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连环套
沈嫣从陕州回汴都,顺道就去了工部的作坊。宇文闳见沈嫣果然来了,赶紧迎出来:“大娘子可算来了!”
这个作坊在汴都西郊,离居民区有点近。沈嫣环顾四周,有些担心,万一来个什么有毒气体泄露、或者生产事故,那可就危险了。
不过这里的保密工作,还是非常严格的。宇文闳带着沈嫣,一路过了几道安检,这才来到核心区域。
熟悉的窑口、鼓风机、烟囱和磨坊,布局和义阳工场有几分相似。沈嫣点点头,看了他们的工序流程,与沈嫣给的方子上的流程,并无差别。
“您看,同样是两道墙,这道墙是用的义阳出品的材料!”宇文闳一个示意,一旁的工人抡起铁锤砸过去,连砸三下,墙面纹丝未动。
“这一道,用的是我们工部的材料……”宇文闳叹息一声,工人继续抡锤,“砰”的一声,墙体表面一道裂缝。
宇文闳说道:“再来!”
好么,第二下,墙体已经有开裂的迹象了!
这差距,确实有点大,难怪宇文闳着急了。这洛城可是新都,日后官家也是要住进去的,搞个豆腐渣工程,是找死吗?!
沈嫣再次检查他们的工序,来到窑口,仔细看了看砌窑所用的砖,发现只是普通红砖,而义阳工坊用的是耐火砖。她虽没有温度计,但体感上来说,温度高于义阳的窑口,那就说明炉内热量流失了。
再看磨坊,这里虽然是风力畜力混合磨坊,但功率不行,加工出来的粉末的细腻程度不及义阳的产品。
这一点,宇文闳倒是意识到了。
“我们这里风力不够,已经打算再建一座磨坊,二次研磨,”宇文闳解释道:“这样一来,粉末研磨得更加细腻,可以充分混合……”
“不错!”沈嫣赞许:“如果采用‘两磨一烧’法,那么越细腻越好,做出来的水泥粘性更强,也更加耐用。”
沈嫣看了一圈,说道:“你们的炉温也要提高,充分混合煤粉后,可以提升温度,经过充分煅烧,水泥的质量才会好。”
宇文闳苦笑:“这已经是我们第二座窑口了,第一座就是承受不住高温,才弃用的。”
沈嫣笑着问:“是用了柴吗?”
“是的。”宇文闳道:“本来是烧瓷器用的,柴窑的温度有限。”
煤窑的热值更高,每公斤的热值可以达到25千焦左右,炉内温度可以达到1400摄氏度,而传统柴窑不过1200摄氏度左右。这个热值差异,是造就水泥质量差距的根本原因。
沈嫣一时不好用数据解释,什么叫千焦,什么叫摄氏度,只能简单解释温度不够,所以品质不行。
“耐不住高温,那是因为你们没有用耐火砖,”沈嫣又提点道:“所以还需建造新的煤窑,大幅提升炉温,同时确保热量不流失。”
宇文闳虚心请教:“大娘子,请问耐火砖怎么造?”
……
沈嫣无语,此刻她深切体会到了:工业发展没有捷径可走,必须一步一个脚印,才能踏踏实实往上走。
她的房地产大业,要从一块砖开始!
沈嫣现在也是空有理论,却没有成套的产业链配置、没有成批的技术工人可以配合,诸多构思无法实现。
现在,她成了那个打地基的人!
哎,沈嫣认命,又把耐火砖的方子给了他们,指导他们找矾土矿,然后再造耐火砖,然后再建新的煤窑,从而制造水泥。
刚刚走过来的李弼,听了个大概,觉得太麻烦,一挥手道:“大娘子,不如你直接把耐火砖卖给我们吧!”
宇文闳大急,正想跟李弼争论。
沈嫣听下人介绍,说是工部尚书,连忙上前见礼。
李弼也比较客气,尽管他内心觉得,沈嫣这个女人不务正业,超越女子的本分,但也认可她的本事,何况又有归元帝撑腰,所以表面上,他对沈嫣显得很是尊重。
李弼把沈嫣请到室内,拿出一张巨幅城郭图,请沈嫣观看。沈嫣上前一瞧,嚯,这不是洛城新都的图纸嘛?!
沈嫣围着城郭图转了一圈,妙哉妙哉!这样的城市规划,是当今世界第一流的。四周有要塞环护,位居俞国中枢,中轴对称,体现庄重礼序,功能分区,君民各自相安。道路交通、城市绿化、超高难度给排水系统等等都考虑到了,牛啊!
沈嫣看得连连赞叹。
李弼的心情可就没有那么美妙了,他打量着沈嫣的神色变化,最后不抱希望地问道:“大娘子,这是洛城新都的图纸,不知大娘子还有没有改进的建议?”
沈嫣又看了片刻,问道:“这是当年高祖皇帝命令宇文弢大人制定的新都方案吧?”
“正是!”李弼捋了捋胡须,没有多说什么。而一旁的宇文闳频频点头,显得与有荣焉的样子。
沈嫣看了看他二人的神色,心中不无揣测:归元帝要迁都,又将将作监、都水监等划归工部统一管理,这本是李弼这个工部尚书大展拳脚的好机会。奈何归元帝手中有当年天纵英才的宇文弢所提出的洛城新都计划,而工部这个会干事、懂技术、有家学渊源的宇文闳同样来自宇文家族,那迁都这天大的功劳岂不是姓了宇文,有他李弼什么事儿?!
宇文闳来自营造世家,沈嫣日后要干房地产,免不了要和他们家族打交道,当然不能当着他的面说他祖先的杰作有什么不妥之处。
因此沈嫣泛泛夸赞几句:“集先人智慧之大成,佩服,佩服!”若李弼聪明,自然会来找她,故而沈嫣也不再多说什么,客套几句之后,就告辞了。
沈嫣回到家中,立刻开始着手“云来项目--二期工程”的设计。二期项目范围更大,包括了一条运河、沿河码头、塌房和物流中转站,要考虑的因素非常多。
沈嫣不知道这个时代的塌房出入库、沿河船运、码头作业是怎么进行的,因而她来到汴都几个大型码头附近实地考察,不时记录数据和心得。
她又想起刘大山说过,他有一批兄弟可以去塌房做事,于是赶紧让刘大山把人带过来。这些人以一个叫作“洪兴”的人为首,原先在龙城军资库做事。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own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