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江山一统志》
李纯说完这些,就目光如炬盯着薛盈珍,盯得薛盈珍心里有点发毛,这哪里是商量?自己怎会为了一个黄如会得罪皇帝,赶快表态说:
“皇上这个主意好,练兵打仗自然是军将更合适,让黄如会回到宫中也是一个好去处。”
李纯听出薛盈珍有点言不由衷,但是不去理他,反而对范希朝说:“你是一员猛将,要好好训练部队,以后会有你大展身手的机会,朕对于你寄予厚望。”
范希朝感到皇上如此厚爱自己,当即表态:“臣定当尽心竭力,把左神策军训练成一支能打仗、打胜仗的劲旅。”
李纯又对薛盈珍说:“李听担任中护军后,你也可以轻松一些,训练部队的事就交给他,如果训练出了问题,朕就追究他的责任,”
薛盈珍一听训练和责任都可以甩给李听,心里巴不得如此,当即说:“奴才回去以后就传达陛下的旨意,督促李听抓好部队训练,一定把右神策军的战斗力提高上来。”
李纯看到在右神策军军换将和削减宦官权力的目的已经达到,就不再纠缠此事,转而对李绛说:
“作为兵部侍郎,你要认真关注左右神策军的的训练情况,掌握各藩镇的动向,关于军费方面,户部从地方藩镇收回了一部分财权,一些比较顺从朝廷的节度使,已经把积欠的赋税上交朝廷,你们兵部可以拿出一部分作为军费,购买武器,改善官兵待遇。”
李绛说:“有了经费事情就好办多了,臣一定关心火器的制作,想办法把军队的战斗力提高上来。”
李纯认为,宦官掌握兵权的事必须彻底解决,但是目前没有充分的理由,也不好贸然把动作搞得太大,暂时不宜解除薛盈珍右神策军统领一职。
李听、李愬兄弟俩都是将才,先后借机提拔使用他们,可以为后面讨伐藩镇储备人才。把李听派到右神策军担任中护军,也是往里面掺沙子,削弱宦官的军权,让薛盈珍不敢轻举妄动,为以后换将提前布局。
考察完火器的后,李纯觉得宦官的问题已经得到控制,开始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朝廷的人事布局上,特别是考虑宰相的人选。
李纯能够立太子、当皇帝,杜黄裳居功至伟,但是郑余庆罢职后,中书省只剩他和杜佑,两个人都是年龄偏大,杜佑又不怎么管事,杜黄裳考虑事情粗枝大叶,在落实具体事务上考虑不周,很多事办的难以让人满意。
有次,李纯批评杜佑作为宰相没有发挥好作用,杜佑也看出来李纯不满意他,就以年龄大要求退休。李纯就此事征询杜黄裳的意见,还说以后就杜黄裳一个宰相,希望他能挑起重担,把国家治理好。
杜黄裳也是个聪明人,早就感觉李纯有点不满意他,杜佑走了,自己一个人精力有限,更难把政事办好。杜黄裳听出李纯这是正话反说,不想让他丢面子,也向李纯提出要告老还乡,让位给年轻的贤才。
既然两位宰相都识趣愿意退休,李纯故作挽留一番,就正式批准他们退休。
对于杜黄裳,李纯不忘其卓越功勋,加封其为邠国公,还让人在其老家修建了一栋豪华别墅,供其安享晚年。
对于杜佑,只是资格老而已,没给李纯多大帮助,李纯就按照惯例,给其封个司徒,让他体面退休。
至于新的宰相人选,李纯觉得换一次人不容易,必须要能力超群,可以帮助自己解决难题、成就大事。
李纯把几个看好的大臣过了一遍,选中了李吉甫和武元衡,这两个人有思想、有能力,处理事务成熟稳重,而且两人私交很好,关系很融洽,完全符合自己的要求。
按照唐朝的惯例,一般宰相只有两人,分别为中书侍郎和门下侍郎,加同平章事,有时也可以把其他官员加个同平章事衔,相当于增加宰相数量。
秦汉的丞相位列三公,是一品大员,为百官之首,位高权重。唐朝的宰相则就逊色很多,和各部尚书、地方节度使一样,都是三品官,官职并不高,只是帮助皇帝办理朝廷事务,权力比较大,实际上是相当于秘书长的角色。
李纯决定只设两名正式宰相,下旨任命李吉甫为中书侍郎,武元衡为门下侍郎,均为正三品,加同平章事,正式封两人为宰相。从权力和排序来说,中书侍郎更重要一些,算是百官之首,门下侍郎居次。
李吉甫和武元衡一直跟随李纯,心意相通,觉得李纯可能会重用自己,但也拿不准会怎么使用,正式接到圣旨后,竟然是直接拜相,两人喜极而泣。
李吉甫感叹道:“我李吉甫长期在江淮的地方官上流落转任达十五年,入朝才一年多,就受到皇上如此大的恩典,唯有肝脑涂地,才能报答圣恩。”
武元衡也说:“我武元衡遇到明主,唯有尽力报效,辅佐皇上干一番大事业,才不会辜负皇上的知遇之恩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owns.cc】
【退出畅读,阅读完整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