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典言情 > 流放路上,全家逃荒 元元彬

37. 第 37 章

小说:

流放路上,全家逃荒

作者:

元元彬

分类:

古典言情

草屋里的日影渐渐西斜,韩守信一家围坐在粗木桌旁,连喝水的声响都放得极轻。

林夕数着漏壶滴下的水珠,韩元庆则不住地往门外张望。直到午时的炊烟散尽,才听见张三的布鞋踏在晒场碎石上的声响。

“成了!”张三一脚跨进门坎,额上还带着汗,“明日卯时直接去东城门找王书办,名册都已勾好了。”

他接过韩守信递来的粗陶碗,仰脖灌了大半,“只是西城那边做的五日不作数,得从头算起。”

韩守信长舒一口气,能继续做工已是万幸,何况东城那边听说伙食里还多给一勺荤油。韩柳氏则悄悄扯了扯他衣袖,两人眼神一碰便知心意——这份人情,得赶在天黑前还上。

村中的石板路还带着冬日留下的裂痕,韩柳氏提着竹篮跟在林夕身后。张珍珍家的土坯房与村里其他屋舍并无二致,只在门楣上挂着几束驱邪的枯艾。

那妇人见陌生人来也不惊慌,张三往村里带人向来有分寸,这些年从没出过岔子,听了来意后用围裙擦了擦手便引她们去看后院。

只见一群母鸡正在新发的荠菜丛边啄食,最后韩柳氏挑了四只毛色油亮的芦花鸡,又装了半筐还带着母鸡体温的鲜蛋,此外还买了他们自己喝的两升黄酒、十斤黍米、半斤香油和二十个胡饼。

老妇人接过铜钱时,粗糙的手指微微发颤,总共三百四十文,比城里贵了约两成,对农家来说可是一笔不小的进项。

“珍珍啊,以后多跟这家小姐姐玩耍。”老妇人叮嘱孙女时,眼角的皱纹都舒展开来。

林夕会意地笑着应和:“明日还去后山采荠菜,珍珍妹妹可一定要来。”

这边刚付完银钱,那边韩元庆兄弟已从兔子山回来。少年郎的裤脚沾满早春的泥浆,手里倒提着两只肥硕的灰兔。

韩元祝献宝似的举起猎物:“大哥的手法果然比我强得多,我就第一日幸运得了一只,后面再没有打到过,没想到大哥一打一个准,连着得了两只。”

两只老母鸡、半筐新鲜鸡蛋、两升黄酒,再加上两只野兔,把大藤篮装得满满当当,这就是他们一家准备的礼。

张三见了也不由挑眉,这春天的野兔最是肥美,城里那些老爷们就爱这口滋补的野味。

韩守信仔细将谢礼分成三份:最肥的老母鸡今晚就炖了招待张三;一只芦花鸡留给张三,既是回礼也是维系情分;其余的鸡、蛋、黄酒和野兔再加上五两雪花银,则要送给张三叔父。

这关系既然搭上了,就像新酿的米酒,总得让它在坛子里慢慢发酵,所以必要的礼还是少不得,不仅仅是花钱办事。

暮色四合时,张家院里飘出炖鸡的香气。院子里,张三一边啃着兔腿,一边压低声音道:“你们能从西城脱身,倒是因祸得福。那董家兄弟……”他朝地上啐了口骨头渣,“仗着有个在节度使府当差的表舅,把西城门当成了自家钱柜。”

韩元庆递过蘸了茱萸酱的胡饼,张三接过来狠狠咬了一口:“前日有个兖州来的劳工,就因少交一百个铜钱的'门敬',被他们兄弟俩指为逃犯,当场打断了腿。”他抹了抹油嘴,“你们道为何东城那边要重算工期?因为你们做的那五日工钱早进了董家腰包!”

张三忽然压低声音:“长安城里多少双眼睛盯着呢。”他捏碎手中的胡饼渣,“上月董家克扣军户匠人的饷粮,连金吾卫老卒都敢打——”拇指在颈间一划,“听说御史台的弹章都摞了三寸厚。”

张三没说的是,他叔父肯管这事,一来是看在钱的面子上,二来是董家那对兄弟去年就想插手刺青生意,竟敢派人偷学张家的独门药方,所以也是不爽董家兄弟久矣。

林夕往灶膛里添了把新折的柳枝,青皮在火中噼啪作响,映得她眉眼忽明忽暗,听得津津有味。

这边张三转了话头:“东城王书办不同,他与我叔父是过命的交情,并且为人最是心善厚道的,你们只管好好干活就是。”

韩守信将装满粗礼的藤筐往张三跟前推了推,两人目光相接时,都从对方眼里读懂了未尽之言,这世道就像春日的灞河水,表面浮着新落的柳絮,底下却沉着经年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own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