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游科幻 > 世界江山一统志 唐风万里

第95章 德裕赴琼

小说:

世界江山一统志

作者:

唐风万里

分类:

网游科幻


三个月守孝的时间很快就到了,李德裕按照人事部的通知,南下广珠道,任正六品的琼州长史一职。
很多京官笑他傻,说他放着安稳的京官不做,非要跑去外地吃苦,即使外放到地方,也应该争取在内地任职,为了提升一级,跑到天涯海角去吃苦,真是不值得。
李德裕不想作过多解释,只能用一句“燕雀安知鸿鹄之志”来聊以自慰。
李德裕认为,原来靠着父亲这棵大树,自己得以靠门荫制度入仕,走的顺风顺水。
后面父亲倒下了,就只能靠自己了,自己也是有远大的志向,是要干一番大事业的人,怎么能为了一时安逸,继续留在京师。
李德裕觉得,作为京官,固然有些优势,但是如果不到下面去历练一番,能力和履历上始终是个欠缺,外放地方是早晚的事。
至于外放南襄地区,也是他深思熟虑的选择,要想干大事业,就要到朝廷重点的施政方向去。
从和父亲的交流,还有自己的观察思考,李德裕认定李纯是一个有宏大志向的君主,绝不会满足于目前的疆土,一定会再次大规模的扩张。
经过认真的分析,李德裕认为中南和南洋一带,是李纯首先重点的扩张方向。
从南洋往西是天竺(今南亚大部)、朱罗(今印度南部)、大食(今阿拉伯地区),具有广阔的区域和人口,南方的海路将是未来对外扩张的主要方向。
如果唐朝顺利占领那么多区域,自然需要大量的官员去治理,具有襄人地区治理经验的自然更有优势。
当朝两个宰相,武元衡和崔群都是父亲生前的好朋友,他们自然愿意推荐自己,但是自己也要有一些真本领,做出一些政绩,不能老是靠别人提携。
琼州是李纯下令进行道、州、县行政区划重整时,由海南岛上的崖州、儋州、振州、万安州四个小州合并的,拥有人口二十万左右,州城在北部的颜舍城(今海口市)。
琼州位于边远蛮荒之地,以前历来是失意官员的贬黜之地,官员们都避之不及。后来朝廷进行边疆开发后,从北方迁过来一些汉人,总体情况有所改善,但是依然属于较为落后的地区。
琼州刺史郑茂丰,当年为了提升,不得已从端州(今广东肇庆)长史位置上过来任刺史,干了整整五个年头,看不到出头之日,已经有点心灰气冷。
原来的琼州长史,走了不少关系,才好不容易平调到江彭道的一个州任长史,之后琼州长史的位置空了一年没人接任,搞得郑茂丰连个副手都没有,不得不先勉强干着。
李德裕刚来的时候,郑茂丰还以为是哪个京城的官员被贬过来的,一打听是原左丞李吉甫的儿子,还是自己主动要求过来的。
郑茂丰想,作为京官,从七品提拔为六品又不算难,何况是前宰相的儿子,干嘛非要来琼州受这个罪。
郑茂丰觉得,新来一个长史也好,又比较年轻气盛,正好可以把州内的琐事交给他去办,自己只参与一些大事,盯着一些涉及利益的事。
没想到,李德裕一点也不推辞,郑茂丰甩给他的活全部接住,风风火火的干起来,郑茂丰一下子清闲很多,乐得逍遥。
李德裕到任以后,首先接到一个棘手的任务,就是解决岛上的华襄矛盾。
海南岛本为僚越族的聚居地,后面从北方不断迁移一些汉人,主要居住在沿海一带,双方虽有些矛盾,但是不算大,还能相处。
后面朝廷开发边疆,允许汉人到襄人地区开发无主的荒地,岛上来了不少汉人过来垦荒。
争议就发生在荒地的认定上,僚越族人认为岛上的土地自古就是他们的,僚越族人过着群居的生活,耕作技术不高,还靠打猎、采集、捕鱼获取食物。
在僚越族人的观念中,所居住的村庄周边,有僚越族人活动的区域,都是他们的土地。
新来的汉族人不这么认为,他们认为,只要没人耕种的林地、草地都属于荒地,按照朝廷的旨意,无地的汉人都可以占有耕种。
眼看着生存的空间越来被压缩,有些僚越人被迫向内陆的山区迁移,有的僚越人则奋起反抗,和汉人发生了激烈的冲突。
朝廷的官员以汉人为主,自然是向着汉人,就是有些僚越族的地方小官,也不敢对汉人强硬,怕丢了乌纱帽。
在这种形势下,在夷族人心中就形成了汉人压迫僚越人的印象,矛盾冲突不断。
李德裕深知,开发襄人地区是朝廷的一个重要政策,既要让汉人充实边疆,也不能引发汉襄矛盾,影响国家的稳定。李德裕长期在京城任职,加之喜欢研究思考,自然对朝廷的意图理解的更深刻一些。
