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4-5世纪,西方泰勒斯开创自然哲学,毕达哥拉斯学派发现勾股定理,奠定数学基础,为逻辑推理与理论科学埋下种子。”
11打开小黑板开始分析起东西方科技发展。
《墨经》中记载“景到,在午有端,与景长,说在端。”
“景,光之人,煦若射,下者之人也高;高者之人也下。”
墨家弟子欢呼雀跃:“是《墨经》!讲的是我们墨家的学问!”
另外《墨经》中还提到:“衡木,加重焉而不挠,极胜重也;右校交绳,无加焉而挠,极不胜重也。”
“衡,加重于其一旁,必捶,权重相若也。”
11核心系统迅速分析,“墨家注重实证,探索自然。《墨经》中对记载的小孔成像和杠杆原理,其发现远早于西方的阿基米德。”
“还有秦国李冰修建都江堰,其治水蕴含了深刻的力学原理。他首先建鱼嘴分水堤,巧妙利用岷江弯道水流特性实现分流。其次在玉垒山开凿宝瓶口,精准控制进入成都平原的水量。接着建造飞沙堰,利用水流离心力排沙防淤。都江堰这套系统对水流规律的应用,比西方发展出系统的流体力学理论早了将近两千年。”
“此外,李冰团队还采用了‘火烧水激’法凿开坚硬的玉垒山;用竹笼装卵石筑堤,利用柔性结构抵御水流冲击,减少堤坝易被冲毁的风险。这套方法直到至今仍是生态治水的典范。”
杜无忧用手机查过都江堰的价值,“都江堰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无坝引水工程,历经秦、汉、唐、宋等朝代修缮,至今仍灌溉成都平原700余万亩农田。其‘因势利导、道法自然’的治水理念,成为现代水利工程的灵感来源。就像荷兰的三角洲工程借鉴了分洪原理。”
秦,嬴政颔首。他深知都江堰之功,建成后灌溉面积到达数百万亩,蜀地仓廪充实,粮产冠绝诸国。犹记灭楚大战时,蜀地运粮船队以‘一船在粟五万斛’源源不断输往前线,实乃决胜的关键。
李冰的随侍激动地看向天幕,“大人,天幕是在说您啊?”
得大王倚重,又获后世盛赞,李冰心中热流涌动,肩头责任更重。定要根治水患,造福黎民!他收起图纸,目光坚毅如铁,当即动身前往水患频发的岷江上游勘察。
杜无忧则是笑嘻嘻说道:“我想到秦国另一水利工程——郑国渠的故事。”
“战国后期,秦国经商鞅变法后国力强盛,韩国疆域狭小,国力衰弱,成为秦国首要吞并的目标之一。至秦始皇继位,秦国已多次击溃韩军,夺取多座城池,韩国濒临灭亡。”
“韩国君臣为拖延秦国东进步伐,采纳以疲秦之策,诱使秦国将巨量人力物力投入浩大工程,使其无暇发动攻韩,暂保韩国喘息之机,遂派水利专家郑国入秦游说。”
“修渠初期,秦国投入浩大,工程进展缓慢,引起贵族疑心。不久,郑国间谍身份败露,秦廷震怒欲杀之。郑国临危不惧,抗辩道:‘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臣为韩延数岁之命,而为秦建万世之功!’”
“秦王权衡利弊之后,认为郑国言之有理,遂赦免郑国,令其继续主持工程。而郑国利用关中平原西高东低的地形,设计了无坝引水工程,历经十年,水渠正式完工,因郑国得名郑国渠。”
“这真是疲秦反成强秦的戏剧性转折!韩国只图消耗秦国一时之力,却低估了水利带来的千秋之利。郑国渠成,关中沃野千里,秦国国力陡增。这就像给地方送锄头,本想让对方累垮,结果对方却用锄头种出了更多的粮食。”
汉初,刘邦拍着大腿哈哈大笑:“韩想用十年拖垮秦国,结果自己第一个被灭。”
她挠了几下脑袋,心直口快的吐槽道:“韩国这招也太...,偷鸡不成蚀把米了吧?简直了!”她对着屏幕扣出一个六字手型。
“给人一种老谋深算又算不明白的感觉。”
韩王闻言气得脸色发青,胸口剧烈起伏,急怒道:“住口!给寡人住口!”
