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朝的工商业热潮中,各行各业涌现了不少巨富和奇人,其中以罗飞来最为引人注目。罗飞来为晋并道太原府人,祖上以冶铁为生,算是一个冶铁世家,到了他这一代,赶上朝廷大规模鼓励工商业的发展,建设铁路和一些大规模的工程,对钢铁的需求大增。
罗飞来跟艾笛声一样,也是一个技术迷,特别喜欢钻研冶铁技术的改进,他先是使用煤焦代替木炭冶铁,并使用自己研制的牛力鼓风机,不仅提高了冶铁的质量,而且生产的铁量也增加很多。
修铁路要用钢材,罗飞来又把生铁炼钢的方法由灌钢法发展为苏钢法,生产出大量适合制作铁轨的钢材,赚了不少钱。
生产钢铁就需要大量的煤炭和铁矿石,太原所在的晋并道煤炭资源丰富,罗飞来抓住机会,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开办煤矿和铁矿,在云州(大同)、潞州(长治)等地办了好几个大型煤矿,在平州、洺州等地开采铁矿。
开采出来的煤炭和铁矿石,除了一部分自用以外,还拿出剩余的部分销售,生意更加兴旺。
后来,罗飞来听说延州出产一种叫石油的东西,也可以燃烧,他非常感兴趣,采集一部分回去研究后,发现其具有挥发性,于是采取蒸馏法,从石油中蒸馏出较轻的透明状可燃油,称之为轻油,燃烧的性能比动植物油脂更好,成本也更低,非常适合做灯油。
于是他在延州办了一个采油厂,就地蒸馏加工出轻油和重油销售,轻油可以作为灯油,深受百姓欢迎,重油可以卖给屠宰户粘**,也可以用来粘合碎石修路,销量也很好。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罗飞来的生意由原来的一家铁厂,拓展为涉及冶铁、煤矿、铁矿、采油的大型公司,罗飞来成为当时赫赫有名的工商大户,富甲一方。
罗飞来既深谙经商之道,也懂得做人很重要,每年拿出大量的银子支持官府的事业,还掏钱搞慈善,在官民两道的口碑很好。
在吴越道的余杭府,则有另外一个与罗飞来齐名的富商林如贤,不同的是,罗飞来以工矿业为主,林如贤则以商贸业为主。
林如贤的商行开始以经营贩卖丝绸、茶叶、瓷器为主,南方适合水运、海运,他干脆自己组建了船队,搞起了运输,不仅搞货运,还搞客运。
后面,朝廷发布锁国令,林如贤在晋江搞了一支外贸船队,专门与海外做贸易生意,赚取了大量利润。
蒸汽轮船出来以后,林如贤第一个吃螃蟹,连续买入几艘蒸汽轮船加入自己的船队,专门从事从余杭到扬州、夏原的客货运输,出国的船队按照限制仍然使用帆船。
蒸汽轮船运输量大、速度快,不受天气影响,运送物资更多更快,客运的效果也很好,生意非常兴隆,为林如贤带来了巨大的收益。
后面,林如贤看到社会上对蒸汽轮船需求量很大,造船业更赚钱,干脆在明州(宁波)办了一个造船厂,花重金聘请了一帮师傅,又从夏原买来蒸汽机,成功的制造出蒸汽轮船。
林如贤的造船厂制造的蒸汽轮船,用螺旋桨取代明轮,速度更快,销路更好,又帮林如贤赚了一笔。
除了罗飞来、林如贤之外,夏原还涌现一个新兴富豪蔡耀宗。蔡耀宗出身于富裕家庭,对新兴事物感兴趣,跟随艾笛声学习制造火车,后来成为机械师,由于勤奋好学,最终掌握了蒸汽机和火车的制造方法。
蔡耀宗看到铁路事业蓬勃发展,里面的商机无限,他决定另辟蹊径,除了依靠家里的支持,还联络了一批夏原的工商大户,成立了夏原机械公司,专门生产蒸汽机和火车头、车厢。
蔡耀宗公司生产的蒸汽机,在原来艾笛声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动力更足,效率更高,深受各行各业的欢迎。蔡耀宗还用自己的蒸汽机技术优势,涉足到纺织业、冶金业、锻造业,不断拓展自己的商业王国。
蔡耀宗利用蒸汽机的强大动力,制造出机床、锻压机,加工的金属制品数量大、成本低,成为机械类企业的龙头。
