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杨延平,前世身为杨勇的他,偶得一部名为《弟弟天天都想弑兄夺位》的话本。这是一部讲述太子谢清铭与青梅竹马叶鸿之间跨越生死爱恋的传奇。十三岁即位太子的谢清铭,在通往二十岁成年礼的七年里,生活于暗流涌动的皇权之下,他的弟弟谢澄烨对他展开了无休止的明枪暗箭。箭矢藏于阴影,花瓶自天而降,毒液潜伏于杯中,甚至毒蛇伺机而动,每一步皆是危机四伏,令人心惊胆战。尽管性格温润如玉,谢清铭却不得不面对来自至亲的权力阴谋。
叶鸿,大将军之女,性烈如火,内心却温暖如春,始终如影随形,数度以命相搏,护其周全。然而,命运弄人,谢清铭在二十一岁的加冕之日,决然以身撞向弟弟的利剑,将生的希望留给挚爱叶鸿,独留她一人承受痛失所爱的锥心之苦。叶鸿此后远赴边疆,孤身守望,最终英勇捐躯于战场。而那疯狂追求王座的弟弟谢澄烨,在达成目的后,却精神崩溃,终日呓语:“哥哥被我杀死,哈哈……”讽刺的是,王位并未落入二人之手,反倒是叔父谢云意外登基,让谢澄烨长达七年的残酷斗争,似乎成了一个荒谬的玩笑。
这部话本不仅细腻描绘了爱恨交织的情感纠葛,更彰显了叶鸿对谢清铭矢志不渝的忠诚与深情。谢清铭的牺牲,虽是出于对叶鸿的庇护,却也深刻揭示了权力斗争与个人情感间的悲凉矛盾。在阴间,两人的灵魂得以重聚,许下了来世再续前缘的誓约,证明了真爱可以穿越生死,化作永恒的纽带。
杨延平阅毕,嘴角微扬,将此书递予弟弟杨延定,言辞中带着几分戏谑:“七载追杀,至少坦荡,不像我前世遭遇的杨广,手段更为阴险狡诈,毁我名声,置我于不义。然而,无论谢清铭还是我,都对这无尽的权利游戏感到厌倦,最终选择了决绝的解脱。谢清铭英年早逝,仅二十一岁;而我在590年,也不过二十三岁便投身水中,了结尘缘,皆未及而立之年。
说来讽刺,我倒更愿你如话本中的弟弟谢澄烨,与我正面交锋,而非暗中算计。至少,那是一种堂堂正正的对决。”言罢,他目光深邃,仿佛在回忆中与过去对话,又在现实里寻觅新的篇章。杨延平的目光随着书页的翻动逐渐深邃,那些跃然纸上的文字仿佛一把钥匙,悄然开启了他内心深处关于前世的记忆之门。他眼前的谢清铭与谢澄烨,渐渐与自己和杨广的影子重叠,两个故事在时间的河流中相互映照,形成了微妙的共鸣。
他回想起自己身为杨勇时的种种,那段时光充满了宫廷的尔虞我诈,杨广那看似温文尔雅的笑容背后,隐藏着难以捉摸的心机。每当话本中提到谢澄烨对谢清铭的直接威胁,杨延平都不由自主地联想到杨广对自己的那些更为隐秘的打击——那些暗中散布的谣言,那些精心布置的陷阱,每一个都是为了将他从太子之位上拉下,让他在民众心中形象尽毁。
在阅读的过程中,杨延平的心绪起伏不定,时而为谢清铭与叶鸿的深情所感动,时而又因他们悲剧的命运而扼腕叹息。他看到谢清铭选择主动走向死亡,以一种决绝的方式保护叶鸿,这份勇气与牺牲,让杨延平不禁感慨,若是自己当年也能有如此决断,是否能避免更多无辜之人受累?
