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静州一道关,名为长杨山,历来百姓依山错落而居,因着天堑缘故,素与外人少往来。
今日,这座向来与世无争的山头,却冒起冲天的黑烟,剧烈火光纵是隔着十里,仍能见其威势。
一波又一波滚烫热浪席卷,悉唐县令朱缘跪在被火烧裂的断壁残垣前,双臂被麻绳缚着,一边害怕得瑟瑟发抖,一边呛得不住咳嗽。
一绿衣女青年高举火把,在一片熙熙攘攘中放开了声音道:
“悉唐县令朱缘,借造神祠之名,私自征敛民财近万两!所造淫祠逾千七百房,惑民费财,实应诛之!”
大火漫天,焚烧了整整五日有余,长杨山一千七百间淫祠统统被烧毁。
今日,正是最后一间。
整座神祠供的是长杨山百姓口中的“山神娘娘”,说是祈求风调雨顺,灰木头搭起的正殿内还杂陈了不少“神像”,正当中低眉垂目的“山神娘娘”手中捧了一座莲花盏,盏里供着烧断了的香灰。
绿衣女青年接着高声道:
“今日,奉圣上之命,由兰台王大人监刑,赐朱缘死刑!”
轰——
阴森灰暗的神像轰然倒塌,香灰扑落一地。
这些香灰,曾被与朱缘沆瀣一气的神祠“方丈”用作“符水”,二钱一碗卖于百姓。百姓或求急病治愈、或求家中平安,因长杨山与世隔绝,格外容易掉进朱缘的陷阱中,信了所谓“符水治病救人”之说。
这座神像,亦是朱缘与方丈合谋,从百姓手中敛了三千余两而塑成的。其中,两千八百两都进了二人的口袋。
直至今日,百姓收到官府的赔付,才知晓此二人居心之险恶。
只听得火光中,此起彼伏的“杀了他”“狗官”“贼子”。
绿衣女青年向立在正中的女郎一揖:“请兰台王大人,行刑!”
百姓纷纷高声附和:“请兰台大人行刑!”
那女郎一身绯红官袍,头戴乌纱帽,腰系白玉带,缀着一枚鸾鸟形状的玉佩。
正是王若芙。
紫光一道,凛然闪烁。
不过一眨眼间,人头落地,朱缘甚至来不及喊冤。
血色溅上官袍,洇得那绯色愈发深了。
“舒堇,命人送大家回去吧。”
绿衣女青年拱手应道:“卑职遵命。”
王若芙回到落脚的小竹屋,随手用衣袖擦去手背溅上的血。
不久之后,舒堇便回来了,回禀道:“大人,朱缘的遗体已收拾完了。”
“好。”王若芙点头,“朝廷指派的新县令明日就到。你在长杨山多留几日,这回‘小兰台报’增添图画版面,还需你多费心。”
舒堇扬唇笑道:“卑职定不辱命!”
王若芙见她踌躇满志,便也放下心,又道:“我不日启程去神都,这一遭述职后,兰台未必还归我管。舒堇,如今你是兰台左令史,倘若新的兰台令要改我留下的规矩,你且告诉大家,仍旧听我的。”
舒堇闻言,立刻收起了嬉笑神色,“‘兰台改制’是大人一手促成的,我们这些人也是大人提拔起来的。谁若要毁了兰台,我舒堇先与他拼个你死我活!”
说罢,她又朝王若芙一鞠躬:“大人此去,还请保重。无论您调去何处,您还是卑职心里惟一的兰台令。”
翌日,王若芙特地挑了清晨起行,一身素衣,背上一柄剑。长杨山道路险阻难行,不便骑马,她得先独自走下千里山路,再在山脚下换马。
然而,她行至山路,却见三千长杨山百姓立于山丘之上。
“兰台大人!”
领头的是个老者,也是长杨山上为数不多读过书、认得字的人。此次王若芙捉拿朱缘,线索多是这位老人供给她的。
老人家里有亲眷被朱缘与方丈蒙骗,买了一碗又一碗符水供生病的儿子喝,直喝得家破人亡犹不能够,四处凑钱去请“山神娘娘”显灵驱邪。末了钱还不上,山崖之上一跃而下,了却这条性命。
为此,老人痛恨朱缘几十年,却始终碍于此人在长杨山一手遮天,无力报仇。
正巧,这回王若芙巡检各县“兰台报”,路过长杨山,才解决了老人几十年的心头大事。
只见满面沧桑,惟有眼眶泛红的清癯老者,两袖盈风,领着众人朝王若芙一拜:
“兰台大人,一路平安!”
三千人依次鞠躬,如翻涌潮汐,场面一时直直攥住了人的心脏。
王若芙神色微微松动,亦朝着众人一揖。
随后她转过身,踏上万里独行之路。
这是崇武八年的秋,王若芙离开神都又四年之久。
四年前的早春,她亦是在一个清晨离开。林世镜还没醒——亦或是醒了,只是不愿让她有负担。
于是他们的告别,只是隔着珠帘她回望的那一眼。
彼时尚无官身,归来已居四品,执掌兰台。
王若芙奏请“兰台改制”时,是崇武四年冬。
她在奏章中写,由上至下有邸报,多为诏谕、政令及官员任免,多在官员体系中流通。而由下至上,甚至由民至官,却并无与邸报对应的“民报”。
历来民间有小报,屡禁不止。为何?因百姓也有获知信息的需求。然而或因渠道不宜、或因内容不当,多被官府取缔。
她因此提出办“兰台报”,由民及官,反馈各地民间事务。以“民声”催动改革,力求一个“真”字。
起初,萧颂不允。无他,若真要办“兰台报”,人力所费太多。
王若芙提出十五道各设一“道兰台”,再于各郡设“郡兰台”,“郡报”每月一整合,是为“道报”,“道报”再整合,是为“神都兰台报”,各报分发至各县供百姓翻阅。
后来,这道折子由安国长公主萧令佩批复,只一字,“允”。
之后数年,王若芙便为“兰台改制”一事奔走各地。刚开始只在江南二道试验,待她去各地搜罗屡试不中的秀才后,才逐渐向国朝各郡推广。
三年半的时间,“兰台改制”已经初具雏形。
起初的“兰台报”,不过是“要闻”、“民谈”、“文墨”三版面而已。后来陆续发展出“逸事”、“民讯”、“政评”等等。
此次长杨山一案,考虑到大多百姓不识得字,“兰台报”若要再“落地”,“图画”版面迫在眉睫。
凡国朝百姓,皆可往各郡兰台“来稿”。
不少人借“兰台报”检举官员贪腐、披露命案线索,数篇震动朝野、举世皆惊的奇稿一出,几位被兰台中人查证贪腐的大官一死,“兰台报”不出半年便风靡国朝。
王若芙,也正式受册“兰台令史”,与各州刺史一道,行监察之责,奏章直达千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own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