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衍生同人 > 重生的我没有梦想 鲸鱼禅师

第212章 千里之外的队友

小说:

重生的我没有梦想

作者:

鲸鱼禅师

分类:

衍生同人


石向道被追回各种津贴那都是好几天后的事情,还涉及到了一些陈年老账,那就不是张大安要关心的事情。

对他来说,整死一个石向道不算什么,让石向道背后的利益集群有些措手不及,这是正经插旗亮相。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中,都是各种“肉喇叭”对轰,但大体上都是在一个大圈子里,或者直接一点就是体制里。

而张大安不同,他不是。

他压根不在庙堂之上,而是身处江湖之远。

换成别人,“江湖人士”就是一条野狗,不搞个委员、代表加身,如何也不能称呼一声“员外”或者“大官人”。

张大安这种拟人玩意儿太过逆天,他的存在让人无从下嘴。

你**都考了三个状元了,你朝着成为尚书令、中书令、侍中等等的梦想去努力啊?

你考了状元就在乡下另立山头?

你神经病啊?!

一旦进了体制,那就是入了局,玩法就是“石向道”们所熟悉的。

现在则是无从下手。

一点办法都没有,非“相公”不能制约“三连状元”。

社会影响力拉满的同时,起家干净又走正道,说是“重走长征路”都不为过。

时下“表弟”来源早就从岭西省扩散到了粤西、滇南等地,甚至有些“表弟”还是知青之子或者之孙。

跟直接拉人过来就上工不同,从穷山沟带出来之后,张大安是跟当地武装部打过招呼的,先做社会适应,顺手重新接受文化教育,然后是参加集体活动,包括不限于劳动、站岗等等。

沙洲市并非什么发达城市,但相较于滇南、滇东南一些山区,确实要好上不少。

一些文化习惯、生活习惯,通过集体活动加强了适应、了解,那种突如其来的冲击就没有那么多。

这光景“张安工业联盟”的企业保安科,也接受了江口省的监督指导,并且在“张安电子”和“张小白科技有限公司”,分别成立了两支非公有制企业的民兵连。

口号是“热爱祖国,勤劳致富”,本来张大安要加上“不要嫉妒”,被省里的人跪着求不要这么干……

这两支民兵连的成立,宣传上就是热爱祖国的同时,配合政府和单位,积极响应统一调度。

还参加了几次抗洪抢险模拟训练。

在高考季的江宁市民兵集体训练中,军事技能名列前茅,毕竟这些人不是“表弟”,而是正经在滇南滇西南退伍没多久的。

这事儿在报纸上的报道,跟石向道的公开道歉信就是同时出来的,那些胡家“余孽”在看守所看到这新闻的时候,人都傻了。

这也行?!

然而他们不知道的是,就这,张总教头还不满意呢。

“别的民兵连都有高射炮,凭什么我们这里连把**都不发?”

“张安同志。”

“嗯?”

“你这样,你去一趟汤山,那里不但有温泉,还有一个**库。什么都有,不要说高射炮了,**都有。就说我说的,给你一个师的武器**,你准备横渡太平洋,解放全人类。”

“……”

哒。

电话挂断。

挂了张大安电话的人骂骂咧咧:“**小呆逼,就你会阴阳怪气是吧?**戈壁的……”

同样都是民兵,丰邑县的民兵连也有高射炮,但张叔叔那里是正规的,至于张侄儿这里嘛,意思意思得了,还真给你拿着“烧火棍”啊?

不过牛逼一点的大型民营企业,也绝非全靠自己的保卫科,该有的武装保卫力量还是有的,只不过是公家的。

成立民兵组织的重要性不在于是不是真给家伙,而是定期训练、统一调度。

重点在于“统一调度”,是企业这个层级的特殊情况应急单位。

后来逐步成熟的应急管理办法,并不是突然冒出来的,有制度建设,但也得有支撑基础。

民兵组织在过去几年中的表现基本还是正面的,尤其是在抗洪抢险中,起到了相当不错的力量补充作用。

硬要说最大的弊端,那就是只要不打仗,这个预备役梯队估计是永远用不上了。

部队里退下来的只要不满二十八岁,就可以编入基干民办,其余满了十八岁的非退伍人员,一般就是普通民兵。

目前“张安工业联盟”的两个民兵营总计八百人,“张安电子”的保卫科科长是有编制的,在城东区,是张正东在老部队带过的兵,原先在附近一个村里打杂,赶上了好时候,一下子就被老班长提了起来。

须知道在江宁这一亩三分地,不是城里的“婆罗门”,城东区这种郊区想要起来顺风顺水吃皇粮,那真是难如登天。

二十年后城区东扩的拆迁,倒是有一部分人抓住了机遇,但也不多,大城市的郊区大同小异,除非有“宗亲大会”,让城里的“婆罗门”亲戚帮个忙。

可惜没有,那么城东区之于江宁,其实跟妫川县之于京城没啥区别。

城东区稍微好一些,至少农村出来的打工很方便,工资也不至于说低得可怕,能进“张安电子”那就超过了全国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家庭。

