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章御三家各自的雄才伟略
孙策身兼征南将军和扬州牧两职,可以征辟的从事远不止治中从事、别驾从事两个,还有劝学从事、文学从事、武猛从事、都督从事等等,分别都督文书、察举、非法等等事宜。
是仪担任的就是这其中的文书从事,替孙策掌管机要,近侍左右,参与谋议,以备问策。
关于淮河北岸的情报甚至关于天下各路诸侯的情报,是仪都了然于胸。
听闻孙策询问后,是仪立即条理分明的回道:“淮河以北,如今正是曹刘两人相争,可谓是英雄奋起,逐鹿中原。此二人谁胜,都将占据中原,为将军大敌。”
孙策惊诧的看了一眼是仪。这两人的确都是英雄,才气过人,又各自为当世名将,能征善战。
“可卿以为刘玄德能敌得过他曹孟德?”
曹操和当世的这些谋臣,不论怎么高估都不为过啊。
鲁肃这种谋臣,在官渡之战还没分出结果的时候,就在榻上策提出了“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一眼看出来,能得北方天下的人,一定是曹操。
包括贾诩、田豫等等诸多豪杰,都是断定曹操一定能击败袁绍,力主向曹操投降。
刘备这位枭雄,孙策此前在广陵接触过。的确是名将,且与关羽一样,爱兵如子,得士卒拥护,更得文武效死。
可正是因此,他的军事作战风格主要依靠的是将士奋勇,颇具边地武人的风度,凭着勇武善战,击溃对手。
这种作战风格,在万人以下的规模中还算是无往不利。可到了数万人的决战,他是临机决断,争衡两阵之间,距离顶级名将还有不少差距。
如果没有一位谋士帮他参谋决断,他指挥数万人的战事,委实敌不过曹操、陆逊这种当世的军事大家。
他要跟曹操对峙起来,一旦军疲人懈,出现疏漏,很容易被曹操趁势猛攻,一战而溃。
这个时候,不论江东愿不愿意,都要派兵干预了。大军从淮南沿汝水北上,进攻汝南、颍川,曹操势必被牵制。
或许,这也是曹操此次派人前来的一个重要原因。
他要平定中原,就不能任由孙、刘联盟继续稳固下去。
可孙策不是孙权,还是想不明白,曹操哪来的底气可以离间自己跟刘备?
自己不可能让他轻易的击败刘备,一统中原。
刘备更不可能被他挑拨,转头来进攻淮南。这里赤地千里,还有水师在淮河上游弋,更有大量骑兵随时可能断其后路,这一切都是刘备亲眼见过的。他一位枭雄,绝不至于头脑发昏,做出亲者痛,仇者快的事情。
况且他要是进兵淮南,不就是重蹈当初跟袁术交战的覆辙了吗?背后还会被曹操偷袭。就算是一介庸人,也不至于在同一块石头上绊倒两次吧?
因此刘备与曹操争夺泰山、沛国、鲁国一带是他唯一的选择。
是仪也颇具慧眼,尤其他接触过刘备,因而断言道:“刘备宽宏得人,可得部下死力。陈登良谋,料世兴衰,委质于主,是训是谘,暂思经算,睹事知机。关羽雄壮虎烈,武力既弘,计略周备,每临战攻,常为督率,奋强突固,无坚不陷。”
“以此为战,必不惧曹操。所缺者,唯基业而已。”
“如今刘备灭吕布,平徐州,威望大著。又招徕流民,授予良田,恩化大行,百姓乐其政,下邳、彭城、东海、琅琊等郡,皆安集之,贡献相继。”
“以此为基业,刘备又遣关羽在沛国高为城垒,多积木石,益贮谷粮数万石,为战守备。愚以为,刘备已得徐州人心。”
“而曹操前讨徐州,威罚实行,大肆屠杀,其子弟念父兄之耻,必人自为守,无降心。”
“如此可断言,曹操破刘备易也,夺徐州难也。只要将军及时救援,刘备可挡曹操数年。”
挡曹操数年,那袁绍就该打赢北面的公孙瓒了。
如今已经是建安三年冬,转过年春季商队出发之后,一转眼就进入建安四年了。到了建安五年,官渡之战就将爆发。
不过就算是官渡之战这种大事,此刻孙策也无暇关注,他眉头紧蹙,问道:“刘备在徐州授田?孤知刘备必无此雄才远略,是何人教其此法?”
