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广孝说:“目前两个造船厂产能有限,全部造新船有难度,我们就把一些老的战船改装一下,加装蒸汽机和螺旋桨,再过三个月镇海军的所有战船都能实现蒸汽动力。关于襄人部队,目前只能先租用一些民船运过去,反正也不用他们参加海战,他们只需参加岸上作战就好。”
范希朝说:“蒸汽动力船机动性强,但是一下子把老的帆船全换掉难度大,也会产生浪费,所以我们军事部采取新购和改装并行的方式,目前集中力量换装几个主力军团的船只,襄人部队还顾不上,只能先租用民船,等以后再逐步装配。”
李纯道:“你们的办法也算是一条解决之道,如果以后一些襄人部队定为水军,也要逐步配备一些船只。”
李纯和张广孝等人聊了一阵后,对唐军的胜利多了几分底气,后面又进一步了解镇海军的作战计划和后勤保障等事宜,就起驾返回晋江城。
李纯等人在晋江一带又待了几天,游览了清源山、开元寺等景点,走访了几个重要地方,召见了一些当地的名士,就启程前往广珠道。
李纯觉得进入闽海道以后,感觉这里还残留着一些蛮夷的痕迹,文明程度和经济水平自然是比北方稍微逊色了一些,但是假以时日,经过进一步的发展,闽海一带也会很快赶上。
经过三四日的航行,李纯一行来到了广珠道的番禺府。番禺原称广州,位于珠江几条支流的汇聚之处,处在广珠道的中心地带,土地肥沃,开发较早,算是广珠道的精华所在。
番禺北靠白云山,南临珠江,又是对外贸易的中心,是南方的一座大城。
广珠道位于岭南,除了番禺府周边以外,其他地区开发相对较晚,境内的少数民族较多,全部被划入僚越族群。
此次李纯来广珠道,一方面是想了解当地的发展情况,另一方面就是了解襄人部队的组建和训练情况。
李纯等人到达番禺码头后,出人意料的是,带头迎接的并不是广珠道巡抚杨于陵,而是按察使冯庆业。
冯庆业施完礼后,主动报告说杨于陵身体有恙,不能前来接驾,故委托冯庆业前来接驾。既如此,李纯也不好说什么,于是先跟随冯庆业入城先住下。
次日,依然是冯庆业代表广珠道,前来向李纯汇报广珠道的情况。杨于陵在元和三年因为科考案,被李纯贬到岭南任布政使,后来改任广珠道巡抚,后来也很少进京,与李纯的关系相对寡淡。
冯庆业向李纯汇报说:“广珠道目前辖1府10州,人口270万,其中汉人八成,襄人两成,近些年借着襄人地区开发,广珠道移民过来大量的汉人,目前华襄两族关系融洽,广珠道的僚越族群都非常配合地方的治理,军事部开始组建襄人部队后,我们广珠道的僚越人积极响应,全道组建了四个襄人团。”
李纯比较关心襄人的情况,就问道:“刚才你说华襄两族融洽,可否属实,这些僚越人参加襄人部队,是发自内心愿意,还是官府强制而为?”
冯庆业说:“在我们广珠道,华襄两族融合多年,生活习惯和语言相差不大,关于华襄分治的三条措施,对僚越人的日常生活影响不大,这次朝廷要对外用兵,我们道的僚越人也想着为朝廷出一些力,为以后谋一个好的发展空间,官府在征兵时给予了较为优厚的条件,参加襄人部队的僚越人都是发自内心。”
李纯道:“朕记得在南北朝时,曾有北燕的冯氏来到岭南发展,你姓冯,可是当年北燕冯氏的后代?”
冯庆业说:“皇上明察,先祖正是北燕过来的冯宝,臣考中进士后,辗转到各地任职,三年前回到广珠道任按察使。”
李纯道:“你既是本地人,对襄人的情况应该比较了解,对朝廷鼓励襄人去南洋的夷人地区发展,你有何看法和建议,可以跟朕说来。”
冯庆业说:“岭南的襄人,虽然在各项权利上与华人差不多,但是由于开化较晚,所以主要依靠务工务农,大部分相对贫穷,在国内要想富起来比较难。朝廷要征讨夷人地区的消息出来以后,对去夷人地区发展的襄人也给了很好的条件,很多僚越人都动心了。毕竟襄人在夷人地区享受很多特权,肯定发展机会更多,就说加入公职和经商就比在唐朝境内好很多,所以他们是真的想出去发展。”
李纯道:“即使打下南洋地区,当地的资源就那么多,给了襄人多一些,夷人就会少一些,这样当地的夷人就会有意见,你可有想过什么对策?”