罗飞来、林如贤、蔡耀宗成为当时响当当的实业三大亨,也成为工商业发展的典型代表,声名远扬。
在他们的带动下,又有不少有志之士投入到实业的发展中,或开辟新的领域,或研究技术革新,或从事商业贸易,掀起了经商办实业的热潮。
工商业的发展,也催发了建筑业的兴起,建设大型工程、厂房都需要专门的建设队伍,各地先后兴起了一批具有规模的建筑公司。
经济的兴旺,也促进了金融业的发展,一些新办企业融资的需求旺盛,而又有一些居民手里有一些闲钱,一些钱庄以一定的利息大量从居民手中吸收资金,再以较高利息贷给企业,靠中间的差价,赚的盆满钵满。
朝廷下旨允许地方修建铁路后,商业嗅觉灵敏的林如贤感觉到,铁路运输是一块大肥肉,如果自己不先行动,后面肯定会分流不少自己船队的运力。
经过一番游说,林如贤联合一帮吴越道的工商大户,准备筹集资金,向吴越道申请修建余杭到苏州的铁路。
吴越道巡抚元义方也想出政绩,和林如贤一拍即合,同意修建铁路。元义方认为修一次铁路不容易,既然朝廷已经把铁路修到广陵府,干脆吴越道把铁路从余杭经苏州修到润州。
林如贤觉得,从余杭到润州沿线人口密集,工商业发达,盈利不成问题,赞同元义方的计划。
听说朝廷允许地方可以自行修建铁路,罗飞来动起了心思。一方面,自己的矿场开采的煤铁矿,用马车、牛车拉出去数量少、速度慢,非常需要铁路来运输。
另一方面,修建铁路又要使用大量的钢铁,可以扩大自产钢铁的销路。经过综合考虑,罗飞来认为,修建铁路是对自己有非常大的利益,决定大干一把。
朝廷下旨允许各道可根据需要自筹资金修建铁路,但是还是向交通部申请批准,而且修建铁路需要的资金非常庞大,远非一个商家所能承担。
综合考虑后,罗飞来决定还是走官府的门路,向晋并道的官员讲述修建铁路的好处,申请由自己牵头,联合一帮大的商户,组建一个铁路公司,修建从太原府经深平府到沧州**港的铁路。
蔡耀宗认为,自己的公司就是生产蒸汽机和火车的,如果能够介入到铁路修建,既有成本优势,也可以拓展自己的商业范围,决定也要参加修建铁路的热潮,先后跟几个地方进行接洽,最后选择和鲁青道合作。
鲁青道巡抚张茂昭则是有自己的打算,新官上任,总想出点政绩,朝廷刚开始下旨允许各地可以修建铁路的时候,他就意识到这是一个出政绩的机会。
长夏铁路运行已经给出了证明,铁路运输量大,速度快,前景非常好,盈利不愁。既然朝廷已经规划了益都经新沂到夏原的铁路,可以使用本道的资金修建从益都到登州的铁路,以后两条铁路连成一体,将会极大改善鲁青道的交通。
三条铁路的修建申请,先后递交到交通部,交通部尚书肖时新犯了愁,朝廷虽然同意地方修建铁路,但是到底怎么个修法,是官办还是商办,都没明确。
思前想后,肖时新觉得这种大事还是由皇帝来决定,于是进宫向李纯汇报情况,请李纯定夺。
看到几个地方积极申请修建铁路,李纯当然高兴,他觉得全国那么大,全靠朝廷来修铁路速度太慢,就应该多点开花,齐头并进,才能大规模促进铁路的发展。
但是到底是该官办还是商办,李纯也犯了愁,官办虽然更好掌控,但是容易带来官僚作风和****,商办虽然效益高,但是商人唯利是图,不利于朝廷和百姓。
思考了好一阵,李纯决定地方仿照朝廷,采取路运分离的模式,也就是铁路归官府,运营可以由民营公司来做。
原则上,可以由官府出资来建设铁路,然后由民营公司租用铁路来运营,每年付给官府租金。
在实际操作上,也可以由民营公司垫付一部分资金参与建设,建成以后民营公司可以持续运营一定期限,收回本钱并有一部分利润,然后铁路归官府,民营公司向官府交租金。
铁路的路运分离的模式,不仅成为这三条铁路的建设和运营模式,以后也作为其他地方铁路的模式。官府只掌握铁路资产,不管运营,每年的租金是固定的,便于监管。
民营公司只管运营,发挥他们经营方面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own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