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悄然滑入十一月底,北风卷着寒意,一天比一天凛冽。
海面上开始结起薄冰,出海变得愈发困难和危险。
各村的社员们也终于紧赶慢赶,将地里最后一点干瘪的粮食抢收了回来。
就在收成入库的第二天,天阴沉得像一块铁板,第一场雪,就这么洋洋洒洒地飘落了下来。
雪花不大,却密密匝匝,很快就给光秃秃的田野和村庄披上了一层薄薄的白纱。
孩子们欢呼着冲出屋子,大人们却望着天空,心里沉甸甸的。
雪一下,就意味着今年的农活彻底结束了,也意味着,公粮任务的最终核算下来了。
果然,没过两天,村长沈红星就敲着铜锣,把全村的户主都召集到了大队部的院子里。
“乡亲们,都静一静!”
沈红星站在台阶上,脸色凝重,手里捏着一张盖着红戳的文件。
“公社的通知下来了。今年的公粮任务,比去年……再加一成。”
“嗡”的一声,院子里顿时炸开了锅。
“啥?还加一成?今年这旱成啥样了,收成比去年少了快三成,咋还要多交?”
“这还让不让人活了!交完公粮,咱自己还剩下啥?”
“村长,这不对啊,夏收的时候不是说不多交吗?”
沈红星抬手压了压,院子里的嘈杂声才渐渐小了下去。
他叹了口气,苦涩地解释道。
“文件上写得清清楚楚,夏收是不多交,可咱们这靠海的地,有几家种小麦的?大头不都指望着秋收这点玉米和高粱吗?”
“上面的意思是,全国一盘棋,其他地方受灾更严重,咱们得顾全大局。”
村民们怨声载道,却又无可奈何。
胳膊拧不过大腿,政策谁敢不执行?
最终,大家还是沉默着,各自回家,开始凑集要上交的公粮。
一袋袋装着希望的粮食,被从各家各户的粮囤里搬出来,装上牛车,在吱吱呀呀声中,被拉向了镇上的粮站。
交完公粮回来,村里立刻开始分粮。
沈红星站在大队部的粮仓前,拿着账本,声音嘶哑地念着各家的名字和能分到的斤数。
为了应对接下来的饥荒,村里的
储备粮一粒未动分的全是今年收成里剩下的那点口粮。
轮到沈军家时他竖着耳朵仔细听着。
“沈军户全家五口计三个全劳动力两个半劳动力共分得……二百五十斤。”
沈军的心猛地一沉。
二百五十斤听着不少可这是一家五口人从现在到明年夏收整整半年的口粮啊!
平均下来一个人才五十斤一天连半斤都不到。
这点粮食只能顿顿喝稀的才能勉强熬过去。
他回头看了看周围的乡亲每个人的脸上都挂着同样沉重的表情。
他家因为劳动力多分的还算多的。
那些家里孩子多、劳动力少的分到的粮食更是少得可怜。
整个沈家村都笼罩在一片愁云惨雾之中。
而更可怕的消息是从那些去镇上交粮的社员口中传回来的。
据说旁边的张家湾、赵家村因为土地更贫瘠今年的收成比沈家村还要再少上三四成。
他们交完公粮一家老小能分到一百多斤口粮就算烧高香了。
一百多斤粮食要熬过一整个冬天和春天那意味着每天都得勒紧裤腰带喝那清得能照出人影的稀粥。
可问题是
这根本就是个死循环。
就在村里人心惶惶的时候王卫国跟着村长沈红星从公社拉回来了一车东西同时带回了一个新的政策。
“乡亲们都过来看看!”
沈红星站在牛车上指着车上那些带着泥土的藤蔓大声喊道。
“这是上面推广下来的好东西叫红薯!这玩意儿不怕旱产量高一亩地能收两千多斤!”
亩产两千多斤?
这个数字像一颗炸雷在所有人的脑海里轰然炸响。
他们种了一辈子地玉米高粱亩产三百斤就算是大丰收了。
两千多斤是个什么概念?
简直不敢想象!
“村长你说的是真的?这玩意真能长那么多?”
有人不敢相信地问道。
“公社的农技员亲口说的还能有假?”<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own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