好下场?”

话是这么说,眼睛却忍不住往那油锅和蒸笼上瞟,喉头不自觉地动了动。

那香味,实在太勾人了。

更有几个半大的小子,围在摊子附近,既不买,也不走,眼馋地盯着油锅里的油条和案板上的肉包,时不时吸溜一下鼻子。

他们是村里有名的“闲汉”,父母管不住,整天游手好闲。

苏婉音注意到了这些目光,心里明镜似的。

她深知“阎王好见,小鬼难缠”的道理,这在哪个时代都一样。

她不动声色地夹起两根刚刚炸好、有些细碎的油条边角料,又拿了两个稍微裂了点口的素包子,用油纸包好,笑着招呼那几个半大小子:

“柱子,根生,过来!帮姐姐个忙,把这些尝尝味道,看咸淡合适不?”

那几个小子一愣,互相看了看,有些迟疑地凑过来。

为首的柱子接过油纸包,闻到那香味,立刻忍不住咬了一口油条,眼睛顿时亮了。

“婉音姐,好吃!真香!”他含糊地喊着,其他几个也立刻瓜分起来,吃得狼吞虎咽。

“好吃就行。”苏婉音笑容不变,“以后姐姐这摊子摆在这儿,还得劳烦你们几个大小伙子多帮衬看着点,别让野狗啥的过来捣乱。”

这话说得漂亮,既给了他们甜头,又给了他们一个看似重要的任务,看似是她有求于人,给这群青春年少爱面子的大小伙留足了面子。

柱子把胸脯拍得砰砰响:“放心吧婉音姐!有我们在,保证没谁敢来捣乱!”

瞅瞅,这才多会儿就叫姐了?

以前可都是一口一个傻子的。

这点小插曲,苏婉音处理得滴水不漏,用一点点成本,化解了潜在的麻烦。

快到上午九点,准备的食材终于见了底。

最后几个包子卖完,豆浆桶也舀空了。

还有晚来的村民没买到,不免遗憾。

“对不住啊,李叔,今天第一天,没敢准备太多,明天我多备点料!”苏婉音歉意地笑着解释。

“没事没事,明天我早点来!”没买到的村民也表示理解,毕竟这摊子看起来确实红火。

送走最后一位客人,喧闹的槐树下终于安静下来。

只剩下灶膛里未燃尽的柴火偶尔发出“噼啪”的轻响,以及空气中久久不散的食物香气。

苏婉音和小宝开始收拾摊子。

看着空空如也的蒸笼、豆浆桶和油锅,再看看小宝怀里那个沉甸甸、装满了零散毛票和硬币的木匣子,姐弟俩相视一笑,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疲惫,但更多的是兴奋与满足。

“姐,我们赚了这么多钱!”小宝压低声音,小脸激动得通红,抱着钱盒子不肯撒手。

苏婉音揉了揉有些酸痛的胳膊,心里盘算着。

成本是提前算好的,扣除掉面粉、肉、油、豆子等本钱,这第一天净赚的利润,恐怕比一个壮劳力在公社干好几天挣的工分还多。

突然,小宝扯了扯苏婉音的衣角,脸色煞白:“姐,他、他们……”

苏婉音抬头,看见赵四和他那两个跟班正晃悠悠地走过来,脸上带着不怀好意的笑。

喜悦的氛围顿时安静下来,空气中弥漫着紧张的气息。

宋潮生下意识地想挡在苏婉音前面。

苏婉音深吸一口气,拍了拍宋潮生的手背示意她别怕。

她将那张许可证拿出来,平整地放在木牌旁边,红色公章朝外。

赵四走到摊前,斜眼看着:“哟,真摆上摊了?胆子不小啊。”

苏婉音面色平静:“赵四同志,我们是合法经营,有公社批准的。”

她指了指那张许可证。

赵四显然没料到这一出,凑近看了看那张盖着红章的纸,脸色变了变。

他识字不多,但那个红色的公章是认得的。

“哼,有许可证了不起啊?”他嘴上还硬,但气势已经弱了三分,“谁知道你这东西真的假的...”

“真的假的,去公社问问李主任不就知道了?”一个声音从后面传来。

众人回头,看见小张干部推着自行车站在不远处,显然是去公社上班路过。

赵四顿时怂了,支吾了两句“我就是看看”,带着两个跟班灰溜溜地走了。

小张走到摊前,对苏婉音点点头:“生意怎么样?”

“托您的福,挺好的。”苏婉音感激地说,“张干部,来根油条尝尝?刚出锅的。”

小张摆摆手:“不了不了,我吃过早饭了。”

但他看了看金黄的油条,肚里的馋虫被钩了起来,忍不住咽了口口水,“……多少钱一个?”

“您帮了我们这么大忙,哪能要您的钱。”苏婉音麻利地包好两根油条,塞到他手里,“尝尝味道,给我们提提意见。”

小张推辞不过,接过来咬了一口,眼睛顿时亮了:“嗯!好吃!比公社食堂做的强多了!”

他掏出四分钱硬塞给苏婉音,“该付的钱得付,支持你们个体经济发展嘛!”

几人相视一笑,气氛重新变得轻松起来。

苏婉音抬头,望向远方。

蓝天白云下,田野广阔无垠。

她的创业之路,终于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

摊子收拾停当,炉火已熄,只剩下些许余温。

苏婉音和宋潮生把桌椅板凳、锅碗瓢盆都搬回小院,关上了那扇吱呀作响的木门,仿佛将外面的喧嚣与各种目光也一并隔绝了。

院子里,阳光正好,晒得人暖洋洋的。

但三人此刻最关心的,是那个沉甸甸的木匣子。

“姐!快看看我们赚了多少!”小宝迫不及待地将钱盒子放在院里的小石桌上,眼睛亮得惊人。

苏婉音心里也揣着一团火,但她比弟弟沉得住气。

她先打来一盆清水,让小宝把沾了油渍的手洗干净,自己也仔细擦了把脸和手,这才在石桌前坐下。

打开木匣,里面是杂乱无章的一堆钱币:一分、二分、五分的硬币居多,偶尔夹杂着一角、两角的纸票,甚至还有几张五角的大额纸票,这多半是那些要去公社或县里办事、手头相对宽裕的客人付的。

“我们来数数。”苏婉音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

她将钱币按面值分开,小宝也学着她的样子,小手笨拙却认真地帮忙归类。

一时间,小院里只剩下叮叮当当的钱币碰撞声和姐弟俩轻轻的数数声。

“一分,两分……五分……一角……”

“这边有五个五分,就是两角五分!”

“姐,这个纸票是一角的吗?”

阳光透过枣树的枝叶,洒下斑驳的光点,在那些新旧不一的钱币上跳跃。

每数清一堆,苏婉音就用一块小石子压好,并在心里默算。

这个过程,缓慢而充满了一种近乎神圣的仪式感。

这不只是在数钱,更是在清点他们姐弟俩新生活的第一份希望。

终于,全部清点完毕。

苏婉音深吸一口气,看着石桌上分门别类、小山似的钱堆,报出了总数:“毛收入一共是……三块八角七分。”

“三块八!”小宝惊呼出声,小脸因为兴奋而涨红。

这对于一个过去几年里,几乎没见过整块钱的孩子来说,无疑是一笔巨款。

他掰着手指头算:“能买好多好多糖!还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own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