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方说:“陛下有此决断甚好,贫僧代阖寺僧众感谢陛下的仁德,不知陛下所说的重振佛教,具体如何?”
李纯道:“佛教在东土经过几百年的侵染,已经具有浓厚的华夏特色,成为我华夏文化的一部分,明年朝廷出兵海外,也要让唐朝的佛教在海外发扬光大,国内僧尼到时皆可到唐军占领的地方传播东土佛法,传的人多了,信的人才会多,智方大师可愿效仿当年的达摩祖师,到异国传道?”
智方大师没想到李纯的弯转的这么大,由抑佛转为扬佛,心里有了三分欣喜,但是并未表露出来,说道:“陛下如果愿意将佛教发扬光大,自然是一大善事,智方和灵隐寺僧众当然是愿意为弘扬佛法尽上全力。”
李纯感觉聊得也差不多了,基本达到目的了,就与智方走出殿外,走出去没多远,就看见元义方和萧嫔一行。
李纯对元义方道:“刚才朕与智方大师聊了一阵,深感东土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有必要进一步发扬光大,以后吴越道境内的佛寺如果收的是真正倾心佛法的人,僧众员额可以再扩大一些。”
元义方还以为智方有什么神通,竟然说动皇帝,当即应道:“弘扬佛法这等善事,吴越道自然认真贯彻,臣回去以后就让民政厅增加度牒数量,灵隐寺下个月就可以增加员额。”
李纯又对随行的纪奎说:“你派人回去向出来的几个大臣传达朕的旨意,晚饭就在吴越道府衙吃,饭后要商议佛教寺院增加僧众员额的事宜。”
智方大师心中欣喜,不禁说道:“善哉善哉,陛下今天可是做了一件大功德、大善事。”
回去的路上,萧嫔问李纯为何突然要增加寺庙僧人的数量,李纯对她说道:
“你在灵隐寺许愿时,佛祖感受到你的诚意,让朕帮你做一件功德事,朕思来想去觉得增加僧人数量就是一件功德事,首先就在灵隐寺施行。”
萧嫔以为自己的许愿真的感动到了佛祖,当时就欣喜激动不已,跟李纯亲密的不得了。
晚上吃完饭后,元义方让其夫人带着萧嫔去游玩,李纯则召集几个随行的大臣讨论增加僧人数量的事。
李纯道:“纪奎应该跟你们说了,朕在灵隐寺已经让吴越道将境内僧众增加员额,计划再增加五成,并打算在全国推行,你们有什么意见可以说一下。”
李藩说:“元和六年,朝廷搞了一次大规模的抑佛活动,大量没收了寺庙的土地和资产,责令大量的僧尼还俗,最后保留的僧众数量只有以前的十分之一。元和十年稍微放松了一些,增加了一倍,此时又要增加五成,臣感觉是不是政策变得有些大了。”
李纯道:“彼一时,此一时,当时国家正是需要发展的时候,寺庙跟国家争夺人口和资源,朝廷自然需要出手整治,当时为了治理佛教的乱象,李吉甫等人出手比较狠,算是矫枉过正,所以在元和十年国家完成第一轮对外用兵后,朕就让民政部将僧众的员额增加了一倍,算是让佛教恢复了一下。明年朝廷要对外用兵,在夷人地区除了军事、经济、文化手段以外,宗教方面的影响也很重要。”
崔右甫说:“陛下的意思是,准备培养一批懂得佛法的僧人,让他们去夷人地区传播东土的佛法。”
李纯道:“是这样,现在大唐境外很多夷人地区都是信仰其他宗教,如果能够让一些夷人改信我东土的佛教,会减少地方官员的治理难度。”
范希朝说:“唐军实力强大,那些夷族根本不够打,谁敢反抗就灭了谁,何必这么麻烦。”
李纯道:“军事手段只能用在开始,后面就是经济、文化、宗教手段上场,只有综合发力,才能在夷人地区赢得长治久安。”
元稹说:“臣赞同陛下的意见,夷人数量众多,仅靠**不是治本之策,还是要让他们内心服气,愿意接受朝廷的统治才好。”
李纯道:“朕以为,以唐军目前的军力,打出去应该不成问题,难就难在治理方面,夷人数量众多,如果大规模的持久反抗,就算是华襄联手,也是损失惨重,得不偿失。”
崔右甫说:“增加僧人数量,就要涉及经费问题,包括寺庙占用土地、房产的问题,这些要如何解决。”
李纯道:“寺庙的僧人,自然是寺庙自己解决经费问题,解决不了就不招,朕只说同意增加总员额,又没说必须增加每个寺庙的僧人数量,有能耐的寺庙就多招人,养不起的寺庙就不增加僧人。”
崔右甫说:“房产还好说,以前不少寺庙都空着,多住一些僧人没问题,如果以后寺庙增加地产怎么办,寺庙的土地还能免去赋税吗?”
