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现代言情 > 重启2006 天生二愣子

12. 第 12 章

小说:

重启2006

作者:

天生二愣子

分类:

现代言情

艺术节那场突如其来的“救场”,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李铭和李梓晴各自的生活中,漾开了圈圈涟漪。李铭依旧是那个低调学习、默默观察的高一(七)班学生,但偶尔在走廊或食堂与李梓晴相遇时,她会对他微微点头,报以一个比礼貌性微笑更真诚几分的笑容。而李铭,则会回以同样克制的颔首,心中却远不如表面那般平静。他知道,那扇通往她世界的小窗,已经被他撬开了一道缝隙。

契机出现在一个周二的下午。阳光透过图书馆高大的玻璃窗,在弥漫着书卷气的空气中投下道道光柱。李铭正埋头于一本《全球通史》的厚重书页间,并非完全出于课业需要,更多的是想重新梳理脑海中那些关于未来十几年世界格局巨变的模糊认知,试图为其寻找一个符合他当下年龄和身份的“理论来源”。

一阵极淡的、带着清甜气息的香风拂过,旁边空着的椅子被轻轻拉开。

李铭抬起头,恰好对上李梓晴那双含着笑意的明亮眼眸。她今天穿着一件米白色的针织开衫,头发松松地束在脑后,几缕碎发垂在颊边,显得随性又温婉。

“好巧,李铭同学。”她声音轻柔,像是怕打破图书馆的宁静,“你也喜欢看历史书?”

“随便翻翻。”李铭合上书,不动声色地将内心翻涌的情绪压下,语气尽量显得自然,“觉得挺有意思的。”

“我看你刚才看得很入神,”李梓晴在他旁边的位置坐下,将手里拿着的一本《音乐家的故事》放在桌上,目光掠过他手边那本《全球通史》,带着一丝好奇,“很少有人在这个年纪,会对这种大部头感兴趣。”

“历史是过去的镜子,也能照见未来的影子。”李铭斟酌着词句,抛出一个略显成熟的观点,随即自然地转移了话题,“比如,通讯技术的每一次飞跃,都会重塑人类社会的连接方式,从驿道到电报,再到未来的移动网络……这会深刻改变商业、社交,甚至文化的形态。”

他刻意没有使用“智能手机”、“4G”等超前词汇,而是用相对抽象和理论化的方式表述。

李梓晴果然被吸引了。她微微侧头,露出思索的神情:“移动网络?像现在的GPRS那样吗?速度很慢呢。”

“这只是开始。”李铭微微一笑,眼神中流露出一种与她讨论数学习题时截然不同的、洞悉某种趋势的笃定,“也许用不了几年,我们就能用手机流畅地观看视频,随时随地和远方的人面对面通话,甚至……用它来支付购物,取代钱包。”

“用手机支付?”李梓晴眨了眨眼,这个想法对她而言颇为新奇,甚至有些天方夜谭,“听起来……像科幻小说。”

“也许吧。”李铭没有争辩,只是淡淡地说,“但技术的进步,往往比我们想象得更快。就像十年前,谁能想到今天我们可以用电脑通过网络和陌生人实时聊天呢?”他引用了当下已经存在的□□作为例子,让他的“预言”显得不那么突兀。

这次“偶遇”的交谈,持续了将近半个小时。他们从历史聊到科技,又从科技聊到文学。李铭“不经意”间提及的某些对未来社会现象的见解,诸如“信息爆炸带来的认知负担”、“个性化推荐的可能与局限”等,虽未深入,却角度刁钻,让李梓晴听得入神。她发现,这个看似普通的男生,脑子里装的东西,远比他那张平静的脸庞要丰富和深邃得多。

而他偶尔在话题间隙,流露出的那一丝与年龄不符的、仿佛承载了太多重量的沉静,甚至是一闪而过的忧郁,更是像磁石一样吸引着她,让她忍不住想去探究那平静水面下的波澜。

对她而言,李铭像一本装帧朴素、却内容艰深有趣的书,每一页都可能带来惊喜。

而对李铭来说,与李梓晴的交谈,则像是在刀尖上跳舞。他必须时刻警惕,既要展现足够的“特别”来吸引她,又要小心翼翼地隐藏重生最大的秘密,将那些超前的认知,包装成少年人基于广泛阅读和独立思考得出的“奇思妙想”。这种精妙的平衡,让他感到疲惫,却也带着一种隐秘的刺激。

自那次图书馆“偶遇”后,两人之间似乎形成了一种默契。他们开始在校园里更频繁地“偶遇”,有时是在去教学楼的林荫道上,有时是在食堂排队时。交谈的内容也逐渐深入。

一次,在谈到各自家庭时,李梓晴脸上的笑容淡了些,她望着远处操场上奔跑的身影,轻声说:“有时候,挺羡慕那些普通家庭的同学。”她没有明说,但李铭能听懂那份身为首富之女,被无数目光注视、被赋予过多期望的压力与束缚。

李铭沉默片刻,用了一种“假设”的方式回应:“我有时候会想,如果一个人能提前知道未来的一些坎坷,他是会选择避开,还是迎头撞上去,只为证明自己可以改变什么?”他的语气带着一种与她分享“人生感悟”的真诚,目光却仿佛穿透了时空,看到了某些只有他自己知道的画面。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own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