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穿越架空 > 天幕:玩县令模拟器被围观了 沈戊己

34.语言艺术

小说:

天幕:玩县令模拟器被围观了

作者:

沈戊己

分类:

穿越架空

王皓轩被李景安这番话弄得有些迷糊。

挨揍?

好端端的为什么要挨揍?

难道自己说得不对吗?

既然要向百姓征取样土,自然应当将详细情况、其中关窍与利弊得失一一说明清楚,才显得坦诚,也更容易取信于人。

李景安见他面露困惑,不由轻叹一声。

终究是太过年轻了,又时常被困于私塾之中,未曾出去过,也未曾经世事磨砺,把一切都想得太过理想。

罢了,且慢慢与其细细分说吧。

李景安想到这儿,摇了摇头,慢条斯理地解释道:“人在未曾亲眼见到实物之前,是很难凭空想象、理解其中妙处的。”

“文书案牍,对读书人造势立论固然重要,但要推行至乡野民间,却是难上加难。”

“百姓大多未曾读过多少经典,那些讲述农桑之事的字句,对他们而言往往晦涩艰深,并不是那么容易接受。”

王皓轩一听这话,心里顿时生出几分不服。

这话说的,仿佛他们这些常年与土地打交道的人都是不通文墨的粗人。

哪里就至于如此?

大家虽没上过几年私塾,可基本的道理都懂,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也分得清楚,怎么可能接受不了?

他脱口反驳道:“我们王家村就完全能接受!若不是这样,又怎会容得大人您在此处……推行比对试验和肥料?”

他喉头一哽,硬生生将“胡闹”二字咽了回去。

李景安闻言转过头来,神色平静,唇角微扬:“你当真觉得……乡亲们的接受能力,有你说的那么强?”

王皓轩刚要点头,却像是突然被什么击中似的,猛地怔住了。

是啊!

哪里是他们接受能力强?

不过是,一切都有所托底吧了!

先前不论是改良土地、试种新苗,还是在地里堆肥,说到底都是他们日常熟悉的事。

大家伙儿虽说都觉得县太爷搞的那套“比对试验”有些儿戏,却也早就苦于田地贫瘠多时,也都愿意做出变动的。

再加上有翘翘率先认可了县太爷先提出的萝卜苗儿,说“七天必成”。

又有族老主动让出田地,避免了不必要的纠纷。

这既有信任的人点头,又不触及自身利益,试验时间又不长,接受起来自然不难。

可那挖池子做深度腐熟肥料就完全不同了。

那可使完全超出了他们以往的认知的,耗时还长,一时半会儿见不着成效。

尽管起初大家因县太爷带来的新气象而心潮澎湃,几乎就要一口答应,可最终不还是被他几句话就说得人心浮动、纷纷退缩了么?

若不是李景安最终拿出了实实在在的成果,只怕至今也没有人愿意相信。

李景安见他神色几变,知他已想明白其中关节,这才缓缓点头。

“读书求学,是要将书中道理与世间实情相互印证,再用通俗易懂的话讲给别人听。”

“而不是凭着学识高高在上,挑起无谓的争执。”

“与其求着别人迁就自己,不如主动求变。”

王皓轩皱了皱眉。

这话听着倒是有几分道理,可这跟化解“争执”有什么关系?

难道自己引经据典了,还能引起群愤不成?

王皓轩想着想着,便将自己的疑问脱口而出。

李景安叹了口气,语气凝重:“一句话不仅仅要在乎对与不对,更要看说的好与不好。”

“若言语之间若带逼迫、号令,百姓心中易生抵触。出发点即使正确,也可能引发群起反对。”

“若是有权势倚仗倒也罢了。若没有权势倚仗,却偏要硬碰硬,轻则被置之不理,重则引火烧身。”

“唯有语句恳切、站在对方角度陈述利害,才能让人听得进去,愿意替你思量。”

李景安说着,转向王皓轩:“说话不只是说道理,更是要看人、看处境、看时机。”

说着,他从怀中取出一本蓝皮薄册,递了过来。

“这本册子你拿去,里面记了些与人打交道、把道理说清楚的法子。”

“望你认真研习,不要辜负本县的期望。”

王皓轩连忙双手接过,连声称是。

他好奇的看了一眼封皮上的文字——《一个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人——说话艺术习惯养成法》

瞳孔一缩,面容微微扭曲,也跟着忍不住暗自咋舌。

者县太爷手里的书,都这么……抽象吗?

正在此时,门“吱呀”一声被推开了。

木白沉着脸走进来,目光扫过一旁的王皓轩,又在桌上那碗早已凉透的白粥上停顿片刻,脸色越发难看。

王皓轩这才惊觉自己光顾着说话,竟忘了县太爷还未用饭。

他顿时面露惭色,刚要告罪,却被李景安抬手止住。

“无妨。”李景安挥挥手,语气略显疲倦,“你先去吧。”

王皓轩迟疑片刻,最终还是躬身行了一礼,转身退下。

木白与他擦肩而过,端起粥碗,一言不发地递到李景安唇边。

“那不是你常看的那本书么?就这么给他了?”

李景安就着他的手低头喝了几口温凉的粥,才轻声道:“嗯。”

“不后悔?”

李景安有些不解:“他有能力,只是年轻,说话办事还欠些火候。那本书正能补他的不足,有何可后悔?”

木白一时语塞。

这种蓝皮册子在整个大梁都独一无二,他就这么轻易送人,难道不怕日后招来麻烦?

李景安却未察觉木白心中的担忧,抬眼看着他紧绷的侧脸:“怎么突然进来了?脸色还这么难看?”

木白捏着碗沿的手指微微收紧,声音沉得几乎能拧出水来:“县衙来了急报,两村争水,械斗……出人命了。”

——

京城,紫宸殿。

天幕之上,那道清冷清晰的声音早已消散,余音却仿佛仍萦绕在萧诚御耳畔,挥之不去。

萧诚御面色沉凝,目光灼灼,心却一路沉了下去。

这是一个他从未深入思索过的角度。

读书,科考,入仕,报效大梁。

这条路径早已镌刻于每一位士子的骨血之中。

<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own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