这乱世,什么大马金刀、什么拥众万余,那都是虚浮之势,就像曹操所言,自遭荒乱,率乏粮谷。时诸军并起,无终岁之计,瓦解流离,无敌自破者不可胜数。
要成王霸之业,最重要得还是有树基建本之策,为国之根本。故张昭向孙策建言:“自古所以谋国者,必有一定之计。”
而袁绍、刘表虽士民众强,皆无树基建本者,故纵强盛一时,亦难有所谓。
这扫平乱世的树基建本之策,曹操选择的是屯田,即脩耕植,以畜军资。
孙策选择的是不立田制,兴江南之财富,且江东诸津,舟航所聚,旁通巴、汉,兼包淮、海,弘舸巨舰,千舶万艘,交贸往返,守位以财。一改天下分崩以来,生民废业,饥馑流亡,公家无经岁之储,百姓无安固之志的残破之态。使野无旷土,民间丰稔,粳稻丰积,国强民富。
刘备本来是没有这种宏远规略的,一直到诸葛亮为他掌管内政、后勤之前,他政治方面,一直没有什么建树。
而眼下,刘备这里明显出现了差错!
他居然也有了树基建本之策,在徐州搞起了春秋以来的均田!
均田当然不是说给天下均财富,而是将荒田授给百姓,并允许土地交易。
见孙策既惊诧又关注,是仪便详细介绍道:“徐州疆域狭小,经济薄弱,又世荒民饥,百姓流离。故而陈登之父沛相陈珪建议刘备在徐州效仿我江东,大肆革新,凡百姓在徐州编户入藉者,皆分露天百亩,桑田二十亩,又允盈者得卖其盈,不足者得买所不足,不得卖其分,亦不得买过所足。”
“于是徐州一岁之间,民生大兴,丁口滋众,荒田尽复,沃野千里。”
“此后刘备又颁布律令,先洗心,敦教化,尽地利,擢贤良,恤狱讼,均赋役。以此施政,可谓尽得徐州人心。”
“嘶~”孙策深吸了口气,感觉这个问题很严重了!
随着自己的穿越,带来的影响已经不止于江东一带了。
天子、刘备甚至曹操都受到了自己各种各样的影响,整个天下都有了完全不同的改变!
刘备这个均田制是怎么回事?
虽说均田自春秋以来就有,可刘备怎么会忽然想起来在徐州给百姓发放荒田?
而且还直接律法规定“盈者得卖其盈,不足者得买所不足,不得卖其分,亦不得买过所足”。
也就是有大量田地的大族,如果人口不足,无力耕殖,可以把多余的荒田卖出去。
而手中良田不足的,可以再去买良田,但不能超过上限。
是仪所说的肯定不是刘备均田的全部内容,一对普通夫妻授田的规模是一百二十亩。
但那种大户人家,家里面有两三个奴婢,甚至有官职、有耕牛的家庭,肯定均田规模不止一百二十亩,可以达到两百亩、三百亩、六百亩等等。但这种,官府给不了他们那么多荒田,允许他们自己去买其大户的田地,但不能买过所足。
当然,虽然允许一定的交易,但官府分下来的田地,不允许交易。
可以说这个制度,满足了小国寡民对小农经济的一切幻想。必然能安定徐州人心,成就一番王霸基业。
孙策看向是仪,问道:“卿以为这均田之法如何?”
是仪大加赞赏,说道:“徐州与我江东不同,其得名便因淮海间其气宽舒,禀性安徐,故曰徐州。其北接河、青,西临兖、豫,一马平川,而骤逢战乱,荒田众多,百姓稀疏。正适合以均田之法,招徕百姓,稳固人心。”
“而江东居民杂处,镇夷山越,气习刚勇,好勇斗狠,历代相沿,需广开良田,野无旷土,方能安抚镇夷,富比徐州。”
“故而巡田土之宜,因地设法,即为善政。刘备以均田之法,树基建本,必得百姓民心,比及三年,基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own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