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吉甫说:“陛下说的对,结婚这种事不可能瞒过所有人,偷摸结婚像做贼一样,也不符合我们唐朝人的习俗。”
白居易说:“臣认为,还是要有个带头示范作用,以后所有官员的子女应当首先按照朝廷的规定年龄结婚,并到县里登记。”
李纯道:“对,官员和公职人员必须要带头执行这个规定,青年人按照规定年龄结婚是利国利民的好事,民政部要把这件事办好,只要肯持之以恒去抓,百姓的观念会转变过来的。”
崔右甫说:“臣谨遵圣意,一定认真抓好这件事。”
崔右甫刚上任不久,就接下皇帝赋予的任务,觉得是皇帝重视他的表现,所以对规范结婚年龄和婚姻登记的事,抓的非常认真。
刚开始还有很多百姓不理解朝廷的政策,觉得千年以来就是民间结婚就是办婚礼就行,干吗还要到县里登记一下?有些家庭觉得孩子婚姻是各家的事,年龄早晚自己定,官府干嘛要管制起来?
崔右甫看阻力不小,想着朝廷出台这个政策的初衷是为了防止早婚,就瞄准了这个重点,首先在长安进行整治。
但凡有人举报早婚问题,民政部和京兆府就派人去现场调查,经过核实后就罚钱、宣布婚姻无效,搞得一些早婚的家庭非常难堪。
经过几次折腾,很多人也觉得,没必要为了早一两年结婚,就跟官府对抗,而且结婚太早确实也有不少弊端,就逐步认可了官府的结婚年龄。
大概经过半年的整顿,长安及周围的百姓凡是要结婚的,都是先算好年龄,到县级民政部门去登记,然后再办婚礼。
民政部从长安抓出经验以后,再往其他地区推广,又抓了一年多,除了一些边远地区外,全国各地基本都按照朝廷规定的最低年龄登记结婚。
进入9月份,各地的人口数据陆续汇总到民政部,李吉甫和民政部尚书崔右甫经过认真的统计汇总,由李吉甫带着人口数据进宫向李纯报告。
李吉甫说:“按照最新的人口统计,全国人口有3920万,比元和元年多了900万左右,一方面是控制的区域大了,另一方面是人口的增长率比较快,目前征讨的契丹、渤海、新罗等地加起来至少也有500多万,如果完成征服,全国应该有4500万左右。”
李纯说:“就算有四千多万,比开元盛世时的七千多万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看来前几朝人口损失的很严重。”
李吉甫说:“以前藩镇叛乱,外族入侵,很多人不是战死就是饿死,还有的被抢掠而走。这些年国家太平了,百姓们生活安定了,生育率也提高很快,每年可以增加一、二百万人,相信十几年内就可以超过开元时期的人口数。”
李纯说:“人口在增加,对土地的需求就会增加,朕这一波征讨的东北地区,还有新罗、扶桑都很适合汉人生存,以后可以移民过去一些。”
李吉甫说:“陛下深谋远虑,以后汉人的生存空间会大为增加,国家的富强就有了基础。”
李纯说:“以后每三年就搞一次人口统计,这样我们可以掌握人口底数,另外对百姓们的土地情况、就业情况、贫富情况也要统计出来,这样朝廷施政才能有的放矢。”
李吉甫说:“十年内国内还有些荒地供新增加的人口开垦,估计十年以后,土地就不够了。”
李纯说:“这一波仗打完之后,我们会休养几年,等人口进一步增加,国力更加强大,朕计划发动更大规模的扩张,十年之后新增的人口就会有新的去处。”
元和9年底,前方不断取胜的战报陆续送到长安,前方各路人马基本完成了对各地的占领。
李纯对唐军的战斗力还是很有信心的,但是他在阅读战报时发现,其他各地的战斗比较彻底,但是扶桑的战斗并不彻底,平海军只是靠着突袭占领了扶桑的京都,迫使扶桑**投降,并没有实现对扶桑全境的占领。
以他对扶桑人的了解,如果没将他们彻底打垮,很难实现完全的征服,心中不免有些隐忧。
元和十年初,果然传来扶桑复叛的消息,李纯一方面让武元衡指挥扶桑战事,一方面筹划抽调部分兵力支援,后面听说田弘正等人处置得当,平叛活动还算顺利,也就放下心来,集中精力抓好国内的经济建设。
李纯认为,**犹如人的头部,军事是人的手臂和拳头,科技和经济则是人体的腿和躯干。
经济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关系到百姓的日常生活,也是国家运行的根本,民富才能国强,百业兴旺才能政通人和。
