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再扣除何大娘的工资,一块三毛钱,还有苏婶的工钱,七毛钱。
至于各种设备设施的折旧,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了。
还有蒸米饭用的木柴,都是从山里收集来的,基本就是没有本钱。
把这些杂七杂八的成本都算进那24块钱的食材成本里,再取个整,算作25元就绰绰有余的了。
也就是说,陈松每天支出的成本是25+1.5+1.3+0.7,一共是28.5元。
陈松只靠这一个卖饭包的小摊,每天就净收入121.5元钱。
刘静也下班了,从小摊前走过,既没过来买饭包,也没跟陈松打招呼,甚至连看都没看一眼,就仿佛素不相识的陌生人一般。
陈松挠了挠头,这个妮子是咋了?以前每次见面都是陈哥长、陈哥短的打招呼聊天,怎么现在突然就变脸了?
女人心,海底针啊,这妮子的心思,委实猜不出来。
但陈松自然也不可能上赶着主动跟她打招呼。
陈松中午吃了两个饭包,然后就赶回家去。
他从自己的宅基地那边弄了几块砖回来,在地上铺成一个直径半米左右的圆形,又和了一些泥,把这些砖中间固定起来。
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圆形的炉子底。
他记得知青宿舍里有两张废铁板来着,于是就取了过来。
然后沿着炉底的周围,继续往上垒,形成一个圆筒形的炉壁,中间还铺了一层铁板。
再往上面,他在背面留了一个通风排烟的小洞,正面也是留了一个洞口,装上一扇小门,可容一个手掌伸入。
再继续往上垒几层,另一块铁板就用泥巴固定在炉子顶端,形成了一个炉顶。
然后他就在炉子里点上火,开始烤干这些泥土。
如果前世的人见到这玩意就会明白,这就是一个老式的、用来烤地瓜的炉子!
没错,陈松的下一步计划,所要拓展的生意,就是烤地瓜!
在河东村、河西村这样的小山村里,种植大米几乎是不可能的,种植小麦和玉米的产量也比平原地区低。
但是像地瓜、土豆这一类对土壤要求低的农作物,产量还是不错的。
前段时间,村里刚刚收货了一批地瓜和土豆,现在家家都有存货。
陈松见炉子烤得差不多干了,就从苏家的粮仓里拿了几个地瓜,放在炉子里烤熟。
一是试验一下用这个炉子烤地瓜的效果,二是准备当做礼品,拿去看望刘二。
等地瓜烤熟之后,陈松先试吃了一小块。
这个年代的地瓜品种没有经过太多的改良,论口感自然是比不上后世的蜜薯、烟薯、榴莲地瓜等品种。
甜度低一些,而且也没那么湿乎,个头也不大,靠近两头的地方还有一些丝丝。
前世那些经过改良的地瓜,有一些个头比较大的,一两个就能重达一斤。
现在这些地瓜,大约5到9个才能达到一斤,具体情况要视地瓜的大小而定。
但好处是,这些地瓜没有经过各种化学物质的荼毒,基本算是原生态的,所以吃起来倒也是别有一番滋味。
而且这些地瓜的个头小,所以烤起来也比较容易熟,可以大大减少制作时间。
陈松试吃了一块小地瓜,不禁满意地点了点头。
在这个时代,能够获取到这种美味度的食物,已经很不错了!
烤地瓜这门手艺,有一定的技术含量,但不多。
主要是对火候和时间的掌控,还要时不时的翻翻面。烤得太过了容易糊,烤得欠了容易不熟,里面会有硬心。
时常要用手捏一捏地瓜,感受一下里面的硬心,也就能做到心里有数了。
有些农民们在自己家的灶房里就能制作烤地瓜。
陈松把其余的几个烤地瓜放在篮子里,又把自己昨天从县城里用肉票换到的一块猪肉也放进去,提着篮子就朝刘二家走去。
院子的大门敞开着,看来刘二他们一家人已经从县城里回来了。
“刘二回来了吗?”陈松提着嗓子问了一句。
“回来了,回来了!”
刘二的娘亲迎了出来。
“刘婶,我给刘二拿了点猪肉和烤地瓜,给他补补身体。”陈松笑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own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