韩非叹气,对于派间谍修渠这种投机取巧的不靠谱策略,他更倾向于内政改革。
他再次劝说韩王变法图强,可韩王满脑子想的都是如何保全自身,根本听不进去。
至于为什么会用这一招,李世民分析道:“战国末期,韩国疆土日蹙,仅余郑州、新郑弹丸之地,军旅屡败,城池尽失。实乃困兽之计,不得已而为之。”
就像一个人快被揍趴下时,只能想让对方干点累活喘口气,哪怕这种方法很冒险。
韩国:是我不想吗?我是实在没招了!
韩非:韩国可依法治国、富国强兵!
韩国君臣:听不见!
杜无忧追问:“那秦国为什么会答应?不怕被坑吗?”嬴政的回答仿佛穿越时空,在郑国身份暴露时响起:“渠成亦秦之利也。”
他目光如炬,穿透眼前消耗,直指千秋功业:“纵是间谍,若于秦有益,何妨续修?”秦国变法,深知农为邦本,粮秣即国力。
11总结:“韩国用修渠疲秦,本质是弱小者的无奈赌徒心理,却低估了秦国的实力和格局。”
这话说得秦国君臣很是受用。
秦昭襄王:不愧是本王的曾孙!
11挥舞着小翅膀,“回归正题。”
“公元1-5世纪,东西方都有科技突破。”
“西方,托勒密完成《天文学大成》,建立地心说体系,其核心观点是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且静止不动,而其它天体都围绕地球运转。”11边说着,边放出系统模拟出地心说的视频。
张衡觉得奇怪,这跟前面展示的视频怎么不一样,手中却不停地记录着。
11:“盖伦提出人体四体-_-||液理论,认为人体是由血液、黏液黄胆汁、黑胆汁四种基本体-_-||液构成的,主导西方医学千年。”
华佗从一堆药材中抬头,若有所思:人体四种体-_-||液?
“但罗马帝国重军事轻科学,技术多用于工程。”11放出罗马帝国疆域版图,天幕下记录的官员迅速又细致的记录下来。
“罗马帝国,这个依赖军事征服崛起的庞然大物,公民以军功为荣,贵族凭战勋晋升。科学探索常被斥为无用之物,难登大雅之堂。加之奴隶制盛行,技术革新动力匮乏,严重制约了科学发展。”
面对未知的强大国度,诸朝皇帝听得格外的认真。
“罗马帝国被中国称为大秦或犁靬,通过丝绸之路与汉朝之后的朝代进行过物品交换,中国古代向罗马输出丝绸、瓷器、茶叶等,罗马则输入玻璃制品、香料、良马等。东汉和帝永元九年,班超曾派甘英出使大秦,开启了官方沟通的尝试。”
听到“良马”二字,刘彻眼中精光一闪。得知未来后,他早已遣人寻觅张骞踪迹,此刻心中更是急切:张骞何时方能归来?
11:“同时期的中国古代,张衡发明了地动仪,用于测地震方位、浑天仪,用于演示天体运行。”
“地动仪是世界上最早的验震器,比欧洲第一台地震仪早1700多年。东汉时期地震频发,地动仪为朝廷提供了快速灾情报告,帮助政府及时救灾,减少损失。”
“浑天仪集天文、机械、水利之大成,首创水力驱动与精密齿轮传动。它利用水流力量,精确模拟日月星辰升落、四季更迭,将浑天说理论直观展现,有力推动了浑天说取代盖天说。”
“张衡的发明不仅是技术奇迹,更是东汉科学思想的巅峰象征。地动仪与浑天仪均被列为国家重大科技成就,彰显中华文明对世界的贡献。”
“国际天文界为纪念他,将月球背面一座环形山和一颗太阳系小行星以‘张衡’命名。令人扼腕的是,两件旷世杰作的原物毁于战火与岁月,加之技术失传、史料简略、原理争议重重,令现代复原工作步履维艰。”
月球?是他们想的那个吗?后世居然能上天?
