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现代言情 > 煤城往事—东北流金岁月 倪红叶

4. 第四章

小说:

煤城往事—东北流金岁月

作者:

倪红叶

分类:

现代言情

宋凤桐、淮南在煤城铁路竣工后,如期转为国家煤矿正式矿工。他们经历了三年的自然灾害。1962年一同回到老家娶了媳妇。回到煤城后,两个人分别在上班儿附近的井口旁租了房子,两个小家庭诞生了,他们过着百姓的生活,两年以后,宋凤桐家媳妇儿生了个男孩,爷爷给取名叫宋厚成。三年后,于淮南媳妇生了一个女孩,于淮南取名叫于凤珍。

1965年春节过后,宋凤桐、于淮南两人作出了决定:他们要盖房子。盖房子的地址选在井口附近的排水沟边上。那是一望无际的草甸子,长着榛子树、小桦木和多种的灌木、杂草。到了秋天,采蘑菇,采榛子的男女老少络绎不绝,这时草甸子里最热闹。

这里离排水沟近,盖房子用水方便,有取之不尽的黄泥土,用之不完的各种杂草,盖房的土坯用多少,可以做多少。

盖房子的木材。他们决定去30里以外的大山砍木材。这是一片次生林地,自然生长着柞木,桦木,挑直的砍下来做檩子,做椽子、柱子、门窗,物尽其用。石头到煤矿矸石山上拣。房棚用的帘子,用柳条编织。苫房子的草,草甸里到处都是。

于淮南说,:“盖房子用其它的材料,我们手里也有积蓄,花钱买。”两个人高兴的像看到了自己盖起来的房子,哈哈的笑了起来。

宋凤桐想一想,拍大腿说:“淮南,我们要和班里的老乡说盖房子的事,他们和我们都一样是租房子住,我们一起盖房子,人多力量大,我们一户一户的盖。”

于淮南点点头说:“这是好事!”当天晚上他们上四点班,开完班前会后于淮南向老乡工友说了大家一起盖房子的想法。

宋凤桐这个班一共八个人,他们是修铁路时在一个班的老乡工友,感情深厚。俗话说,有着过命的交情。工友们听明白了,议论开了,一位姓孙的工友说:“我同意一起盖房子,我两年搬了四次家,租房子太难了。我们没有房子等于没有家!”看着宋凤桐又说:“我们有力气,你说怎么干我们就怎么干!”

一个接一个的盖房子,我们在大沟边上盖起一个小“安徽屯”。我们这个班工作在一起,下班儿回家住在一起,互相照应,太好啦!。大家议论着通过了一起盖小“安徽屯”的决议。

说干就干,这是那一代人的风格。过完春节,正月初八,东北依然是冰天雪地,他们首先选择了到山里砍木头,地上是冰雪铺的路,可以用爬犁运回来,爬犁是东北冰天雪地环境运输的产物,东北人冬天运输的工具。爬犁是两根木方做腿,上面儿做个框,放上木板,根据日常使用,可大可小,他们决定做五个大爬犁上山运木头,要抢在冰雪开化之前把木头运回房场。宋凤桐在老家时,有个远方亲戚是木匠,宋凤桐叫三叔,上中学以后,寒暑假去三叔家帮忙。当时他父亲想法是让他中学毕业后学木匠。三叔说宋凤桐悟性好,简单的木工活儿三叔一指点,他做的有模有样儿。做爬犁时,宋风桐量尺管技术,他们八个人各有分工,五个爬犁装了起来,摆在地上还真是有模有样,围观者赞叹不已。

爬犁放在山下,他们要往山上走,选好能用上的树。为了选好木材,他们踏着没膝盖深的雪在大山里艰难行走,摔跟头是家常便饭。两个人合作一会儿开始砍树,砍倒了要把树枝砍掉,两个人抬着木头,从山上往山下走,脚下没准深一脚浅一脚,不知要摔多少跤,然后用绳子捆住木头拉下山,装满一爬犁用绳子捆好,往家里拉。

