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商战 > 黄金年代从1977开始 全金属弹壳

第347章 钱进的丰收

小说:

黄金年代从1977开始

作者:

全金属弹壳

分类:

都市商战


九月底,秋意深浓。

田野里的庄稼染上了金黄。

吉普车在颠簸的乡间土路上行驶,窗外掠过的是一幅幅充满希望的秋收画卷。

天空湛蓝高远,阳光明媚却不灼人。

广袤的土地褪去了夏日的焦渴,披上了秋收的金黄。

钱进再一次被抓了壮丁……

本来他以为自己离开抗旱指挥部,后面只要负责核准委和突击队的工作就行了。

结果国家发了一纸命令,要求各地市抗旱指挥部的主官领导们要亲自下乡,去第一线了解当地秋收概况,需要做出个人负责的报告。

并且,国家为了防止他们弄虚作假,还从首都安排了工作组入驻陪同下乡。

礼拜二,韩兆新给他打电话把他送去了安果县。

另外韩兆新自己还有张成南等正副职领导也都下乡了,每个人都带着一个小组进行实地考察。

钱进琢磨一下,正好自己答应过要去小陈庄做客,这样索性把小陈庄所在的东河公社当第一站得了。

两辆车前后奔驰,便开进了小陈庄生产大队所在地。

当地正在秋收,玉米地是绝对的主角。

跟人差不多高的玉米秆上,硕大的玉米棒子顶着棕红色的缨子,沉甸甸地垂挂着,将秸秆压弯了腰。

阳光透过层层叠叠的叶片缝隙洒下,在垄沟里投下斑驳的光影。

风吹过,玉米叶子发出“沙沙”的声响,还挺动听的。

钱进停下车的时候看着社员群众们满头大汗掰棒子的场景,一个恍惚回到了77年的9月。

他在突击队的一切似乎就是从三年前的那片玉米地开始的。

秋收繁忙,可是吉普车动静很大,好几个社员回头看,一眼看清钱进便喊了起来:

“诶哟诶哟!是钱总指挥回来了、钱总指挥又来了……”

钱进听了大惊失色,赶紧对带来的工作组解释:“两位同志,你们别听他们瞎说,老百姓不懂,瞎称呼我呢!”

以前叫钱指挥他忍了。

结果现在叫成了钱总指挥!

他确实无语了。

周六早上刚见过的陈兴旺、陈铁柱这些青年得知钱进真来了,他们纷纷扔下手头工作跑来迎接。

一群青年把他围在中间,看他那目光热烈的跟看**似的,把钱进看的发毛。

他们七嘴八舌的吆喝着,拉着钱进往自家走。

工作组成员看着钱进如此受到当地农民欢迎都很诧异,这年轻人有这么高的人气、这么好的人缘吗?

陈永康、陈永水等大队干部赶来后把青年们推开,总算将险些五马分尸的钱进给解救出来:

“钱总指挥,您心里是有俺这些庄户孙啊,以前您说您要等秋收的时候回来看看,我还当你是糊弄俺这帮子泥腿子呢。”

“就是,钱总指挥没想到您真来了啊,天降贵客,快走快走,去喝茶……”

钱进努力解释:“我不是总指挥,我以前是副总指挥,现在是、呃,其实指挥部应算是解散了,我这次下乡是带首都来的同志做个一线考察的。”

“哦,钱总指挥,您是**干了吗?”陈永水问道。

钱进叹气:“我、算了,喝茶喝茶,然后我们得好好聊聊今年秋收的情况。”

陈永康兴奋的一拍巴掌说:“还用聊吗?钱总指挥您看看吧,看看俺这地里怎么样?”

“放在风调雨顺的年头我不敢说什么,放在今年这个灾年,俺大队怎么也算是丰收了吧?”

地里庄稼长势很好。

除了钱进来时看过的玉米,高粱也长的不甘示弱,补种最早的一批高粱已经顶上过了火红的穗子。

这些高粱都是快熟高粱,从播种到收获,七八十天就可以了。

还没有长成的高粱穗子比较单薄,可是它们高高指向苍穹,卖相比玉米还霸道。

它们像一支支燃烧的火把,在田野间傲然挺立。

谷子地那边是一片柔和的浅金色,发育好的谷子也结出了谷穗。

间或能看到一片片晚熟的荞麦田,粉白色的小花依然零星点缀在绿叶间,与金黄的底色形成鲜明对比。

此时的农田气象一新。

有些地块正在秋收,有些地块还没有秋收。

但是空气中弥漫上了庄稼成熟后特有的浓郁青草味。

他们一路走,地里忙活的社员便出来。

男人妇女们包着头、满脸汗,看见钱进后便露出憨厚热忱的笑容。

他们穿过农田走上衔接大队部的道路,有穿列宁服、戴蓝色解放帽的中年人郑重走来,隔着老远伸出手:

“钱主任,热烈欢迎啊,我们老百姓千盼万盼,总算把你给盼来了!”

钱进一愣一愣的。

他跟中年人握手,迟疑的问:“这位是?呃,哪位领导?”