李纯道:“寺庙都是宗教场所,要那么多地产干什么?你们民政部根据各寺庙的大小、僧众的多少,给各个寺庙划定一定的面积,可以让他们有点土地种菜即可,各个寺庙一律不得超出面积占有其他土地。”
元稹说:“按照陛下的意见,各个寺庙基本就相当于靠香火钱和信众的供养,不能再占有土地收租了。”
李纯道:“各个寺庙除了香火钱和信众的捐款之外,他们也可以做一些法事赚点钱,其他的就不行了,朝廷按照核定的僧人数量给寺庙免税就不错了,不可能再给他们补钱。”
李藩说:“以后如果唐军占领夷人地区,如果对僧人们没有补贴,估计他们也不愿意出去传教。”
李纯道:“国内、国外当然不能一样,对于到国外传播佛教的僧人,民政部可以发放一些补贴,鼓励僧人们到国外传播东土佛教,当然道教也可以去传,他们享受同等政策。”
崔右甫说:“既然政策清晰了,臣明天就派人回去,让民政部制定政策,让各地执行。”
李纯道:“元和十年到现在培养的僧人基本都已经成熟了,今年开始再培养一些,等第一波用兵结束以后,就可以开始派佛道两宗出去传教,传教更是一个慢功夫,但是只要细水长流,最终会发挥巨大的效果。”
范希朝笑着说:“我们几个还以为陛下去游山玩水去了,没想到陛下顺手还解决了朝政问题。”
李纯笑道:“山水有欣赏了一番,顺道也办了一些事,两不耽误。”
李纯等人在余杭又呆了几天,到几个地方视察一番,找当地的名人雅士聊了一下,就乘船继续南下,朝闽海道方向赶去。
船队在海上航行时,李处经常扶着船舷欣赏沿岸的风光,看着那些山海村居,累了就进入船舱休息,三天后到达晋江府的码头。
晋江府本为泉州,后来改成闽海道的首府,因晋江穿城而过,升为晋江府。闽海道加入潮、梅、流三州后,晋江府位置居中,地势开阔,又有港口的便利,发展非常迅速,成为南方沿海的重要城市。
晋江城位于晋江北岸,又称鲤城,城市虽不及广陵和余杭繁华,但是商业氛围浓厚,加上又是对外贸易重镇,也呈现出一种欣欣向荣的景象。
闽海道巡抚王重元带领属员在晋江码头迎接李纯一行,简单施礼后,李纯和众人进入晋江城。
王重元按照入乡随俗的原则,给李纯等人准备了一桌闽海特色的饭菜,闽海菜中海鲜的比例较高,李纯不太喜欢海鲜,但不愿驳了地方官员的面子,就简单吃了一些,加上旅途劳累,吃完就去休息了。
第二天,李纯循例召见王重元询问闽海道的情况。
王重元说:“禀陛下,闽海道共有1府9州,人口210万,近年来因为朝廷开发边疆地区,大量北方人迁移到闽海道,元和八年收复流求岛之后,设立流州,吸引了不少大陆百姓到岛上开发。目前,晋江府作为对外贸易的港口,每年从这里出口大量的瓷器、茶叶、丝绸等产品,也进口一些海外的商品,闽海商人在对外贸易中获利甚丰。”
李纯道:“闽海道开发较晚,原为蛮夷之地,在隋唐时期才开始大规模开发,闽海地区山多地少,出海经商不失为一条出路,流求岛西部有不少平原,还可以开发若干年,以后可以设为两州。”
王重元说:“闽海道原来确为蛮夷之地,现在还生活着不少土著居民,现在全部被划为僚越族,我们在吴越道组建了两个襄人团,未来可以跟随朝廷大军出征海外。”
李纯道:“大陆的僚越人长期和汉人融合,其实各方面已经接近汉人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own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