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人的目光在林黛玉和薛宝钗之间逡巡,一时间不知该作何反应。
若依着王夫人,最好是能把林黛玉迁出荣府——她倒没怎么看不上黛玉,只是老太太的心只一个,分了黛玉一份,自然在宝玉身上便要减一份——而留下宝钗和薛姨妈母女。
只是让她没想到的是,黛玉居然主动提出要搬离荣国府,难道是脑子坏了不成?
贾母这会儿自然更是着急:
“黛玉儿,这话可不是开玩笑的,你小小年纪,还不懂这里头的门道,况且你一个弱女子,如何能于京中自立门户?林氏一族祖籍姑苏,于京中并无亲眷,你父亲又远在扬州,鞭长莫及!”
黛玉等贾母苦口婆心地劝完,方又磕了个头,柔声道:
“外祖母方才所言的弊端,父亲都已事先考虑过了,此刻都已安排妥当,因此才修书入京,叫我来回老太太的。”
王夫人这会儿也皱起了眉头来,劝道:
“林姑爷怕是离京日久,忘了京里的形势,现如今京中哪有姑娘家自立门户的,况且你如今这个年纪,若无人照顾抚养,倘若出了什么意外,我们怎么过意得去!”
家里头如今固然是惜春最小,但黛玉也只比她略大一些,这个年纪别说自立门户,就是放她自个儿独居一室,还得多配两个嬷嬷看着,何况是要搬出去?
宝钗面上不显,心里也在一旁点头,她虽有意为自己和薛家再搏一个进身之阶,但也是打算走贾家的路子,借贾家的权势来抬高自己的身价。
似黛玉这样明明深得贾母宠爱,却偏偏要搬出贾府居住,在宝钗看来,根本就是拿着一个金碗在要饭!
黛玉却只一笑:
“父亲在信中交代,宅邸下人他都已安排妥当,家事方面派了祖母生前最得用的唐嬷嬷,带着家里用惯了的下人替我管家,教习也已托人择了合适的,是以京中林府与扬州林府并无多大差别,外祖母不必担心我住不惯,有家中老仆管家,家事上亦可无虞。”
贾母拧了眉头,不解之中还带了一丝怒意,觉得林如海简直是胡闹:
“好端端的,林姑爷为什么起这样奇怪的念头?难道他当真放心你一人持家!”
黛玉只是一笑而已。
贾母若真知道信上的内容,恐怕就不是疑惑,而是震惊到昏厥了。
知道贾政原来是这样的人之后,林如海深深地反思了自己一番,给女儿选的先生是徇私枉法之徒,信得过的妻兄更是目无法纪之辈,他这眼光怕是真有点问题。
可是光反思没有用,还得替黛玉安排一条出路才行,林如海断不肯让黛玉再在贾家居住,可是林家在京中也别无亲眷,况且再亲的亲眷,又如何能亲得过外祖母呢?
所以,唯一能让黛玉名正言顺地搬离贾家的理由,就是回她自己的家。
林如海不是没犹豫过,贾家虽有糊涂之辈,毕竟累世公卿,黛玉若是在贾家长大,有贾母教养,想来也能如贾敏一般知书达理,断不至于辱没了林家门楣。
若是搬出了贾家,即便有家仆匡助、教习训导,黛玉仍不免要受世人指摘,尤其是那句逃不开的“丧妇长女不娶,无教戒也”。
但想来想去,还是觉得不能顺其自然,谁知贾政以后还会不会做出同样的事情来?
持家不正,必有灾殃,这样的险是更不能冒的。
林如海也考虑过,自己是不是要将黛玉接回扬州,但那样一来,事情就回到了原点,并不会比现在好到哪里去,况且贾母那边只怕更不好交代,自己把女儿送到京城不到三月,便又急匆匆地接回扬州,事情一旦传开,贾家的名声也就不用要了,这竟不是搬家,是绝两姓之亲。
思前想后,林如海把心一横,敲定了主意。
搬还是要搬的,但不回扬州,而是在京城额外置办一处宅邸,供黛玉居住。
不是林如海不想女儿,而是他这些日子以来也渐觉自己的身体状况日渐衰落,心里已经隐隐有了不祥的预感,如果他真有什么不测,那么黛玉在世上依旧是孤苦无依,与其让她到时候寄人篱下,不如现在就让她习惯自立门户,自己家里总比亲戚家要自在。
况且有了自己家,黛玉再去贾家居住便是亲戚暂居,好就好,不好就罢;若没有立身之处,那就成了寄人篱下,就有了什么委屈,也没个诉苦说理的地方。
再有就是,他现在信不过荣国府了。
林家虽然人丁单薄,但毕竟列侯出身,家中也小有积蓄,待他百年之后,东西自然都是黛玉的,若是从前,林如海自然相信荣国府不会抢占孤女财物,可知道贾政的所作所为之后,林如海忐忑了。
徇私枉法之事,是贾政和王子腾一起干出来的,而王子腾又是贾政的妻兄,那贾政夫妻俩的人品……
君子不立危墙之下,黛玉是他爱如珍宝的独女,又怎能以身涉险?