春天来了,春天的太阳又大又明亮,射出了万道光芒,照的大地冰雪融化,万物复苏,照的大地热气腾腾。

他们买了一辆手推车,又照样自己制作一辆手推车,八个人到煤矿矸石山拣了64车矸石。

他们很像小燕子垒窝一样,用泥土和水、草把混在一起,用一个长方形的木框做模具,把和好的泥巴装到木框里,压实抹平后,把木框端起来,一块儿土坯做好了。他们就是这样做出一块块儿,一行行的摆放整齐的土坯,等待阳光晒干后码起一垛垛的土坯。

盖房需要用电,宋凤桐、于淮南两个人找到矿里供电领导,把他们互助建房需要用电的想法向领导详细说了一遍。

领导问了建房场地位置,要盖几户房子,他们一一地回答。领导告诉须请示上级,明天下午听消息。第二天下午,于淮南去见了领导,领导说:“昨天你们走后,我派人去了房场做了测量,回来做了预算,已经向供应科申请材料了,矿领导同意已经签字,你们回去告诉大家,用电的事矿里给解决了,等着我们去安装就可以了。”于淮南向领导表示了谢意。于淮南回到班里向大家说了一遍,大家听了心里暖暖的,盖房子干劲儿更足了。

六月份,他们开始盖第一户房子是宋凤桐、于淮南的家。为了省料省时,他们还设计出两户房子,盖14米长、5米宽,两个大山墙的连体房,房子两边开门,这样省一道山墙,两家都是暖山,在严寒的东北也是保暖的好方法。两家共用一个院子,共用一个厕所,共种一块菜园地,这种房子在东北只有一家人,老人和儿子分别住,吃饭在一起的家庭住这样房子,宋凤桐、于淮南两家盖这样的房子,别人不担心,因为他们自闯关东下矿挖煤,一直没有分开过,不是亲兄弟胜似亲兄弟。盖房子不光要有力气,还要有技术,八个人没有正式木匠,宋凤桐买来木工工具,他曾跟着师傅学过木匠活,盖房子前他就在纸上勾画出预留门窗木工的尺寸。

房子顺利上梁后,他们发现房架的坡度太陡了,在房子钉椽子、抹泥、苫草时,在房子上干活腰要拴着一个绳子,防止滑下来。这样的房子也有一个优点,下雨一点水都不会存住,减少了房盖漏水的风险。这户造型的房子后来成为小安徽屯标志性的建筑,经常被人指指点点。他们又对自己的产品总结一番,决定下一个房子请木匠。然后,于淮南以小工的身份跟着木匠干活,边干边偷学技术。

宋凤桐、于淮南的房子竣工后,他们马上搬家来住,主要是为了盖下几个房子方便他们备料、存放工具等等,需要有个院子,有人看着防止丢失。

宋凤桐、于淮南的媳妇,还有其他几家的媳妇每天都给盖房的男人做饭,男人们要上班还要盖房子,女人们要带孩子,还要做饭,忙得不亦乐乎,这样的日子他们说有奔头。

下一个房子是姓孙的工友,他们找到一位木匠,姓杜,技术好,工钱高于其他的木匠。他们商量工钱高点技术好,这是我们要请的人。跟着这样的师傅才能学到本领学到本事。于淮南、孙师傅二人去请了杜师傅,杜师傅说他们几个徒弟已经接了几个活,不能接他们的活了,确实忙不过来,因为盖房子工人太多了,

于淮南将八个人互助盖房的事情说了,然后说:“杜师傅,我们可以给你打下手,拜你为师,在关键的地方你指点指点!”

杜师傅被他们合伙建房所感动,答应:“好吧!”

宋凤桐决定,让于淮南今后全力跟杜师傅学木工,其他的事情不要做了。于淮南正式拜了杜师傅为师。那一天晚上,他们请杜师傅喝了拜师酒,八个人自从盖房子备料以来,第一次痛快的大喝了一顿。之后,他们盖的房子周周正正,再没有路过人指指点点地嘲笑了。

