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纯认为,既然是华夷分治,自然是要优待华族,但是那些激进派大臣的意见有明显的压迫意味,定然导致两族互相仇视,对以后笼络境内夷族出兵不利。
李纯考虑了一番,才定下了三个措施:第一、既然华夷分治,就不能再相互通婚,不然所生的子女确定民族是个**烦事。
第二,唐朝以华族为主体民族,州以上官员自然是由华族来担任,夷族最高只能干到七品县令,而且必须是恭顺的夷人首领。
第三,很多夷人不通汉语,跑到其他地区容易引发矛盾,万一有人心怀异志,也容易惹出祸端,一个道足够夷人活动,不得乱跑。
李纯认为,在其他方面就没有必要搞区别了,特别是赋税、劳役、教育、经商等涉及百姓切身利益的方面,实行华夷一致即可。
毕竟,在国内华夏族占据绝对的优势,即使各项权利相差不大,夷人也是难以和华人竞争的,光是说汉语、用汉字两项就会难倒很多夷人,更别说经商与科举了。
而且,唐朝的治理模式、主流文化、官场氛围等方面,都是按照华夏民族的风格来,夷族光是融入适应,都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
所谓的三条禁令,其实就是不想造成明显的不公,不要去刺激夷人。如华夷禁婚对两边是平等的;夷人不能担任七品以上官员,影响的人极少;夷人不得出道,对大部分夷人也影响不大。
朝廷开诚布公的把填写两族的影响说出来,很多人知道了后果,就把主要精力用在如何填报民族上。
汉族自然没啥想法,肯定填写华族。很多夷人觉得,填写夷族的影响也不大,而且如果根本不会说汉语,填华族未必通过,还会被其他族人骂为叛徒,干脆是夷人啥族就写啥族吧。
考虑比较多的的是那些汉化夷人,特别是汉夷通婚的家庭,大部分觉得肯定是华族更好,全家都填报了华族,少部分人决定追随自己原来的民族,填报了自己的夷人民族。
外事部和下辖的四个宣慰使,也分别对国外各区域的汉人昭告朝廷的政策,凡是移民、经商在外的汉人,都应早日返回唐朝境内,办理入籍华族的手续。
身在境外的汉人不多,但是毕竟存在,有的认为,自己作为汉人,还是要回去加入华族大家庭。
也有的认为,祖辈来到异域好多年,跟当地民族通婚,都分不清自己是否算汉族,而且抛弃这边的产业回去重新来过,代价太大,不愿回去。
最终,少部分纯正汉人,对中原感情较深,如伊州的张文举,决定带领张氏族人回到祖国,重新开始,大部分已经和当地通婚杂居的,血统已经模糊了,不愿放弃产业回去。
对于境外的汉人,李纯也有点无奈,他们身在境外,很多人混血严重,朝廷很难照顾到,只能是各依本心,让他们自己做出选择,反正唐朝早晚还会打出去,到时候再适当照顾吧。
华夷分治定策以后,中书省会同民政部,带着各道、州、县忙乎了半年,才算把境内所有人都厘清民族。
加入华族的相对比较顺利,被定为夷族的,大部分也愿意配合,但是也有少数人比较顽固,不愿配合填写信息,这样就相当于没有户籍,很多方面都会受到影响,甚至土地、房屋都不能算是合法拥有。
经过官府人员再三说明,并说服沟通后,最后所有人都是如实填报身份信息,算是在唐朝有了户籍。
经过这次户口登记和民族填报,全国有约两百万原先属于其他民族的人,因为长期和汉族相处,学会了汉语,接受了汉人的生活方式,淡化了原有的民族意识,纷纷加入了华族大家庭。
所有华族的身份通过户口填报予以确认,民族的界限清晰了,华族的民族自豪感增强了,汉人觉得自己的地位提高了。
夷族们觉得,朝廷实行华夷分治,华夷有所区别,但是朝廷对待夷族还算宽宏大量,比起以前其他政权的民族压迫政策好多了,属于可接受的范围。
朝廷出台的三条措施,虽然对夷族有所限制,但是都不算过分,对绝大部分夷族的生活都没有影响,没有引起大的波澜。
在中书省忙于华夷分治的事务,李纯又在考虑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管控边境。
元和十年上半年,已经发生了大食人前来窃取军事技术的事情,目前唐朝的疆域已经确定,必须划定边界,严格管控边境。