而有人带飞,那就真是一发不可收拾,“张安电子”的保卫科科长是职务,不过序列在城东区武装部,这里面还是很有说法的。

被征地的几个村子,以后通过土地分红还能吃上几十年的,村子里出一个保卫科科长,然后带两个民兵营,基本能保证拿着拆迁款的人不会被做“天仙局”。

这光景一部分来江宁做事的“表弟”,有读书的,有学技术的,有继续做保安的,但都编入了民兵营,跨车间编组,几万人的大厂出八百个民兵,其实也能接受。

训练表也是拉满,十五天训练就是十五天训练,一天没差,这让滇东南几个县的武装部代表,看得是满心欢喜,把情况跟老家县里反映了之后,几个县政府就准备组个团来化缘。

招商引资工作很多时候是看缘分的,有缘分就能轻松一些。

现在“张安电子”和“张小白科技有限公司”这里就是属于有缘分的,其中比较灵醒的是一个叫进乘县的小县城,并没有说要直接搞招商引资,而是给了一份进乘县的基本状况之后,就是看“张安电子”和“张小白科技有限公司”愿意捐款捐物搞援助,那很好;愿意顶着困难做投资,那肯定是更好了。

进乘县这时候的国民生产总值不如“张安电子”的一个车间,连八个亿都没有,遍地都是文盲,山里又有苗族白族的寨子,且跟别处的苗族、白族语言上也不能算通用,反不如隔壁壮乡的“壮话”能在一定程度上当个中间语。

所以各方面的工作困难,那还是不小的。

不过,缘分是很难讲的,这地方有一些没有回城的老知青,基本都是以沪州人为主,对本地情况十分了解,再加上又有沪州的人情关系,所以在张大安逼着石向道公开道歉的过程中,他们在西南的媒体平台上,也遥遥呼应。

其实没啥鸟用,但态度很明确,那就是站张大安这边。

须知道,云滇省固然总体上啥也不亮眼,可也有过文化高光时刻,那就是抗战一段时期,形成了相当不错的文化传播体系。

建国后还形成了十分有意思的“滇学研究会”,是个地方学会,但没形成学派,跟西南地区的政法圈子有着截然相反的思想生态。

究其原因嘛,还是因为“滇学研究会”早期的知识分子群体,除了舞文弄墨的,还有大量农工商领域的牛人。

搞“杂交水稻”的那一批人就有不少在其中。

时下云滇省农科院的一些专家,祖籍有不少就是来自江宁,那这个就不是抗战时期的那一点点高光,要追溯到“驱除鞑虏,复我中华”那个阶段。

倘若不是滇东南常驻,而是在滇东北,那追溯到明朝的姓氏比比皆是,基本上围绕“盐道”“茶道”“马道”,都能找到痕迹。

这次站张大安的老知青或者知青之后,思想上算是“复古”,并不追求短期的一点“救济”,当然要肯定是要的,只不过没打算一锤子买卖。

“房总,谢谢谢谢,真的非常谢谢……”

“我以前在城南仪表厂也当过厂长,说起来,跟你也是半个同行啊。”

“啊……这真是没想到。没想到房总您居然也在仪表厂干过。”

“不过我不能完全算技术人员,我是江宁财经经管系的,以前还不叫江宁财经,当时如果不分配的话,估计也是去粮站……”

进乘县的代表同样也是盘龙市的代表,盘龙河边上以前有个“对越反击战”时期的仪表厂,是个**补给的配套厂,老家沪州的张德立并不算完完全全的城里人,当然也不算是乡下人。

原户籍地在大场浦,距离沪州西站大概一公里多一点,后来中建三局征地一小部分,这才算是彻底跟老家断了联系。

当然档案上还是很清楚的。

论起来,张德立要是当年跟大多数知青一样返乡,以他的能力和履历,成为真正的“沪爷”比喝水还简单。

不过嘛,人和人终究是有区别的。

一样米养百样人,张德立长期活动在进乘县,后来也在盘龙市里的东山彝族寨子做过工作,周围跟他拜把子的壮族、彝族、苗族、白族非常多。

不同寨子的重要节日,也都会请他过去放铳、取名、画押、公证等等等等,算是比较有名望的“秀才公”。

唯一区别就是张德立的爆破水平比较高,属于技术人员。

早些年寨子要开山修路,如果是特别偏僻的地方,**如果不方便路上带进去,就会在寨子附近搞个**厂。

两千斤以下无所谓,两千斤以上就是他来负责生产。

小地方就是土办法。

很多人印象流觉得**过时了、威力小,那其实是大炸逼看多了没点逼数,实际上一些沟沟坎坎,**足够了,堆份量一样顶用。

进乘县有些寨子能通拖拉机的路,就是土办法一路炸出来的。

说白了还是专用爆破药还是太贵,小县城委实用不起。

张德立现在讲沪州方言也能讲,但跟市区已经成主流的“明州腔”,那还是有些不同的,江宁这里只有一些上了岁数的沪州教授,跟他聊天的时候,偶尔蹦跶出来一两句古早方言。

这会儿接待滇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own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