科技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变革性因素,只有科技的发展,才会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并衍生新的行业,满足人民更广泛的需要。
经过朝廷连续几年的鼓励,唐朝人对科技和经济的认识比以前明显提升,很多人积极投身于工商业和技术革新。
以艾笛声成功制造出蒸汽机和火车为标志,唐朝目前实际上已经进入第一次工业**,冶金业、纺织业、采矿业已经在尝试引入蒸汽机作为动力。
通过技术进步的推进,各行业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生产出更多更好的产品,丰富了人民所需要的物质基础。
工业、商业、科技的联袂发展,给很多人开启了新的财富之门,社会上诞生了一批身价不菲的工商界巨子。
通过财富示范效应,工商业摆脱了过去地位低下的情况,很多人积极投身工商业,开设了一大批新工厂、新店铺。
整个社会从重农主义逐步转向了重商主义,通过工商业的不断拓展,国家的税收大幅增加,为迁都、修铁路,对外战争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唐朝在经济、科技、军事上的巨大进步也引起了其他国家的羡慕和嫉妒,有些国家对唐朝的新技术起了觊觎之心,特别是唐朝强大的火器,引发了部分国家的重点关注。
长安火器厂,作为唐朝生产火器的重要基地,每年生产大量的**和各类枪炮、**。从元和七年开始的对外战争,让很多国家领略了唐军强大战斗力的同时,也对唐军的火器发生了浓厚的兴趣。
从元和八年初开始,在长安火器厂的招工队伍中,先后出现了好几波胡人,这些胡人声称为生活所困,愿意以很低的薪水在火器厂内工作,有的甚至声称不要薪水,只要管饭就行。
长安火器厂是朝廷重点防范的工厂,保密制度很严,负责招工的人员哪敢用这些胡人,将他们一律赶走,并将情况上报给科工部。
科工部非常重视,专门向各个工厂下达命令,各类火器的样品、配方、工艺一律不得带出厂外,一律不得招收汉族以外的人员进入工厂,所有招入工厂的人员必须调查家庭背景,并由当地的官府作保。
这些想获得唐朝军事技术的胡人并不死心,他们仔细观察,寻找了一些有**、**、吃喝等爱好的工厂人员,通过请客交朋友、套近乎的方式,逐渐与几个工厂的人员打的火热。
刚开始,还只是交朋友的范畴,经过试探磨合,胡人最后锁定其中容易腐蚀的三个工人,经常请他们**,显得很大方、很亲密。
这三个工人也感到这些胡人不可能白白给他们花钱,有点害怕想退缩了,不愿再参加胡人的宴请,胡人就开始要求他们还钱,否则就到官府告发他们。
最后,在胡人的威逼利诱之下,他们继续享受胡人提供的物质享受,越陷越深。
经过一年左右的拉拢腐蚀,元和十年上半年,这些胡人决定开始收网,先是让这几个人提供**的配方和武器的工艺,这三个人都是普通的工人,掌握不了核心的秘密。
胡人退而求其次,要求他们偷出一些**样品,这三个人被腐蚀已久,哪敢拒绝,通过隐蔽的方式夹带了一些**交给这些胡人,胡人得到一些**后,又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他们偷出**,期望可以带回去交给胡人工匠仿制。
工厂防范甚严,偷枪出来的难度很大,经过胡人的策划,要求三个人把枪藏在运送物资的车辆下面,跟随车辆把枪带出来。
在计划进行到重要阶段,其中一个人幡然醒悟,知道一旦败露就是死罪,立即向工厂负责人报告。工厂负责人高度重视,立即派人将其他两个人抓捕,搜出两支私藏但还没运出的**。
工厂方面又赶紧报告科工部,科工部知道这是个大案,立即和京兆府联系,根据工人提供的线索,抓捕这些胡人。
那些胡人也很狡猾,拿到**样品后,就派了两个人往自己的国家送,其他人留下来等待**。经过京兆府的搜捕,终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own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