闻言张衡准备将设计原理、手稿详细整理成册传给后代。
“这一时期的科技进展还有蔡伦改进造纸术。当时汉代主流书写材料为竹简、木牍,一部《史记》需搬运一车竹简,约500公斤重,严重阻碍知识传播。丝帛虽轻便但价格昂贵,一匹帛相当于720斤大米,仅皇室贵族能用。”11补充着。
“一方面是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太学规模从汉初50人扩张至东汉3万人,民间私塾兴起,对廉价书写载体需求激增。另一方面东汉疆域扩大,中央集权需高效传递公文,而竹简文书运输成本占政府开支30%。”
“蔡伦首创以树皮、麻头、破布、渔网等廉价废料为原料,经过选料、石灰水蒸煮脱胶、舂捣成浆、帘床抄造、晒干成型等工序。其中石灰水蒸煮能破坏木质素,使纤维柔韧;他发明的活动帘床抄纸器,可重复使用,精准控制纸张厚薄均匀。”
“造纸术引爆全球文明革命,美国学者麦克·哈特《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人》将蔡伦列第七位,远高于爱因斯坦,指出:‘纸的发明使思想不再被物理重量束缚。’”
蔡伦亲自指导工匠:“务必用石灰水蒸煮脱胶……”后世盛赞在前,他更要精益求精。天幕之下,秦朝与汉初的君臣如获至宝,急令工匠依样研造。
“到6-11世纪,中世纪的西方基督教神学主导,科学沦为神学婢女,教会禁止质疑宗教教义。”
“此处的‘教会’主要指罗马天主教会。其权力渗透政治、经济、文化诸领域,影响力空前,甚至凌驾于世俗王权之上。”
诸位帝王不解、错愕,还有这种操作?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11:“根据‘君权神授’论,教皇宣称己为上帝人间代言人,国王的权力需其加冕认可,教皇甚至有权废黜国王。”
“1077年卡诺莎之辱中,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四世为求教皇格列高利七世宽恕,在雪地里跪了四天。”
明,朱元璋出身僧侣,却对宗教严加管制,觉得西方国王真是不可思议,居然让宗教决定皇权,还给他们管辖领土的权利,那跟土皇帝有什么区别?
“嘿,他们国王脑子是怎么长的?”
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眼中寒光一闪,对佛教寺院侵占田产、威胁国赋的行径,唯有一字可解,那就是‘杀’。
秦,嬴政蹙眉,亲历战国乱世,他深知权威分散的危害,他对西方无能的统治者鄙夷道:“君不君,臣不臣!”若是秦国有类似势力,必以雷霆手段镇压!
在他眼里,任何可能挑战皇权的力量,无论宗教、贵族还是思想学派,都必须被彻底驯化或消灭。
唐代虽推崇道教,尊奉老子为祖先、容纳佛教,但始终将宗教定位为辅助王化的工具。
李世民深知思想统一的重要性,他修订《五经正义》,将儒学作为科举考试的核心,而对宗教则采取官方管控策略。
得知西方教会通过垄断教育、焚烧、禁书控制思想,他心中不由得生出几分防备,长安城中似乎也有基督教传教的教徒,还有兑换的高产粮种/技术,还有书籍,绝不能外敌盗了去。
“国以民为本,民以田为命,宗教聚敛土地,犹如剜肉补疮,徒增民怨。”
对于西方宗教代表上帝,李世民嗤之以鼻,相比虚无的神,他更相信君道煌煌,在德在民,不在鬼神之语。
11接着道:“与西方中世纪同时期,中国唐宋元科技持续发展。北宋布衣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宋
门外伙计兴奋地招呼毕昇:“毕师傅!刘大官人答应见您了!”他比毕昇还激动——天幕上的大发明家竟在身边!
毕昇,一介底层印工,试验全靠微薄积蓄和挤出的时间。材料采购、工具打造,处处受制于囊中羞涩,试验规模小得可怜,每一次失败都代价沉重。
为求资助,他曾奔走于富商官宦之门,无一例外吃了闭门羹。谁料天幕一现,转机骤至!
11:“再一就是之前提到的火药,从炼丹术转为军事应用。”
“还有沈括著作《梦溪笔谈》是科学史上的巅峰之作。书中首次详细记载了毕昇的活字印刷术,为这一伟大发明留下了唯一的史料;记录了磁石‘能指南,然常微偏东’的地磁偏角现象,比欧洲早400余年;描述了隙积术(高阶等差级数求和)和会圆术(弧长计算),推动了中国古代数学发展。”
“涵盖天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质、医学、工程技术、文学、历史等领域,记录了大量当时的科学发现与技术成果。”
王安石拍了拍呆愣的沈括:“存中,天幕在夸你的书!”
11话语一顿,“但是毕昇在发明活字印刷术时,受到身份和社会资源的限制,传统行业的抵制与质疑。宋代社会革新接受度低,活字印刷术初期被视为奇淫巧技。还缺乏系统记录与传播渠道,增加了技术普及的难度。”
“沈括创制的《十二气历》以节气定月份,打破了传统阴阳合历的体系,更符合农业生产需求。却被皇权天命阻碍,被视为离经叛道。
“他在《梦溪笔谈》中记载的活字印刷术、磁偏角现象等,虽具有革命性,但当时工匠阶层受限于技术保密传统,加上官府对新技术的忽视,导致许多发明未能大规模应用,仅停留在理论记录层面,加上技术条件和资源等限制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own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