冯庆业说:“臣对这个问题也想了很久,大概想了一个思路,仅供陛下参考,襄人和夷人最看重的就是土地,襄人们肯参加襄人部队出境作战,如果攻下夷人地区后,襄人势必要侵占夷人的土地,这是无法避免的问题,臣认为可以采取”限制区域,权责一致”的办法,予以解决。”
李纯对冯庆业的提法很感兴趣,就问道:“何为”限制区域,权责一致”,具体说来。”
冯庆业说:“朝廷采取华襄分治后,为何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臣以为最重要的就是在提高华人地位的同时,较好的保护了襄人的基本权益,国家发展的同时,襄人总体也在受益,所以他们能够拥护朝廷的统治。未来在夷人地区也可以参照这种做法,在扩大襄**益的同时,不要侵害夷人的切身利益,甚至让夷人也能享受发展带来的红利,这样襄夷矛盾就会缓解很多。”
李纯道:“你的思路不错,但是要想让各族均能受益,难度很大,朕也在为这个事情伤脑筋。”
冯庆业说:“臣以为,襄人到了夷人地区,毕竟属于少数,应该抱团发展,不能让他们随意撒开,限制他们的居住范围,臣建议,在府城的襄人范围不得超过方圆五十里,在州城居住的襄人范围不得超过方圆三十里,在县城居住的襄人范围不得超过方圆十五里,这样他们对于大部分的夷人就不会造成干扰。而且襄人们抱团发展也有利于形成合力,方便对夷人的治理。”
李纯道:“按照你的思路,襄人虽然对大部分地区的夷人没有侵害了,但是对府城、州城、县城附近的夷人侵害更大了,这个矛盾如何解决。”
冯庆业不慌不忙,胸有成竹地说:“臣以为可以对襄人采取三项措施,第一,不准襄人强占、抢夺夷人的土地,但是可以公平买卖土地;第二,襄人可以优先谋取公职,在经商上赋税减半,这样想打夷人土地的襄人主意就会减少。第三,在城市大规模发展工商业,吸纳当地的夷人务工,增加夷人的收入。”
李纯道:“按照你的说法,大方向是对的,确实可以缓解矛盾,但是依然对夷人有些不利,你可有更好的措施?”
冯庆业继续说道:“臣以为,以后朝廷占领夷人地区后,势必对夷人地区进行大开发,这就会衍生不少新的就业机会。臣以为,完全可以在这个就业机会上做文章,对夷人可以采取三条措施:
一是给那些卖给官府和襄人土地的夷人赋予特权,就是城市的居留权,有了居留权自然就有了优先就业权;
二是限制其他地方的夷人到城市发展,只有安置完那些本地配合官府的夷人后,才酌情允许其他夷人进城发展;
三是地方官府在用工和经商上适当照顾城市当地的夷人,让他们感觉跟襄人在一起反而会受益,这样就没理由闹矛盾。”
李纯道:“朕听明白了,你这个就是用发展权换取城市及周边夷人拥护,让这些与襄人相处的夷人受益,自然可以减少敌对情绪。”
冯庆业说:“陛下说的对,襄人居住范围外的夷人,基本不受影响,所以无需再给他们什么权利,在襄人居住范围内的夷人,可以通过卖掉土地换取较好的发展权。以后这些城市的建设,前期的筑城、修路、建房都需要不少人,用谁不是用,就优先用这些夷人,就算略微多花点钱也比较合算,后面城市建起来以后,工厂会招工、也会有些人做一些小生意,衙门多少也会招一些夷人,这些职业比种地强多了,相信那些夷人会有正确的选择。”
李纯道:“冯爱卿说的有道理,到时给予这些夷人在城市置业、经商、务工的特权,官府和华襄两族均能获得发展用的土地,此计甚妙。”
冯庆业说:“世上的万千百姓,所要的就是一个好的生活,如果朝廷征服夷人以后,能解决他们的温饱问题,让他们发展的好,相信绝大多数夷人会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own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