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出镇北侯府的名义无非是为以势压人,好在目的是达到了,第二天一早,冯礼就带着房契上门了。
当然,卫蓁给出的价钱也是远高于市价的。
房契拿到手,紧接着就是整理后院,池塘填平,假山移除,倒是左边有一片郁郁葱葱、苍翠欲滴的竹林,卫蓁没舍得让人砍掉,反正挨着墙,影响不大,还有净化空气的作用,留着就留着吧。
后院清理干净,可以建窑了。
经过一番思考,卫蓁决定先建两座窑炉,一座馒头窑,形同燕景云私设的圆窑,另一座建蛋形窑。
蛋形窑是在后世在圆窑的基础上改进演化而来的,窑身如半个瓮俯覆,又似半个蛋形覆置,也像一个前高后低的隧道?。好处是这种窑主要以柴做燃料,单位耗柴量低,产品质量还高?。
这样即使外出寻找煤矿的人最终未能完成任务,也能烧出符合标准的瓷器。
卫蓁将图画好之后,交给了手艺精湛的师傅,她舍得花钱,雇佣的人也多,两座窑炉很快就建成了。
但新的问题随之而来,她招不到会烧制陶瓷的师傅。
这个时代,是很注重手艺传承的。烧制陶瓷,在当世是一门绝对高端的手艺,往往被官窑的匠人所掌握,少数不在官窑的陶瓷匠人,则被世家大族握在手中。他们的技术只会传给自己的子孙后代,而在他们死后,由后人顶上他们的位置,继续为皇室贵族干活,一代又一代,手艺从不外传。
因而,市面上根本找不到会这门手艺的匠人。
卫蓁原先还想着借宋安来帮忙,但是燕景云不在,曹管事没这个权力,郑远也被她派出去了。
院中两座窑炉相对而立,窑前还有众多制作崭新的工具。
此时的卫蓁,真的是一筹莫展。
招陶瓷匠人困难重重,但派出的一拨人给卫蓁带回了好消息——他们找到了瓷土。
为了找煤矿,她派郑远在城内雇了好些人手,分别前往不同方向,这些人除了寻煤,还有一个特殊的任务——就是找瓷土。
烧制瓷器最好的是用高岭土,这种土色白,且质地细腻,但一般只产在南方。其次,就是用瓷土。最普通的是用黏土烧制,不过黏土烧成的瓷器无论是在色泽,还是质地上,都要差上许多。
高岭土也算是瓷土的一种,但它属于南方特产,瓷土则是南北都有,顾名思义,这种土就是用来烧制瓷器的,可以说是烧瓷的绝佳材料。
卫蓁也只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没想到他们真的找到了。
又过两天,时间已经到了九月下旬,实在不能再拖了,卫蓁思来想去,索性决定自己动手。
先行找到瓷矿的人已经运回了一批瓷石,此时正堆在后院,但卫蓁是第一次自己动手拉坯塑模,她暂时不打算动用瓷土。而且要用瓷土拉坯,还有一个重要的工序就是练泥,直接从矿区开采回来的只是瓷石,瓷石要变作瓷土,还需捶打敲碎,加水调和等等程序才行。
此时,开阔的后院内只有她和红袖、绿荷三人,也就不用顾忌什么了。她直接拉着两个小丫头和自己一起拉坯。
拉坯听起来专业,其实就是将湿润的黏土放在一个木质转盘上,然后随着转盘不断转动,让泥团在自己的手中逐渐形成器具的模样。现代在介绍瓷器的制作程序时,这一步往往是最常出现的场景,也是为人所熟知的流程。
卫蓁看过相关方面的纪录片,对此并不陌生。她一边回忆着纪录片里老师傅的动作,一边把手里的黏土放在转盘上,双手微拢,任黏土随着底部木轴的转动在自己的手下慢慢成形,化作一个碗的形状。
但碗周还是厚薄不匀,于是,她食指搭在碗沿上部,大拇指小心支着碗沿下方,让碗周嵌在自己两只之间,好让其更加平滑均匀。
然后,只见还没做好的碗边就缺了一大块——她的力度没掌握好,有一块黏土给直接掰掉了。
卫蓁:……
但是没关系,一块黏土是可以重复捏好几次的。
她把手中化作两半的黏土合在一起,沾了点水抹上,让泥团保持湿润的状态,复又放在了转盘上,开始了新一轮的拉坯。
……
半晌,卫蓁长舒一口气,望着手里的一滩烂泥,她明白了一个道理:专业的事还是要交给专业的人去做。
纪录片里老师傅们驾轻就熟的状态,让她有了一种“这个好像我也行”错觉,但根本不是这样!连续五块黏土,她坐的腰酸背痛,手指打颤,但泥团还是泥团。
偷偷看了眼两边的小姑娘,嗯,跟她也就是个半斤八两吧。
原本想着大干一场,做出精美的瓷器震惊世人,结果倒在了第一步,那就这样吧。
但是,做手工还是挺有意思的,两个小丫头也是一副乐在其中的样子。
于是,三人在院子里玩了一下午的泥巴。
拉坯?不存在的。
晚间,戌时
侯府东院
卫蓁正在研读地方志,这是她最近养成的习惯,要尽快熟悉一个地方,阅读该地区的地方志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办法。
但以往总能全神贯注的她,此时有些心不在焉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own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