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典言情 > 山上破屋通六零 柏林雨声

12. 第 12 章

小说:

山上破屋通六零

作者:

柏林雨声

分类:

古典言情

睡前,罗杨不忘叮嘱罗松罗桂罗柏他们兄弟仨不要在外说黄面的事。

三人不是傻的,这黄面是他们大哥在深山里捡的,那谁知道传出去之后别人会不会跑上门来说这是他们的,到时候他们又不知道究竟是不是人家的,给出去后岂不是亏了?

深山里的东西,谁捡到就是谁的,打死不说!

不过,桂哥儿有疑问,“大哥,这究竟是什么面?我怎么觉着我以前没吃过。”

罗杨实话实说:“我也不知道。”

桂哥儿又看向他二哥四弟,“二哥四弟,你们还记得爹娘之前有没有做过这个面吗?”

罗松摇头,“我没吃过。”

罗柏也说:“没吃过。”

桂哥儿纳闷,“奇了怪了,怎么会没见过这个面呢?”

罗松罗柏都不解。

照理说,这黄面既然是大哥在深山里捡到的,那应该是他们这附近有的作物啊,怎么他们就没见过尝过呢?

好像也没听人说起过。

罗杨看他们陷入沉思,直接出声打断他们的设想,“都别想了,许是远处些地方的作物也不一定。再说了,天下这般大,我们总也不能什么都吃过。”

这话说的有理,兄弟仨觉得也有可能。

实在是他们也想不到旁的解释。

罗杨催他们去睡觉,“天都黑了,赶紧进屋去,我去闩门。”

“诶好。”

大家应了声各自睡去了。

罗杨闩好门进东屋,隔着门壁听见秋杏正在温柔地哄桑姐儿睡。因避着那是桂哥儿的屋子,他这个当哥的不好踏进去,只在外面放低声儿喊了声,得了应答才回屋。

躺好约摸半炷香时间,秋杏才进屋来。

“桑姐儿睡了?”

“睡了。”

“你也快来睡吧。”

“嗯。”

秋杏脸皮薄,不好意思当着罗杨的面脱衣裳,所以每次都要先吹灭灯。

这次也一样。

黑暗中,罗杨就听见一阵窸窣声,接着半边床上就上来了一个人。农户人家,夫夫间也没有那种各用一床被子的奢侈行径,俩人都是同盖一床被,毕竟布和棉花都不便宜。

等秋杏躺好了,罗杨才开口,“我已经叮嘱了二弟他们,叫他们别把黄面的事儿说出去。”

秋杏闻弦知雅意,“我也不会往外说的,否则不好同旁人解释。”

“是。”罗杨因为他的聪明而高兴,“那里是我们的秘密,不能同外人道。”

黑暗中,秋杏的唇角因为罗杨这句话慢慢挑了起来,“那黄面不仅能吃,还那般味美,虽不如白面细腻,却也不差多少了。”

罗杨脑子里不由想起邓家村的一切,“主要是磨的细。”

秋杏叹说:“也不知道是什么样的粮食磨出来的。”

“以后问问。”

“嗯?”秋杏惊了,“相公?”

那句话其实是罗杨脱口而出的,这会儿被秋杏惊讶的声音一拉回神,罗杨就觉得自己冲动了,“我说顺嘴了。”

秋杏抿抿唇,“可见在相公心里是还想再去的。”

还想再去吗?

罗杨其实自己都还闹不明白。

他现在只知道那黄面是没毒的,那四升多的粮够他们顶个好些天,加上三叔他们送来的豆子,他们全家能撑到麦子下来。

虽然是邓三毛他们给的谢礼,但对他们罗家来说,那也是恩情。

……

有了黄面和豆子,罗家的粮食压力果然骤减,再加上秋杏桂哥儿俩漫山遍野找来的野菜蘑菇一块吃,每顿虽然还不能吃饱,但肚里的货到底多了些。

下苦力干活的罗杨罗松兄弟俩也终于把田翻完了,之后罗杨去了一趟大爷爷罗老根家,借了他们的牛过来,加上秋杏和桂哥儿,全家赶牛的赶牛的、扶犁的扶犁,耗费了好几天功夫,才可算是把田给犁好了。

犁好田还不算完,紧接着又要赶紧去看水,有些地方还需要他们扛着锄头去疏浚引水道。提前放水把田淹泡上,等稻苗育好才好插秧。

每当这个时候罗杨就忍不住庆幸他们是住在下河村,汇入钟秀湖的玉溪河要打他们村穿过,河面既宽且深,水流量还不小,村里面想要引水浇灌田地倒也便利,所以每年需水季各家各户只要勤快些,田地里那就不会旱着。当然,这是指天气正常的情况,如果遇到大旱年,河面都干涸了,那想引水也是引不到的。

这中途,罗杨每天还少不得要往罗大石家跑一趟,跟着三叔学怎么育苗看苗。

在这忙碌中,寒食节到了。

当天,罗杨带着夫郎弟妹先去给爷奶上坟,然后去给爹娘上坟。祭上提前准备好的寒食粥、寒食饼、果品、酒水,点了香烛纸钱,一家人跪在罗父罗母坟前絮絮叨叨说了会儿话,最后磕了头才下山回家。

寒食一过是清明,别的地方不知是如何过的,但对于湖西县的庄稼人来说,清明一到就是他们该插秧的时候了。

于是,下河村各家各户都在忙着下田插秧。因为误了时令会影响收成,所以这个时候大家伙也顾不得女人还是哥儿了,除了做活不行的,全家都要帮着插秧去。

罗家,秋杏当然也去了,至于家里一系列做饭喂鸡打扫收拾屋子照顾桑姐儿挖野菜找蘑菇等事宜就交给桂哥儿和罗柏。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own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