李纯对着地图认真研究了唐朝的疆域,根据唐朝实控的区域,认真描绘具体的边界。
边界东北从外兴安岭起,向西延伸到黑龙江中游,然后在漠河以西向南,沿着大兴安岭山脊线往西南方向走,延伸到浑善达克沙地。
往西就是戈壁沙漠,继续往西到达阴山北麓,再往西是腾格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最后到达马鬃山。
从马鬃山西端的余脉,向南过古玉门关到达祁连山,沿着祁连山往东南,到达河湟地区时,在门源以西向南折向日月山。
过黄河折向东南,再沿着青藏高原东沿向南走,过洮河上游,一直延伸到泸定。
从泸定往南,沿着大渡河走一段,在拐弯处的石棉向西南延伸,到达冕宁西侧的雅砻江大拐弯处。
沿着雅砻江往南,在昌州(西昌)西侧沿着金沙江往南,在昆州(昆明)以西的山岭继续向南,最后抵达哀牢山。
沿着哀牢山往东南走,在交州的安沛往南,最后抵达河静,在河静南侧的山地向东到达南海,与海南岛最南端基本平齐。
整个边界就是沿着天然的山脉、荒漠、河流作为分界线,囊括的地区是东亚地区的精华,都是适合华族居住的区域,把那些不适合华族居住的地方剔除在外,让给边界外的其他各小国。
确定边界的走向后,李纯让李吉甫在这个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在地图上详细标注出来,由李纯审核确定以后,分发给沿边的各道、州、县,让他们按照发给的地图,现场勘测确定边界,安插界桩,做好标记。
在边界设置十里宽的隔离带,隔离带内不得居住任何居民,也不准任何人进入隔离带。
由于边界本就顺着荒漠、高山、大河确定,只有少数地方是山谷草原,有一些居民,沿边州县将这些居民根据身份向两侧迁移。
为了防止**,李纯下令让边疆的四个宣慰使和周边小国做好沟通说服工作,保证边界隔离带的顺利建成。
边界隔离带建成以后,作为唐朝与其他各国的隔开的屏障,严禁边界两侧的居民越过边界隔离带。
各道、州沿着边界设立边防巡逻部队,一经发现私自越境的人员,进行严惩,第一次杖责五十,罚银十两,并在官府留下越境记录,出现第二次私自越境行为,直接终身流放到肃慎都护府。
朝廷在一些重要的对外道路留了几个出入关口,如因经商办事确需出入境的,必须办理出入境的关防文书,经边关人员查验后,方能出入。
结合华夷分治、设立边界隔离带,李纯觉得可以推出严厉的边界管控措施,那就是下达锁国令。
李纯记得,华夏民族的四大发明和其他很多好东西,由于没有得到控制,传播到了海外,其中**还刺激了欧洲军事技术的发展。在明清时期,欧洲各国强大后向东方扩张,甚至出现了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情况。
近些年,唐朝在经济、科技、军事上取得巨大成就,引起了周边其他各国的重视,不断派人偷学技术和政策,企图仿效唐朝经验也强大起来。
随着不断地发展,唐朝还会出现很多更好更先进的东西,如果不进行严格控制,其他国家也学到,那就是等于培养自己的对手。
李纯认为,光是在一些重要的点位严控还不行,必须要采取立体的、全面的防护措施,阻绝外界学习模仿大唐的机会。
现在疆域已经确定了,边界隔离带建立起来了,李纯决定开始实施锁国令,把其他国家的人员阻于国门之外。
为了落实对边界隔离带的严管,朝廷不仅责令沿边的道、州、县严格管制,还由外事部派出人员到边界沿线进行暗察,一旦发现有管理松懈的地段,对主事的官员进行严惩,让边界成为一道不可逾越的隔绝线。
全国的边界留六个关口可以进出,一是由云州通往回鹘的边城苏尼(今苏尼特右旗),二是沙州通往西域的边城柳园(今瓜州县柳园镇),三是河湟通向吐浑国的边城湟源(今西宁湟源县)。
四是雅州通往康巴国的边城泸定(今四川泸定),五是昆州通往南诏国的边城禄丰(今云南禄丰县),六是交州通往林邑国的边城奇英(今越南河静省奇英市)。<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own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