对方大背头、白皮肤,跟社员形象不一样,穿着的列宁服打着补丁,但是洗的干干净净,衣服的压褶清清楚楚,钱进穿的都未必有他妥当。

另一个这人是全大队唯一一个不喊他作钱总指挥的,而是喊他钱主任。

这个称呼很有意思。

要知道连安果县城的一些领导干部,都还不知道他现在的真正职务是核准委主任。

但是陈永康抬脚要踹这人,估计考虑到领导们在跟前他没好意思动手,又收回腿来悻悻地说:

“别搭理他,这个人、这个人多少有点精神病,总幻想自己是领导……”

但对方很热情,热情地迎上来握手,脸上是掩饰不住的喜悦:“钱主任,还有各位领导,快看看、一起看看咱这庄稼!”

钱进尴尬的往后缩手:“看过了,已经看过了……”

对方还想跟他侃侃而谈。

最后是陈永水帮忙把人给拉走了。

陈永康讪笑道:“他这个人就这样,总以为自己是什么领导干部或者文明人,实际上就是个懒汉。”

“倒是整天把自己收拾的干干净净,但不干活啊,白搭……”

说着他摇摇头。

在农村,懒惰不干活就是原罪。

钱进感兴趣的问:“那他平日里有什么喜好吗?比如写毛笔字呀、读书看报呀、唱歌跳舞呀,有什么特长吗?”

这个干部服让他想到了前世的一些网络红人,虽然是农民但有特长,只是在农村不被人理解。

陈永康摇摇头:“没有,他有个屁的特长,我看他就是拉屎特长……”

周围看热闹的社员哄笑。

陈兴旺笑道:“也不是,召盘还会解读政策咧,领导刚才问的没错,他就喜欢读书看报,我们大队部的报纸,他翻来覆去的看。”

“其实召盘他也有些本事,一早的时候他就说国家经济政策要变了,一早的时候就说,咱要跟国外打交道、学先进技术了。”

话匣子打开,其他人也补充:

“是,召盘叔说俺叫你叫总指挥不对,应该叫你钱主任,你现在是全海滨市权力最大的主任……”

“他懂个屁,他就是天生懒骨头,仗着认几个字想当老师而已,动不动就读书看报,动不动就国家要变天了、社会要变革了……”

“但他说的对,咱大队一早大包干,也是他提前说这条路走的通,国家肯定要鼓励农民大包干,这样才能利用那什么?积极性是吧?”

“他还说国家要鼓励老百姓干个体户呢,他说国家现在看清楚了,经济最重要,靠什么国企什么单位的,搞不了这个、他怎么说来着?他说还是要靠老百姓自己做小买卖才能把经济搞起来是不是?”

钱进从七嘴八舌中听到了重点。

这个看着像干部的男人,还真是有点本事啊。

对方会看报纸,对方能抓报纸信息的重点,也就是说他会解读政策!

此时人多口杂,钱进没多说什么,先跟着大队干部们去了大队部。

钱进把此次下乡的任务说了出来,也把督查小组的两位同志介绍出来。

听说他们想知道秋收的具体情况,陈永康犯了难:“领导,秋收开始了一截子,远远没结束,你要我说个大概我能说,你要数据的话,现在统计不出来。”

钱进说道:“先去地里看看情况,好不好?让首都来的同志们心里有数。”

“那行啊。”陈永康招呼他们喝茶,“待会咱就去看看。”

钱进摆手:“明确了目标,直接办事吧,我们没有那么多时间,因为我们下乡就两三天的功夫,但是要走至少十个公社、二十个大队、四十个生产队!”

时间紧急,任务很重。

这样陈永康只能以大局为重。

他直接拉着钱进等人走到一片长势格外喜人的玉米地旁,说:“这片地是兴旺家的,估计明天要收苞米,他家今年行啊,这一亩地收七百斤玉米没问题。”

说着他掰下一根饱满的玉米棒子,三下五除二剥开几层青皮,露出里面排列整齐、颗颗饱满的玉米粒。

“钱总指挥,你瞅瞅、你摸摸!”陈兴旺的父亲一个头发花白的中年人看到领导们来到自家地头,激动的声音带着颤抖,眼中闪烁着泪光。

“这棒子硬实啊,老天爷开眼啊,这玉米灌浆还是挺足的……”

“老天爷开眼?老天爷真开眼了,那还能有大旱?”陈兴旺走出来嚷嚷说。

“要我说是钱总指挥开眼,第一时间给咱大队打了水井,这玉米灌浆足,全靠咱们打的那些井,全靠咱家浇的水!”

