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江山一统志》
在解决宦官问题之后,李纯重点考虑藩镇问题和经济问题,通过平定刘辟、李锜的叛乱,对其他藩镇形成了威慑,各藩镇目前没有越轨的行为,朝廷的军事准备还不充分,李纯暂时不想挑起事端,所以想先重点解决经济方面的问题。
尽管李纯两次裁减宫中的人员,自己也带头节俭,宫中的开支比德宗时期减少了一半,同时通过鼓励垦荒和上收藩镇的一些财权,增加了朝廷的收入,财政状况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但是,朝廷需要要花钱的地方太多了,训练左右神策军、生产火器、提高官员待遇、改善民生都要用钱,朝廷仍迫切需要进一步增加财政收入。
李纯认为,要发展经济有两条路径,一是通过技术进步,提高生产的效率,提供更多更好的产品,带动经济的发展。
二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通过合理的税收和鼓励政策,减少繁琐的管制和中间的损耗,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进而促进经济发展。
目前来说,想大规模的推进技术进步还不现实,相对可行的是,解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因素,通过调整政策,调动各行业的积极性,增加社会总财富,然后通过征税的方式提高朝廷的收入。
从唐朝目前的情况来看,可以选择增加收入的途径不多,根据新任盐铁转运使程异的提议,李纯和左丞李吉甫、户部尚书李巽反复商讨,决定重点在盐铁方面下功夫。
唐朝实行盐铁专卖,其中盐业从生产到销售都是朝廷派人把持,属于纯垄断行业,所有赚的都是朝廷的;铁铜金银的冶炼与销售也处于垄断状态,由朝廷实行严格管制,从采矿到生产,再到销售,都是经过朝廷批准的人员才能参与,限制人数,从业者要上交很高的赋税。
按理说,这两个行业都属于垄断行业,而且都是百姓的必需品,价格高、利润大,朝廷本应可以收到不少钱,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
因为盐铁价格高,很多百姓买不起,就给私产私卖留下了空间,贩卖私盐、偷炼金属非常严重,同时很多官员随意增加盐铁价格,趁机**牟利,进一步刺激了百姓购买走私的盐铁,导致朝廷实际的收入与预期相差很大。
程异主持盐铁事务后,首先进行盐业改革,朝廷不再垄断,食盐的生产者和销售端只要在朝廷备案,然后就可以自行生产销售,全面放开,朝廷只在流通环节征税。
新政策出来以后,生产者和销售者除了按抽成交给朝廷赋税,其他盈亏都是自己的,所以积极性很高。因为走私者会影响自己的收入,这些合法经营者对走私的极为痛恨,会快速发现线索并举报,朝廷可以很快抓到走私犯。
而且新政策下,破除了垄断,食盐价格降低了不少,走私不再暴利,随时可能会**杀头,盐业走私基本禁止住了。
同时,户部对盐业的税务人员进行严格约束,严防随意加税、侵吞税款、利益输送的情况,确保应该征收的税款足额征收,全部进入国库。
通过盐业改革,生产者、销售者、消费者都得到了实惠,合法的食盐价格下降了很多,非法的走私得到了遏制,深受百姓的欢迎。
由于征税的比例是固定的,避免税官对不同的商人随意加税、减税,堵住了牟利的空间,严格的监管也遏制了**的行为,朝廷的收入大增。
李纯认为,盐业改革就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典型案例。以前朝廷进行全面垄断,导致价格高昂,百姓深受其害,真正的利益却被走私者和贪官污吏拿走,朝廷得到骂名却没有增加收入。
改革以后,虽然食盐价格降低了,但是通过充分竞争,降低了生产和销售的成本,采取固定比例税收和严格监管,解决了涉事官员徇私舞弊的问题,这样一来朝廷的收入反而增加了很多。
盐业改革的经验出来以后,朝廷又在铁政上推广,把铁铜金银等金属行业,从采矿、到生产、再到销售,朝廷全部放开给百姓,鼓励人们积极介入金属加工行业,朝廷只在采矿、生产、销售过程中,按照生产量和销售额来抽成收税,其他的基本放开。
铁器和其他金属是当时的重要物资,社会需求很大,成本下来了,价格也降低了,老百姓买的就多了,生产量和销售量提高了不少,税收跟着增加了。
通过盐铁新政,食盐和金属都大幅降低价格,方便了人民,税收也增加很多,全国的一年税收由1300万贯,增加到1900万贯,朝廷的的财政实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靠着朝廷财力的支持,左右神策军汰弱留强,采购装备了不少火器。
李纯还想进一步打破限制,让全国的商品都方便流通起来,但是藩镇割据的限制,束缚了这项工作。
元和三年下半年,朝廷为了选拔人才,开始进行第二次科举考试,李纯由于事务繁忙,便任命礼部尚书杨于陵主持科举选士,力求再选拔一批人才上来,没想到这次科举引发了朝廷的一次动荡。
李纯自登基以来,根据个人的观察和喜好使用一些官员,对官员队伍也形成了一些影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owns.cc】
【退出畅读,阅读完整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