然而,杨延平心中更有一份难以名状的哀愁。他意识到,无论是谢清铭还是他自己,都被权力的枷锁紧紧束缚,最终在挣扎中寻求解脱。这种解脱,虽然带来了灵魂的自由,却也是对生者无尽的遗憾和痛苦。
合上话本,杨延平的目光从纸面上缓缓抬起,看向身边的杨延定,心中涌动的情绪复杂难辨。他轻声说道:“你看,这书中的故事虽是虚构,却何尝不是世间权力斗争的一个缩影?我们前世的纠葛,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弑兄夺位’?我今日与你分享此书,既是警醒,也是释怀。愿我们的今生,不再重蹈覆辙。”
在这一瞬间,杨延平仿佛与过去的自己达成了某种和解,他决定放下前世的恩怨,珍惜眼前人,不再让历史的悲剧重演。而这份领悟,也让兄弟之间的关系在无形中变得更加微妙而深远。杨延定捧着话本,细细品味着每一个字,仿佛那些文字间跳跃的情感也在触动着他内心深处的记忆。他沉默良久,最终抬头,眼中闪烁着复杂的情绪,既有对故事中人物命运的感慨,也有对自己前世行为的反思。
“哥哥,这个故事,让我不得不审视我们前世的种种。谢澄烨的直接暴力与我的前世杨广所施展的阴诡权谋,看似方式不同,但归根结底,都是权力欲望驱使下的悲剧。我...我对谢澄烨的行为感到悲哀,他用尽手段,最终却只换来了自己的疯狂与孤独,连同他想要的权力一起失去了意义。他的疯狂,何尝不是对自己所作所为的无法面对和逃脱?”
他停顿了一下,声音里多了几分沉重:“而我,虽然没有像谢澄烨那样直接挥剑,却以更加隐蔽的方式,毁掉了你的名誉,间接造成了你的不幸。现在想来,这种暗中的斗争,其残酷程度并不亚于明枪暗箭,甚至更甚。因为它不仅摧毁了人的生命,还摧毁了人的尊严和信念。
哥哥,你的选择,让我看到了一种超脱。虽然方式不同,但你和谢清铭都选择了用自己的方式逃离那无尽的权力漩涡。这让我意识到,无论前世的我是如何,这一生,我都该与你坦诚相待,不再让权力的欲望蒙蔽了兄弟之情。我希望,我们能够携手,不再是对手,而是彼此最坚强的后盾。
杨延定的目光坚定,仿佛在这一刻,他已经下定了决心,要与前世的阴影彻底告别,与杨延平一同开启一个没有权谋斗争的新篇章。杨延平的嘴角勾起一抹淡然的笑,那笑容中既有对过往云烟的释怀,也有对现世安稳的珍惜。“你看,如今你我虽然远离了隋朝的宫廷,换上了战甲,成了将门的后裔,但朝堂的风云莫测,仍旧如昔日宫墙内的波诡云谲,步步惊心。在那里,尔虞我诈是常态,一招不慎,便可能陷入反间计的泥潭,最终葬送的不仅仅是个人的命运,还有家族的兴衰。”
他的眼神变得深邃,仿佛在回忆中穿行,提到了历史上那些因权力斗争而陨落的英杰。“李牧,一代名将,却因小人的谗言,含冤而死,长城的坚固也未能护他周全;蒙恬、蒙毅两兄弟,智勇双全,却终究逃不过沙丘之谋的阴险算计,他们的悲剧至今仍让人扼腕。这些历史的教训,无不在提醒我们,权力的游戏,从不缺乏牺牲者。”杨延平的话语中带着一丝沉痛,仿佛每一句话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想当年,春秋战国,吴国名将伍子胥,以其雄才大略助阖闾夺位,又辅佐夫差称霸一时,却因小人谗言,最终赐死自尽,连尸体都被投入江中,一代名臣,竟落得如此下场。此等悲剧,实乃权谋之下,忠臣难以自全的悲哀。”
他轻轻摇头,思绪又跨越数百年,“再溯至东汉末年,荀彧,被尊称为‘王佐之才’,一生致力于复兴汉室,却因与曹操政见不合,最终忧郁而终,有人说是曹操赠其空盒,寓意无食可依,暗示其自行了断。智者如斯,也难逃政治漩涡的无情吞噬。”
