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匆匆而过,转眼间已入盛夏。
长安城笼罩在一片湿热之中,但朝廷上下却仿佛被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
青州与河北推行的新政成效显著,尤其是常平仓的稳定调节作用与海运的初步成功,使得来自山东、河北的赋税和物资输送更加顺畅,大大缓解了往年此时常有的漕运压力与粮价波动。
朝堂之上,关于魏王的话题早已无人再敢轻易提及,仿佛那个曾经风头无两的亲王真的已随着南下的车队,消散在均州的山水之间。
太子的地位愈发稳固,东宫一派气象更新。
这一日,长安城迎来了高句丽使臣的队伍。与上次的倨傲不同,这一次,高句丽使团显得格外恭顺。
他们带来了庞大的车队和船队,运送的正是上次赌国运中输掉的赌注——五十万石粮食,以及前隋征高句丽时被俘、如今已辗转存活下来的十数万老弱残兵。
消息传开,整个长安为之震动。这不仅是天可汗威德的体现,更是一场巨大的**胜利。
使臣入宫觐见那日,太极殿内庄严肃穆。
李世民端坐于御座之上,冕旒垂面,不怒自威。
太子李承乾侍立在御座之侧,神情沉稳,目光扫过殿中那毕恭毕敬的高句丽正使,眼底深处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锐利。
“下国小臣,奉荣留王之命,特来献上约定之粮五十万石,并…并前隋士卒…共十二万三千余人,名册在此,请天可汗陛下验看。”
高句丽正使伏地行礼,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双手高高捧起一卷厚厚的绢册。
内侍接过绢册,呈递御前。
李世民并没有立刻翻开,他的目光越过殿门,仿佛能看到承天门外那黑压压一片、衣衫褴褛、骨瘦如柴的前隋俘虏。
那是数十万中原儿郎的亡魂见证,是帝国昔日伤疤的残留。
如今,他们以这种近乎耻辱的方式被送还,与其说是人口的回归,不如说是高句丽在**和军事压力下的彻底服软。
“朕,知道了。”李世民的声音平静,却带着千钧之力,在大殿中回荡。
“贵使一路辛苦。这些粮食,朕会用以赈济灾荒,充盈国库。至于这些人……”
他顿了顿,终于翻开了那本沉甸甸的名册,上面密密麻麻的名字和简略的记载,每一个都可能代表着一个破碎的家庭和一段血泪交织的历史。
“他们都是朕的子民,虽历尽劫波,终归故土。朝廷自会妥善安置,使其老有所养,亡魂得安。”
他没有过多地斥责高句丽使臣,但这种居高临下的宽容与对俘虏的关怀,反而更显大唐气度,让高句丽使臣的头垂得更低。
“天可汗陛下仁德盖世,下臣感佩万分!”使臣连连叩首。
接下来的朝会议程,主要是关于如何接收和安置这批粮食与人口。
户部、兵部、工部官员纷纷出列奏对,提出各种方案:粮食如何入库分发,俘虏如何甄别身份、遣返原籍或就近安置,其中病弱者如何救治等等。一切都在高效而有序地讨论中。
李承乾静静地听着,偶尔会提出一两个关键问题,引导讨论方向,显示出对政务的精熟和掌控力。他的表现,李世民看在眼里,微微颔首。
退朝之后,李世民特意将李承乾留了下来。
“高句丽此番举动,看似恭顺,实则是迫于辽东局势与我朝新政带来的压力,尤其是青州海运,让他们感受到了威胁。”
李世民走到地图前,指着辽东和山东半岛,“这五十万石粮食,解了河北部分军州今夏可能出现的粮荒,而那十几万俘虏的回归,虽多是老弱,却可充实河北、山东人口,尤其可用于你之前提过的,沿海盐场、港口建设所需的人力。
这些人,思归心切,若能妥善安置,必心怀感激,远比征发徭役来得有效。”
李承乾恭敬答道:“父皇圣明。儿臣正是此意。青州盐场扩建与海运码头营造,正需大量人手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own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