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穿越架空 > 给元白刘柳剧透贬官生活 江觅舟

18. 大燕伪官王维(四)

小说:

给元白刘柳剧透贬官生活

作者:

江觅舟

分类:

穿越架空

国子太学。

这里学生的气质似曾相识。元稹来回路过几次,太学生便挡在他的前面,问怎么不认识一下。

李损之才是应当亲自来这里采风的人。元稹和他打赌,诗歌写人,要写出那人不为人知的一面。

元稹来到太学,听太学生口中的阳城,正如李损之所言,但是他不愿输,不甘心只写出阳城的近况。

太学生听闻元稹早年丧父,生活困苦,早早明经科及第,却一直没有出仕的路子,对他深表同情。有人出主意让他去应制举,切记不要选前进士擅长的博学宏词科,最好是能和当朝宰相搭上话。

另一位太学生笑话那人自己没关系,就不要胡乱建议,而他愿意让元稹拿诗文谒见自家的长辈,先去京城外面的幕府历练一番。

“远在他乡,孤身一人,苦于恩情,被克扣俸禄也得任劳任怨。”一位正义的学生说,“十几岁,尚未及冠,何必那么着急。我们在太学受气,都见不得外面的人日子过得好了?”

终于套到话了。

“你们也不容易,却还对我这么关心……可是司业平日教导太严?”元稹心里暗喜。

新来的国子司业阳城,之前频频上书,惹怒圣人,于是被罢为国子司业,现在改过自新,谨小慎微,对太学生和声细气,关怀有加。

表面上是好事,但太学里年年贡举年年不及第的何蕃,仗着阳城司业的庇护,得寸进尺,如今多半学生都向着何蕃,跟他拜师学艺。

学风日下,他们几个和元稹闲谈的学子,如今都靠外面的人求学。

“太难熬了,我们国子监每年休假,然而他五年不归家,”太学生无奈得冷笑,“躲都躲不开他。他身边那群人,还恭维他讲孝道,不学成不归家以示志向……”

孝道?

元稹记得曾在百炼镜上读到过,阳城的妹夫去世,家贫难下葬,他们三兄弟便往返千里将其归葬,而后把妹妹接回家来,一家人和睦友爱。

外人常在院子外看他们,眼里都是羡慕。

另有一个太学生感叹,何蕃的小跟班,喜欢跟风,一人开始向礼部举荐他,其他人蜂拥而上,诚心诚意,希望他早点及第入仕。

“还让我们帮忙抄何蕃的诗文,送进礼部贡院,这样能免这个月的月例钱。”他不情不愿,但是为了省下保护费还是照做了。

其他人称他是叛徒。

可坚守原则的人,见太学一夜之间众人改口,他们也不再去礼部举报何蕃的恶行。

“那么礼部,岂不是认为阳城教导有方,何蕃改过自新了?”元稹问道。

太学生一齐哀叹。他们实在无能为力。

元稹见太学生真心待他,便决定回家写诗相报。写何蕃,元稹无从下手,但若写阳城,元稹已经应验两次了。

既然阳城上奏的时机已改,那么像张万福那样改一下他的性格……要么国子司业换人,要么他性情大变。

写好之后,他先拿给李损之过目——

昔公孝父母,行与曾闵俦。

既孤善兄弟,兄弟和且柔。

一夕不相见,若怀三岁忧。

遂誓不婚娶,没齿同衾裯。

李损之看了直摇头。

他家的教育,不婚即是中了邪。

“公主还有不婚的呢。”

“男女有别。小娘子不婚,多福且高寿。倘若男子不婚,可是容易撞上狐狸精、大猪妖、井底鬼,若皈依佛门以求避险,那就是另外的陷阱,兴许会被人捉去煮了吃,当作长生肉。”李损之表情十分严肃。

“你快接着看。”

妹夫死他县,遗骨无人收。

公令季弟往,公与仲弟留。

相别竟不得,三人同远游。

共负他乡骨,归来藏故丘。

李损之双手颤抖,本轮作诗,他甘拜下风。

“点评一下。”

“你应当和我一起考进士科。不行,那样你就把我的名次挤下去了。你制举要报哪一科?我们以后可别撞上。”李损之说道,“微之的诗颇具洞见,从阳城的过往便能知道国子太学明日的危机。”

这根本就是不服输,好在夸得真诚。

元稹让他具体、生动、不加保留,一字一句说清楚。

李损之认为太学里有妖怪混入其中,正如元稹所预见的那样。元稹和李损之想把何蕃和阳城弄走,妖怪偏偏想让这两人进入朝堂。

“乱我大唐!”李损之激动不已。

元稹无可奈何,问:“你曾说你家里藏书几千卷,六朝的志怪小说,读了不少吧?”