因此,林如海最后做出的决定便是,在京中置办宅邸的同时,将林家的家产逐步运往京城,直接交到黛玉手里去。
至于教习这方面,林如海把心一横,直接给皇上修书,求皇上替他寻一个合适的人选。
说来惭愧,他祖籍姑苏,在京中没什么知交故旧,除了贾府之人之外,最相熟的居然是皇上——他曾出任兰台寺大夫,颇为皇上信任,不然也不会这么快便升迁至扬州盐政。
盐铁历来为国之重政,以他的年纪,能任盐政之官已是罕见,如果再考虑到他中举时的年龄,那升迁速度简直是飞升,这里面固然有他鞠躬尽瘁之功,但皇上的信任亦占了不小的比重。
林如海本非骄纵之臣,但他决定为黛玉赌一把,就赌他这些年的功绩与辛劳,能换皇上对黛玉照拂几分。
就当是他的瞎想头好了,可是以他的官位,倘若有承嗣之子,完全可以由恩荫入官,那么黛玉虽是女子,也应该有资格得朝廷的照拂才对——他也不敢奢求太多,但起码从宫里调个嬷嬷教她还是可以的吧!
让林如海意外的是,皇上不仅准了,而且还挺上心的。
得到了皇上的回信之后,林如海心里的石头算是落了地,也开始着手备办京中林府之事。
就算宝钗不提,黛玉也会在这两天里跟贾母提搬出去的事儿的,只是没想到,宝钗居然搬起她来砸了自己的脚——可见玉也是石头的一种。
……
薛家母女和林家姑娘在同一天搬出了荣国府,本该是街头巷尾的一点谈资,却并没在京中引起什么水花,毕竟如今京城里头最引人注意的消息,是贾敬在寿宴上中毒的事。
据说当时在寿宴上,来禀告的下人吓得面如土色,张口便是“太爷没了”,又据说宁国府当夜便置办了寿材,外人问起却只说老太爷病体沉重,因此拿来冲喜。
生日祭日是同一天还是比较稀罕的,不过宁国府始终不松口,众人也不好大张旗鼓地谈论贾敬的死亡,传出去倒好像是咒人死一般,因而一时间京里头都伸脖瞪眼等着这件事的后文,谁知这一等竟是如石沉大海一般,没了消息。
倒是荣国府和东安郡王府越走越近,显然是看好了元春与穆洲的亲事。
惜春这两天一直住在宁国府“侍疾”,甚至干脆搬到了寻仙阁附近的养性斋居住。
监控她是不敢再关了,至少这一段时间内不敢,惜春不仅打开了陌生人识别,顺便还布置了几个小的机关,看看能不能发挥什么作用。
至于贾敬的寻仙阁,现在更是被围了个水泄不通,除了贾珍、贾蓉、惜春以及几个亲近的家人之外,其他人一律不得出入。
如此重围之下,宁国府风平浪静地过了两天,与宁府相熟的大夫每日前来请两次脉,斟酌用药,贾珍和贾蓉在病榻前“亲尝汤药”,从未假手他人。
渐渐地,外头的风声也转了,道贾敬不过是一时服丹出了岔子,如今已在慢慢调理身子,想来假以时日,定能痊愈。
如此这般,终于有人坐不住了。
……
第三日正逢十五大朝,皇上才在龙椅上坐稳,刑部侍郎吴天佑便迫不及待地出列禀报:
“启奏我主万岁,臣有本奏!”
一时间,众人纷纷侧目,其中尤以刑部尚书张枫遐为甚。
倒不是说侍郎无权上奏,只是吴天佑为人谨慎,平日里但凡有所进言,总要先与张枫遐商议,但今日上奏之事,吴天佑却从未与他提起。
皇上点了点头,示意秉笔太监将奏折呈上,随口问道:
“卿所奏何事?”
吴天佑闻言,当即跪倒在地,叩首道:
“臣要参奏宁国府世袭三等将军贾珍隐匿父丧,宁国府小女贾氏惜春毒害生父,荣国府二房现任工部员外郎贾政为其女贾氏元春孝期议亲,请陛下明察!”
一席话未竟,朝堂已经议论纷纷,就连皇上都一时愣住了。
这吴天佑一封奏折,把宁荣二府参了个遍儿,真要是照他折子里说的这般,这宁荣二府也可以不用再在京城里喘气儿了。
皇上深吸一口气,看了看折子里的内容,合上折子拧眉:
“吴爱卿,你虽为刑部侍郎,却不是言官,更无风闻奏事之权,况且参奏朝廷功勋之后,总要讲求些证据,倘若无据污蔑,朕亦不能恕你罔顾国法之罪。”
吴天佑连连叩头:
“陛下容禀,臣有一远亲常年于都城中收倒秽物,他发现这几日宁府倾倒的药渣无一例外,都是毫无救命之效的润肺雪梨汤,倘若贾敬仍然在世,贾珍岂会以这等药物为父亲治病?这显然是因为贾敬已然不治,而贾珍碍于荣府议亲之事,故而隐匿父丧!”
“臣府上亦有一下人与宁府小厮有亲,据他所言,贾珍父子虽日日亲视汤药,却从未给贾敬准备过膳食或是参汤一类的饮食,试问活人可以数日不进食吗?可见贾敬已死,千真万确!”
“至于贾氏小女毒害生父,更是证据确凿,宁府中人人皆知,那吃死贾敬的丹药正是贾氏小女送来的寿礼,此女身犯忤逆大罪,陛下断断不可轻饶!”
皇上还不等开口,一旁的定城侯之孙、世袭二等男兼京营游击谢鲸便已忍不住开口:
“吴大人,圣谕已有言在先,道是你非言官,不可风闻奏事,你如今却是变本加厉,竟是靠别人的道听途说,便敢参奏朝廷勋贵,简直是荒谬绝伦!”
吴天佑跪直了身子,扫了谢鲸一眼,冷声道:
“谢大人说本官是荒谬绝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own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