宋凤桐他们八个人用了三年的时间,边工作,边盖房,在这生荒地上建设了“小安徽屯”小区。每户门前都开垦了土地,这些农村出身的男男女女种上了五谷杂粮,各种蔬菜,栽植了果树,饲养了鸡、鸭、鹅、猪家禽。这些家禽生命力极强,只要在它们吃食之前养护好,能吃食之后的小鸡、小鸭、小鹅就会跟随大鸡、鸭、鹅的大部队去草地找食吃。甚至在高兴的时候都排着队边走边说着自己的语言,欢快的回家。也有智商低的家禽,他走到了别人家的家禽的队伍。但是那些不认识它的同类家禽会用嘴啄它,把它赶出队伍。所以每一天晚上,她们主人都会去荒地那边采野菜,顺便看着有掉队的家禽,把他们收编回来。鸭子、鹅,它们是晚间下蛋,早上起来嘎嘎地叫上一阵,向主人报告一下,主人会夸上几句,把蛋捡回来,攒够了一批洗干净,晾干了,用铅笔写上记号,一般是写月份,这样是区别腌制的时间,这些工序完成后,把蛋放入一个化好的盐水小缸里腌制。吃时保证个个都是流油香喷喷的。小鸡白天下蛋,聪明的母鸡一般是在早儿上七到八点,在家里的鸡窝里下完蛋后,喔喔的大声报告主人,主人会撒两把米奖励它们,然后它们去草地找队伍去了。有的母鸡性格急躁,带着没下的蛋去草地随便下蛋,回家已经来不及了,所以女人们每天都要有人去草地里找蛋,谁找到了蛋归谁家所有,她们有时会聚在一起炫耀成果,然后哈哈大笑,各回各家;更有趣的是每家每年孵小鸡的季节会有老母鸡丢失,不过二十多天后,老母鸡会带着一群小鸡回家,这是它自己下的蛋在草地上孵出来的小鸡,这时女主人会比过年还高兴,会重重地犒劳母鸡,小鸡这一天全家也会吃一顿丰盛的大餐,以示庆贺。

每年冬天下第一场雪以后,各家开始忙碌起来,男人们磨刀霍霍,他们要杀鸡杀鹅,女人们挑出那些丢蛋的母鸡,太肥胖不下蛋的母鸡,年老的鹅鸭分批杀掉,下过几场雪大地封冻后,杀得家禽要在雪堆里冻着,留着一个冬天改善伙食。进入腊月,“安徽屯”的男人女人更忙了,他们八家要排在号轮流杀猪,这些天他们八家所有的大人、孩子都到当天杀猪的家吃猪肉,女人们起早把酸菜切好,男人们杀猪要把肉切开,大块小块怎么做就要怎么分开。放到院子里冻透放到天然的大冰箱里,留一些肉腌制起来,夏天炖豆角时吃。分割出来的肥肉要用大锅烀熬,在大锅里飘着一层厚厚的油,女人们把切好的大盆酸菜放在锅里,酸菜要在油汤里煮几个小时,停火后凉一个晚上,第二天装到仓房的缸里存放。每天每家都在饭桌上有一道杀猪菜吃,在男人们上班之前,杀猪宴开始煮好的血肠,切好每个桌一大盘烀好的五花肉,每个桌一大碗儿蒜酱,煮好的酸菜粉条,每个桌两边各放一盆。男人们一桌,孩子们女人一桌,有时还请井口领导或者平日里有往来的老乡朋友来吃猪肉。这时候的气氛热烈,大人孩子分享着他们的劳动成果,男人们大口喝酒,大口吃肉,说着开心的事,哈哈大笑,女人和孩子们不吃肥肉,她们啃着骨头把瘦肉送到孩子嘴里,嘴中边说着家常和孩子们的趣事,时而哈哈大笑。

菜园子里的耕种,主要是有每个家庭的女人开垦出来的,土地肥沃,无论种什么都长了又肥又壮。春天,他们早早种上生菜,小白菜,小萝卜。为了保温上面盖上塑料布,这样他们提前半个月端到饭桌上吃上绿色小菜。而后的时间继续种上黄瓜,豆角,还有从老家寄来的甘蓝菜等东北没有的菜种。宋凤桐的媳妇把婆婆丁、柳蒿芽、苦菜这些山野菜根留在田园里,任期串根连片地生长,一个夏天都有野菜吃。用木槽培育茄子秧、柿子秧,辣椒秧,端午节时栽到园子里。这些技术成熟后,她把经验告诉姐妹们,家家都有育秧苗的槽子,自己育菜苗省下了很多买秧苗的钱。

宋凤桐家的园子里的黄瓜,茄子,各种蔬菜都要比别人家长的又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own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