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的老人目前还能干农活,不需要孩子养老,他们每个月寄四百块钱回去给两个孩子当生活费。
这四百块钱,在孩子没生病,不到换季要买衣服鞋子的情况下,两个孩子最多用三百,剩下一百算是给老人帮他们带孩子的辛苦费。
孩子生病治病、买衣服鞋子的钱,他们会另外再寄。
赵如月和宁绍明算是比较有良心、给的钱也是相对比较多的了。
有些人出来打工,美其名曰为了养孩子才这么辛苦,实际上自己在外面日子过得十分滋润。
每个月只少少的寄一点钱回去,勉强敷衍一下老家父母。
明明有两个人都在外面挣钱,家里也没有外债,孩子却依然穿得破破烂烂的,瘦得跟难民似的。
孩子上学的钱,保不齐还得父母孩子三求四请才给,要么直接就不给了,老父母有钱就给孙子孙女上学,没钱拉倒,问就是在外面讨生活不容易,没挣到什么钱。
像卢秋英和孙洪光夫妻俩,有三个孩子在老家,每个月才寄两三百块钱,钱不够就全靠老人补贴。
他们老家落后鹏城这样的城市非常多,普通人一个月的工资在三百到五百之间,多数也就三四百,能上五百的极少。
一个人工作,勉强够一家人饿不死,想给家里买点肉开开荤都费劲,要想攒下点钱是不可能的,没准孩子上学的书费学杂费还得借。
要是两个人都有工作还好点,养孩子的钱是勉强够了。
但在老家工作机会非常少,普通家庭很少有夫妻俩都有工作的情况,一般都是家里男人工作挣钱,没工作的女人就在家拾掇家里那几分地。
他们那里又是人多地少,每家分到的地种出来的粮食、蔬菜也就勉强够自家吃,家里有零星几棵果树的,等果子成熟,摘了果子去卖,大概能卖个两三百补贴家用。
这种情况下,除非一家子都缩衣节食到极致,或者有别的进项,要不然也攒不下钱来。
家里人再有个头疼脑热,还是免不了要伸手朝人伸手借钱,所以很多人不得不离开家乡出来打工。
更别说,近几年老家都流行建楼房,在乡下总是会有这样的攀比。
攒不下钱,这新房子建不起来,在老家就会被人看不起。
出来后,别的不说,每个月最普通的工作,不怎么加班,也至少能挣个八百块钱,加班多的,能挣一千多。
夫妻俩领两份工资,花一份,存一份,家里孩子都能吃得好一点,交学费也不用低声下气地去找人借钱了。
要不了几年,还能攒够钱,把家里的新房子建起来。
以前赵如月跟宁绍明都在洗衣机厂上班的时候就是这样。
赵如月加班少,每个月挣九百多,宁绍明比较拼,一个月挣一千多。
后来他自己又找到酒店后厨的工作,工资更高,他们能存下的钱也更多了。
夫妻俩出来将近一年,其实光靠存的工资也够还债了,只是建房子的钱还没着落,没钱建房子就没办法分家。
没有哪个儿媳妇是不想分家出来自家单过,自己当家做主的,赵如月也想。
她边排队等着打电话,边在心里想着老家宅基地的事。
老宁家有三块宅基地,其中两块宅基地在镇上临街的地方,距离集市不远,早就用来建了老宅,是老人以前建的砖瓦房,两个宅基地合起来建的大院子。
当初建的时候,就想过以后要给儿子分家,院子左右两边建的屋子都一样,到要分家的时候中间起一堵墙就行。
另一个宅基地是后来又生了一个儿子,也就是宁绍明,才申请下来的。
那时街上已经没什么地,只能往远了划,所以这个宅基地位置比较偏,已经不在街上的范围内了。
镇上都没人愿意要这么偏的地方,多是花钱去跟人买街上的地,可老宁家没那么多钱买地,只能要这个。
赵如月脑子里想着老家各种事,被宁绍明轻轻拍了一下肩膀才回过神。
已经排到他们打电话了。
两个人一起走到放电话的小隔间里坐下,赵如月拿出电话卡拨打电话,心里带着期待又隐隐夹杂些怯意。
时间过去太久,她都有些忘了,自己这时期给孩子们打电话都说些什么。
只记得孩子们这时候还没跟上辈子那样,每次跟她打电话都发展成吵架。
嘟——嘟——嘟——
电话响了好几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own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