“国际歌里都唱过了,根本没有什么神仙也没有救世主……”

钱进点头:“是,哈哈,呃,也不是,我不是说多亏我——算了,咱还是继续说这个玉米的产量吧。”

“俺大队产量没问题,比预想的强多了,好的亩产能有六七百,差的也有三四百,平均来说,我看五百斤打不住!熬过这个灾年,没问题了!”赶来的陈永水说道。

督察组成员拿出笔记本开始写起来。

陈兴旺进入地里连续掰了几个玉米扔出来。

钱进捡起来试了试,沉甸甸的。

他剥开已经半干枯的玉米皮,里面的玉米粒都很结实。

正如陈永水说的那样,他们大队熬过这个灾难不成问题了。

钱进脸上露出了由衷的笑容,说:“好,太好了,陈大队、各位同志,今年这收成,来之不易啊,咱们能熬过去就行,咱们积蓄力量等明年。”

“是啊,今年太不容易了!”干部们都感慨万千。

“要不是指挥部组织打井送水,要不是大家伙儿没日没夜地保苗补种,哪能有今天这场面?”

“就是,钱总指挥,你是不知道,看着这满地的金黄,乡亲们心里那个踏实啊……”

钱进听着大家都是一口一个总指挥,实在没办法了:“你们为啥都叫我总指挥啊?其实我是个副指挥,另外刚才那位叫召盘的同志说的对,我啊,准确的说是个主任!”

陈永水眨眨眼,说:“兴旺铁柱他们回来说在城里碰到你了,你还请他们跟不良喜气做斗争,请他们吃了早饭。”

“然后他们说,你在城里地位高,人家都叫总指挥……”

钱进恍然大悟:“他们是记错了,人家叫我钱总队,前总队长,不是钱总指挥啊!”

“反正都是个总。”陈永康他们满不在乎,还是坚持己见。

然后他又张罗大队杀猪准备款待他们:

“今天中午别走,咱好好喝点……”

钱进一看,立马摆手:“再见吧,同志们,我们还得在你们公社另找两个大队看看呢。”

社员们围着他们不让走。

钱进好说歹说都不行。

又其实陈兴旺这些在城里受过他恩惠的青年,一人抓一个,他们全给拽住了。

还好后面公社的干部得到大队的通知赶来了,钱进让他们来拦住热忱的社员,总算跑了出来。

公社干部跟着上了越野车,钱进要了一个公社受灾最严重的大队又去看了看。

这个大队的玉米长势明显不如小陈庄,他们玉米收的早,玉米地里只剩下等待收割的玉米杆,玉米棒子全收回家去了。

大队干部做了报告,今年他们大队玉米长势差劲,好的亩产才刚达到五百斤,差点的地里亩产竟然只有一百多斤!

干部们挺愁:“哎呀,不好办,就这些粮食,吃饭问题都解决不了,还有个交公粮问题呢。”

一个督察组工作人员安慰他们说:“放心吧,咱这是以工农为主体的国家,国家不会像旧社会一样逼死你们的。”

“今年农业税减免问题势在必行,你们放心,有活路的。”

钱进也安慰他们:“国家的气象总局说了,明年大差不差是个丰收年,风调雨顺嘛,咱们明年好好干,争取把今年差的,全给补上!”

另外他也从督察组的口里知道国家派他们下来做调研的用意了。

估计是给农业税减免寻求数据支持呢。

那后面不能看丰收地界了。

去找受灾严重的生产队!

他让大队干部带着去地里转转,想让督察组看看大队农田的窘迫之境。

结果他们在地里转着,听到一阵喧闹和笑声。

一群半大的孩子和几个小不点,正拿着自制的网兜、罐头瓶,在收完的玉米地里欢快地奔跑着。

他们在抓蚂蚱。

秋后的蚂蚱,正是最肥美的时候,都带着籽。

钱进看他们赤着脚就在地里跑,虽然玉米杆还没有收割,地里没多少锋利的庄稼茬,可毕竟是危险。

他看的心疼,让孩子们跑到地垄上,各给分了几块水果硬糖:

“别在地里转了,小心扎着脚。”

孩童们得到硬糖块后高兴的手舞足蹈,他们很讲究,上来问钱进吃没吃过烧蚂蚱。

钱进摇摇头。

这个是真没吃过。

领头的小孩哥便仗义的拍胸脯:“领导你请俺哥们吃糖,俺哥们请你吃烧蚂蚱,可好吃了。”

他让人在地头拢起一小堆干枯的玉米叶和干秸秆,划根火柴点燃。

火苗跳跃起来,发出噼啪的声响。

钱进说道:“这挺危险啊,一阵风吹过来给吹进地里去,那不引起火灾了?”

“哪有风?都被玉米地给挡**。”少年们压根不在乎。

钱进笑了笑不再多话。

这年头农村的小孩,都是在地里乱来长大的。

几个手脚麻利的少年,把用草茎串成一串串的肥硕蚂蚱直接丢进了火堆里。

不一会儿,一股带着焦香的香味弥漫开来。

碧绿的草茎很快被烧焦,但蚂蚱熟的也很快,它们被烤得焦黄酥脆,翅膀和腿都蜷缩了起来。

这时候小孩哥们用树枝把火堆给抽打扑灭,从里面找出来烤好的蚂蚱,吹掉灰,一把把的分给他们。

钱进接了一把吃了一个。

这时候的蚂蚱确实好吃,肚子里有籽,喷香。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own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