“一卷没落!”李损之一脸得意。

不敢反驳。

元稹的诗改变阳城赴任国子司业的原因,然而太学生吹捧何蕃实属意料之外。

元稹不信妖怪那一套,但李损之却说得在理。

【深衷欲有报,投躯未能死。引领望子卿,非君谁相理。】

和元稹相熟的太学生,私下求刘禹锡指点诗赋。三试连中,在朝堂上,无人在意,但在学生圈里,炽手可热。

刘禹锡凭借这点名望,在国子监里安插眼线,定期报告阳城与何蕃的近况。

一切如柳宗元计划的那样。

向来避何蕃如瘟神一样的学子,忽然跟他热络起来,请教起在太学叱咤风云的心得。有天赋就是不一样,有些人一学就会,差点抢了何蕃的风头,然而却及时止住,带着他的小弟一同拜入何蕃门下。

他们以示诚意,承诺绝不说何蕃坏话,并揪出每一个向礼部投诉何蕃恶行的人。

说做就做。

他们捉到一个,那人手里拿着何蕃的诗赋,声称去贡院举荐何蕃。

何蕃一惊,向阳城司业求问情况。

果然如此。

阳城因材施教,成果斐然。刘禹锡趁着指导太学生的工夫,打算多多搜集一些阳城在太学的事迹。

“今日,国子司业特意同何蕃谈心,就是聊些孝道,可能是见何蕃现在出息了,想让他的父母早点知道吧。”

记下来。

明日就托人给阳城美言几句。

以前,礼部那边收到的都是对何蕃的投诉,如今阳城上任之后,听到的都是对何蕃的推荐,而且还有人把何蕃的诗文拿给朝中人士看,他的水平大家有目共睹。

“过不了多久,阳城就能被提拔了。”柳宗元非常欣慰,“而且何蕃近日要回乡赡养父母,坏事的学生走了,阳城也能升了,一箭双雕。”

“甚好,甚好。”刘禹锡应和道,“庆祝一番?”

柳宗元摇头:“挑一个良辰吉日。”

“你来定。”

“何蕃临行的那天!”柳宗元细想,忽然觉得不对劲,“之前从太学生那里听闻,说他不及第绝不回去。”

“却有此事……何蕃为何突然返乡?”刘禹锡纳闷。

“我们和太学生们一起,为他践行。”柳宗元提议道。

【王维《李陵咏》语言质朴,摒弃六朝矫饰之风,他以李陵的家世和志向开场,用“箫鼓”和“沙漠”,声情并茂,描绘出他征讨匈奴事与愿违的困境。】

【《李陵咏》后半,王维将笔触停在李陵受俘前夕,通过李陵望向苏武,片刻之情,尽显李陵的报国之心。】

【苏武,字子卿,门荫入仕担任郎官,他卷入匈奴内乱之后,匈奴招降,他誓死不从,不惜自残。匈奴人便令他牧羊,直到公羊生子,即可归汉。苏武牧羊十数载,终于……】

【……公羊生子?你在期待什么?】

【结识李陵,两人唱和诗篇传世众多,后人一直歌颂他们始终不屈的坚毅品格。】

【身陷囹圄的王维,可否会感激当年写下“引领望子卿,非君谁相理”的自己?王维一生志业未竟,但收获匪浅。】

【菩提寺中,裴迪来相救,长安大狱,王维的弟弟王缙愿自削官爵为兄赎罪。】

【安史之乱中,王缙协助李光弼防守有功,于是唐肃宗李亨对王维从宽处理。】

【当年写下《李陵咏》,安史之乱后,王维在牢狱之中,忆起的是“深衷欲有报,投躯未能死”,有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own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