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现代言情 > 松针缝骨:苏兰日记,每一页都渗着血 夜不言夜不语

18. 松香依旧

小说:

松针缝骨:苏兰日记,每一页都渗着血

作者:

夜不言夜不语

分类:

现代言情

摘要:一年后黑松岭焕新颜,陈砚秋黑板报记录变迁。李红梅收到家信却选择留下,二柱开口说话,众人守护新生的黑松岭。

寒来暑往,黑松岭迎来了真相大白后的第一个春天,也是第二个年头的开端。去岁的血腥与恐怖,如同被翻垦过的土地,被新生的绿意渐渐覆盖,沉淀为记忆深处一道不容遗忘的疤痕。

村口的黑板报,依旧是陈砚秋的阵地。上面的内容早已焕然一新。他用彩色粉笔画下了金黄的麦浪、肥壮的猪崽,以及村民们脸上久违的、真切的笑容。标题也换成了更务实的“生产动态”和“卫生常识”,但在板报一角,那朵蓝色的荷花依旧静静绽放,其下有一行不变的小字:“铭记·前行”。

张铁蛋这个新任支书,干得比所有人预想的都要出色。他没什么文化,却有着庄稼人最朴素的智慧和一股不服输的韧劲。他带着村民修缮了年久失修的水渠,组织人手在专家指导下,对兰心沟周边以及黑松林部分区域进行了更安全的环境评估和标识。曾经令人谈之色变的“鬼地方”,如今成了提醒大家科学认识自然、保护家园的反面教材。

赵晓燕的“义诊日”已经成了黑松岭及附近几个村子的一件大事。她那本《本草纲目》的包书红布更旧了,但里面的知识,结合着她从父亲那里耳濡目染的医术和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实实在在地帮很多人缓解了病痛。二柱依旧是她的影子,沉默却可靠。令人惊喜的是,在一个平静的午后,当赵晓燕费力地想要搬动一袋药材时,二柱上前接过,清晰地说了句:“我来。”虽然只有两个字,却让赵晓燕和当时在场的几个村民都愣住了,随即露出了欣慰的笑容。笼罩在他心头的阴霾,正在被日常的劳作和周围人的善意一点点驱散。

二柱娘仿佛找到了人生的第二春,她不再是那个畏畏缩缩的可怜妇人,而是成了村里妇女们的领头人之一,组织大家搞副业,纳鞋底、编筐篓,换来的零钱贴补家用,也让村里的日子肉眼可见地活泛起来。

陈砚秋和李红梅,是这一切变化的亲历者和参与者,更是建设者。陈砚秋除了黑板报,还帮着张铁蛋整理材料,规划生产,他那只英雄牌钢笔的墨水,消耗得飞快。李红梅则发挥了她心思缜密、做事有条理的长处,将村里的账目、物资管理得井井有条。她左手腕上的旧疤依旧贴着胶布,但神色间的冰冷早已融化,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沉静的坚韧。

他们之间,依旧没有过多的甜言蜜语。有时是陈砚秋写板报时,李红梅默默递上一杯温水;有时是李红梅整理账目到深夜,陈砚秋会在一旁就着煤油灯看书陪伴;分粮票、布票时,依旧会下意识地给对方多留一点。一种基于共同理想和生活磨砺的情感,如同黑松岭的松树,在看似贫瘠的土地上,扎根得越来越深。

这天,邮递员送来了一封信,是寄给李红梅的,来自上海。她的心跳漏了一拍,拿着信的手微微有些颤抖。她走到知青点屋后那棵老槐树下,才小心翼翼地拆开。

信是母亲辗转托人写来的。字里行间,充满了关切和小心翼翼的试探。父母的问题似乎有了转机,境遇改善了不少。母亲在信末委婉地提到,如果她想回城,家里正在想办法寻找门路,或许有机会。

阳光透过槐树的枝叶,在她脸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她捏着那薄薄的信纸,久久伫立。回上海,回到那个生她养她、有着外滩钟声和弄堂烟火的江南城市,这是她曾经,甚至是苏兰出事前,她们共同憧憬过的未来。

她抬起头,望向远处。兰心沟的方向,水光潋滟;村部的方向,隐约可见陈砚秋正在更新黑板报的身影;田野里,是村民们忙碌的点缀;空气中,弥漫着泥土和青草的气息,以及那淡淡的、似乎已经融入骨血的黑松岭特有的松香气味。

这里,有沉冤得雪的苏兰,有获得新生的二柱母子,有信任依赖她的村民,有和她并肩作战、彼此交付后背的陈砚秋,更有他们亲手参与开创的、这片土地刚刚萌芽的新生。

回去,意味着安稳,意味着与过去彻底割裂,也意味着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own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