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那大臣说完,其他大臣也纷纷说了起来,无外乎安定公主的暴虐行径有损皇室形象,会让陛下礼贤下士、广为纳谏的用心蒙尘受损,寒了文臣的心,说到底就是不利于社稷安危。
这样什么事儿都往国家社稷上扯一扯的进谏方式,他们用起来轻车熟路,还能显得自己忧国忧民。所谓“治大国如烹小鲜”“家不平如何国平”“以小见大”“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等等,仿佛就挂在嘴边,一张嘴就能说出一大段。
至于事情全貌如何,为何苦主郭呈一言不发,他们这样激烈进谏会不会给郭呈带来不利,他们才不管呢。反正郭呈只是一个恰好出现且趁手好用的筏子,谁会在一个工具的想法和归处呢。
然而,他们在这里慷慨激昂地进谏了半天,却发现高坐主位的李治神色不变,甚至是听得津津有味,像是……在看戏?
进谏的众人激昂的情绪一时憋在胸口,脸色难看。
在一旁同样沉默听了半天的李义府见李治如此态度,立刻站出来表示这些不过是捕风捉影、没有根据的流言蜚语,虽然谏官有闻风奏事的权利,但是也不该未知全貌便胡乱攀附,矫言诬告。现在就连郭呈都没露面说话,连一面之词都算不上,这样的谏言素质才是辜负了陛下的纳谏苦心。
进谏的众人闻言,不禁对李义府怒目而视,用眼神辱骂这个只知道讨好陛下,投靠武皇后的佞臣!
怎么就流言蜚语了?郭呈是不是被抬出来的?郭呈是不是就说了几句话?在场的其他人是不是说了安定公主踹郭呈了?郭呈是不是磕头求饶了?
很多时候,说一半的真话,甚至是有侧重的全部真话,远比假话更有攻击力,也比假话更不容易被驳斥。
自作聪明的人总觉得别人都是傻瓜。没有坐在高位上便以为,坐在那里的人也和他们一样只能看见身边的人,看不清所有人的模样。
李治饶有兴趣地看着堂前众人的各色神情,沉默半响后才慢吞吞地说道,“此事还需向当事人问个清楚。诸卿放心,朕会秉公处理。”
众人见李治这样推脱,还想继续进谏,让李治立刻表态。
他们早就看不惯武皇后干预政事了。尤其是李治竟然还支持武皇后在并州进行这样声势浩大的政治形象宣传活动,他们早就敢怒不敢言了。
就算了李治身体不好,不能全权处理政事,那也应该交给他们这些大臣来做。顶端的权力就那么些,分给了武皇后,他们还怎么做辅政大臣,还怎么更进一步地位高权重,还如何位极人臣?
所以无论如何,武皇后都得重新把重心放回后宫去。哪怕是继续参政,也只能是沉默透明、随时可以清退的贤内助,万万不可走到人前。如今好不容易找到还算合适的借口,必须一举打掉武皇后更进一步的计划。
其实他们也搞不懂,哪怕出了长孙无忌、褚遂良、韩瑗、柳奭这样不听话的大臣,但是李治不是已经惩治了这些人了吗?李治也成功收权了,为何还不相信他们这些肱股之臣?难道武皇后一个妇道人家能比得上他们这些出身清白、学富五车的朝臣更有能力,更好用吗?
如果之前还能认为武皇后势单力薄,只能依附李治,好清退,但是这眼看着李治要让武皇后走到人前了,那武皇后必然会形成自己的势力,难道即便是这样,李治还是觉得扶持一个新势力比用他们这些听话的朝臣更妥帖吗?难道风疾严重到影响智商了吗?
哪怕怎么也想不通,他们也不能坐以待毙,看着武皇后扶持出新势力,替代他们的位置,分走他们的权力,更让他们更进一步的野心彻底没戏。他们这些文臣决不能眼看东汉末年的党锢之祸重演!至于如今的大唐盛世和平、开疆拓土、诸国来贺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own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