李德裕认为,朝廷开发襄人地区的目的是充实边疆,解决一些无地汉人的生存需要,但并不允许掠夺襄人的土地。
从更远来说,以后朝廷要远征新的地方,有些襄人会逐步迁移到新的地方,肯定会让出现在的空间,何必急于一时?
而且,朝廷新的征服活动还要襄人参加,并让襄人参与治理夷人的基层地区,如果现在闹掰了,后面还怎么让襄人配合?
李德裕充分考虑以后,觉得还是要厘清荒地的概念,哪里是真的荒地,哪里是襄族的生存需要之地。
确实是荒地,襄族人就没有理由阻止汉人开发,但是如果确实是襄族人生存需要的地方,就应该暂缓汉人进入垦荒。
李德裕将自己的思路向郑茂丰汇报以后,郑茂丰也认同他说的道理,并全权委托李德裕处理此事,自己当了个甩手掌柜。
李德裕将解决问题的思路形成文书,发送到各州县,少数州县还算认真执行,大多数州县觉得厘清边界,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依然产生了不少**。
李德裕的性子是,要么不做,要么做好,干脆直接挨个到几个矛盾最突出的县,现场去协调解决。
每到一县,李德裕就把汉、襄双方的首领召集过来开会,让他们充分说明自己的立场和理由,能够在会上厘清的就直接拍板确定,现场无法说清的,就直接到现场查看。
有的汉人垦荒的地方,就在僚越人村寨附近,明显侵占了夷人的土地,就责令离开,有的则是离僚越人居住的地方较远,没有明显的影响,则判定汉人垦荒的行为合法。
对于责令离开的汉人,李德裕也想办法予以妥善安置,寻找一些属于荒地的区域,划给这些汉人耕种。
搬迁需要成本,李德裕就从朝廷下拨的经费中,适当匀出一些补贴迁出的汉人,这些汉人觉得,新的土地固然没有原来的好,但是也算化解了矛盾,省的和僚越人斗的你死我活,基本接受搬迁。
大部分僚越人觉得,新来的长史,处理事情不偏不倚,能够为襄人做主,迁走了不少侵占僚越人土地的汉人,真正执行了汉人不得压迫襄人的政策,积极拥护他的做法。
李德裕走访了很多僚越族村寨,发现很多僚越族人还过着比较原始的生活,很多人都不会讲汉语,汉化政策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
李德裕认为,开发襄人地区,不光是发动汉人到襄人的地区发展,也要让襄人得到发展,改善襄人的生存条件。
回到颜舍城,李德裕把解决汉襄矛盾的情况向郑茂丰汇报,并提出了加快僚越族区域汉化和开发的想法。
郑茂丰对新来的长史也是另眼相看,劳苦了几个月,居然解决了一个大难题,回来又想着揽新活,要干就让他干吧,毕竟符合朝廷的旨意,不怕累着就行。
李德裕搜罗了一批汉人农业能手和教师,分到各县的僚越人地区,教僚越人用新的方法耕种土地,还发给一些种子、农具,设立襄人学校,教授僚越人子弟汉语和一些基本知识。
这些僚越人也能感受到官府的善意,看到汉族人的耕作方法确实更好,收获更多,就愿意使用新的耕作方法耕种,逐步告别了原始的生存方式。
官府在各地分批建设的襄人学校,逐步招收了不少僚越人儿童入校学习,汉语和汉人的生活方式,逐步被僚越族人接受,便利了两族人的沟通交流。
李德裕认为,要发展好琼州,既要帮助僚越人发展,也要执行好朝廷引进汉人进入襄人地区的政策。
当时,南下来琼州的汉人,基本都是从雷州的徐闻乘船过来,需要不少费用,上岸以后又要寻找合适耕种的荒地,有时还会面临与僚越族的**。
很多北方迁移过来的汉人,很多就在广珠道在大陆的几个州寻找荒地耕种,不愿跨海来到琼州。
李德裕仔细查访了一番,觉得琼州荒地其实很多,前期之所以引起汉襄矛盾,主要是汉人主要都是寻找靠海、靠路,交通相对方便的地区开荒。
内陆地区其实有更多的荒地,但是因为交通不便,官府的统治力量薄弱,汉人怕麻烦、怕风险,不敢深入内陆垦荒。
李德裕深入思考以后认为,要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own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