“及至南北朝,北魏的崔浩,博学多才,辅佐太武帝统一北方,却因编修国史,直书北魏先祖事迹,触怒皇族,遭到族诛,一代文宗,竟因笔墨之祸,家族惨遭灭顶。”杨延平的声音里满是感慨,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是一段血泪交织的历史。
“还有我们那时候隋朝的高颎,我们前世的父皇,隋文帝杨坚的心腹重臣,助其一统天下,却因你我前世的皇储之争,被诬陷谋反,最终被杀。这些例子,无一不在提醒我们,权势之下,忠诚与智慧并不总能确保平安,有时候,它们反而会成为招致灾祸的原因。”
杨延平(前世杨勇)在提及高颎的那一刻,眼眸中闪过一丝痛惜与无奈,仿佛重新经历了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他记忆中的高颎,是一位正直而睿智的老臣,不仅才华横溢,更有着一颗忠诚为国的心。在前世杨勇的记忆里,高颎总是那般沉稳持重,每当国家大事陷入困境,他总能提出独到见解,化险为夷。
然而,高颎的正直与忠诚,最终却成为宫廷斗争的牺牲品,这让他心中充满了难以言说的悲凉与自责。杨延平的脸上掠过一抹黯然,他的手指轻轻摩挲着桌面,似乎在触摸那段遥远而又清晰的记忆。
另一边,杨延定(前世杨广)的神情显得更加复杂多变。他微微垂下眼帘,掩藏起心中涌动的情感。在他的记忆中,高颎不仅是父亲杨坚身边的得力助手,也是一个难以逾越的障碍。前世的杨广曾不得不承认,高颎的智慧和才能是他所敬畏的,甚至在某些时刻,他甚至对这位老臣抱有一丝敬佩。但同时,高颎对杨勇的支持也成为了他心中的一根刺。在权力的博弈中,高颎的陨落对他而言既是胜利的垫脚石,也是一份难以言喻的遗憾。杨延定的目光渐渐变得深远,似乎在反思,那曾经为了王位不惜一切代价的自己,是否真的值得。
两人的回忆,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了高颎在不同人心中的形象,也映射出权力斗争中人性的光辉与阴暗。他们的眼神交流,无言之中,既是对高颎的共同追忆,也是对各自命运的深刻反省。
杨延平的目光变得深邃,仿佛能穿透历史的迷雾,“因此,我们杨家子弟,要以史为鉴,既要勇猛向前,开疆拓土,也要机敏过人,识破朝堂之上的阴谋诡计。只有这样,才能在这波谲云诡的时代,守护好我们的家业,让杨家的荣耀延续,不再重蹈前人覆辙。”
杨延平的话语中带着几分沉重,但随即他调整了情绪,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但今非昔比,我们是幸运的,有了前世的教训,更该珍惜眼前的兄弟情深。我们不仅要守护好手中的兵权,更要守护住彼此的后背,不让任何阴谋诡计有机可乘。杨家的未来,需要我们并肩战斗,一同面对所有的风浪。”
杨延定听完哥哥的话语,脸上掠过一丝复杂的神色,那是对过往的悔意与对未来的坚决交织在一起的神情。他缓缓放下手中的话本,目光深邃地看向杨延平,似乎在那瞬间透过时空,与前世的自己进行了一场无声的对话。
“哥哥,话本里的故事,让我不得不正视我们的前世。谢澄烨的直接,我的阴狠,都是权力之下扭曲的人性。我...我无法为前世的我辩解,也无法为谢澄烨找寻借口,因为不论是明刀明枪还是暗箭难防,最终伤害的都是至亲之人的心。我后悔,我曾那样对你,后悔让私欲蒙蔽了手足之情。”
他的话语低沉而真挚,每一字都似从心间流淌而出,“如今,作为将门之后,我们虽已远离了皇室的斗争,但世事如棋局局新,朝堂上的风云变幻,同样考验着我们的智慧与情谊。哥哥,你放心,我不会再让前世的悲剧重演。我会站在你身边,共同抵御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own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