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开心的张汤又赶紧正过来。
啥啊,他什么不开心,他现在是可以不开心的时候?
一个闹不好是要小命休矣的。
不对,死在陛下手中,怎么死都不为过。他们这些人,早在出手谋算世家贵族的时候,他们把自己当成皇帝手中最锋利的一把刀,怎么死都不为过。
“谢陛下。”想起初衷,张汤不急了,立身于一旁,汲黯唤道:“陛下。”
汲黯对张汤那是相当有意见的。
刘彻应一声,“张汤犯了何罪?虽以严刑,难道那些人犯下的罪是假的?既然不是假的,汲爱卿,何必着急?”
汲黯被堵得无话可说,刘彻也是言之有理的。有道理的话必须相互都要听的。
【而张汤最引人诟病的莫过于,办案的时候,若是世家贵族豪强,他会尽所能的钻法律条文严加惩办。但是遇上贫弱的普通人被审判,却是依法处置,也会尽所能的当面向刘彻禀告,从轻发落。因而司马迁评价张汤为人多诈,舞智以御人,多以指责张汤的执法严苛。
【毕竟张汤对世家贵族豪强那是给予严厉惩罚,在这点上,同为世家贵族出身的司马迁是极为不认同的。在世家贵族们的眼里,法律这东西是不应该管到他们头上的。偏张汤对世家贵族豪强那是打击到底,对寻常的百姓反而宽以待人。】
汉武帝时期的寻常百姓们,有人是经过事儿的,与人接头交耳的道:“天幕说的都是真的,那位张汤从来不为难我们这些人。”
“正是正是。”
【而在东汉时的《汉书》中评价,“汤虽酷烈,及身蒙咎,其推贤扬善,固宜有后。”却是对张汤多有肯定。史书嘛,皆各有各的看法,站在不同的角度上,看到的问题不一样。所以,读史,各有各的见解。二十四史注水大半,因为编写史书的人都不可避免带上个人的观点,读书有不同的理解,站在不同的角度,也会有不同的看法。我当然也一样。
【张汤迎合汉武帝的喜好,也是明了当时的一个形势,严厉的打击世家贵族豪强,否则再让世家贵族们横行掠夺,大汉必然在大乱。张汤是非常反对和亲,坚定的站在汉武帝出击匈奴那一边。难免让同意和亲的人出面争论,有一位是名为狄山的博士,以汉建朝以来一直和亲为由,希望朝廷可以和亲。汉武帝是直问,让他去守一个郡,有没有本事不让匈奴进来掳掠?狄山答不能。
【汉武帝再问让他守一个县,能不能守住?狄山还是再答不能。汉武帝再问驻守一个要塞城堡呢?狄山自知要是他再答不能,怕是要下狱,因而答了一个能字。汉武帝何许人也,立刻下令派遣狄山守卫边境上的一个城堡。过了一个多月,匈奴入侵砍下狄山的脑袋离去了。自此,无人再敢论和亲事宜。
【和亲嘛,同意和离的人,去匈奴的又不会是他们,别人是死是活,有多少人在意?和亲匈奴的公主自汉太祖到汉武帝时,有多少人,史书没有任何相关的记录。为国家为民族而牺牲的人,在史书上却连一个名字都没有。他们自前往和亲的那一刻开始,所有人都明白,那是有去无回的。】
【顺嘴一提,大汉朝送往和亲的人里有没有反抗的?有。汉文帝时期的一个宦官中行说。这个人那是一开始明说了的,如果非让他去和亲,他一定会帮匈奴对付大汉。结果没有人当回事。非让人去和亲。后来此人叛投匈奴成为老上单于、军臣单于两代君主的重要谋臣。协助匈奴建立人口牲畜统计制度,改革外交文书规格以提升匈奴地位。通过破坏汉朝馈赠物资、强化游牧文化认同等方式削弱汉影响力,多次在汉匈礼仪之争中为匈奴辩护。】
秦始皇嗤之以鼻,和亲是不可能和亲的!
汉太祖刘邦摸了摸鼻子,和亲的事是他提的,那不是没有办法,实在是打不起。
而汉文帝时期,此时的中行说尚未和亲,刘恒下令道:“和亲的人里,切忌把中行说留下。”
和亲,他如果有得选择,也是不愿意和亲的,大汉此时却是不得不和亲。
但能对大汉造成危害的人,该避免还是应该避免。
汉景帝刘启那是已经知道了中行说的本事,和亲。舍一人而令天下安。不过如此。
汉武帝刘彻的眼中闪过坚定,和亲根本不可能换来大汉的太平,只有将匈奴打服,让对方再没有能力对抗大汉,才能为大汉换来真正的太平。
在出击匈奴的事情上,以前汉武帝刘彻不知未来会如何,依然坚定的选择出击,已然得知后果的汉武帝,只会更加坚定。
和亲,唐太宗时期的李世民,此时尚未有和亲之事,和亲啊,对,还是不和亲的好,不难看出后世对和亲一事态度那是非常不认可的。
明太祖朱元璋非常果断的道:“我们是绝不可能和亲。”
太子朱标点头附和。
沈悠翻了一个白眼道:【和亲永远不可能换来真正的和平,否则大汉七十余年怎么会一直饱受匈奴侵犯。国家不强时,只能忍辱负重能够体谅。国家都强大了,还一个劲儿的说什么和亲,理当和亲。什么时候让同意和亲的人九族一道去,看他们还能同意和亲吗?】
汉太祖刘邦……好了好了,不要说了,再说下去要完了!
【汉武帝非常清楚和亲换不来真正的和平,因此一直主战。张汤非常支持汉武帝出击匈奴的,当时的大汉朝为了出击匈奴,倾一国之力。打仗从来都是最费钱。搞钱成了第一要事。都知道汉武帝的钱袋子是桑弘羊,在桑弘羊之前,经营政策谁提的不知,张汤负责铸造银币和五铢铜币,垄断经营全国的食盐和铁器,排挤富商大贾,颁布告缗令,铲除豪强并兼的大户。
【盐铁官营的政策,都听说过《盐铁论》吗?那是在汉昭帝时针对汉武帝时期的一些政策进行的一场辩论,霍光和桑弘羊分属两个阵营。现在看来,汉武帝当时的文臣武将,是真不少。武有卫青和霍去病,文有主父偃和张汤,桑弘羊,霍光。桑弘羊那真是千年难得一遇的经济学家。两千年前大汉实施的均输和平准,到现在还在推行。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own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