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九章出版《活着》
任继和嫌弃短篇不赚钱,非要长篇或教材。
赵婴笑着劝他:“《道德经》只有五千余字,却流传了几千年,影响力巨大。到现在为止,作品何止千万,还没哪部作品的思想认识超越《道德经》。”
“长的未必好,短的未必差。”
“有的诗只短短几十个字,表达的意思,表达的感情,却超越一本小说。”
“正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你不要迷恋长篇小说,也不要迷恋教材。”
“我与别人合作出版长篇小说,模式已经成熟,给你,你不见得比别人做得好。”
“同理,出版教材也是如此。”
“我刚把三本书搞成教材,再给你写一本,还上升成教材,帮过我的人会说我什么话?你考虑过没有?”
“这种事情只能搞一次,搞得多了,就不值钱了。”
“相反,现在的市场上缺少经典的短篇,咱们合作成功,也是能赚大钱的。”
“对于我来说,短篇,长篇,教材我都能搞定。后两者交给别人,已经做成功了,短篇市场还是空白,需要你去填补。你要抓住这个宝贵的机会,千万不要错过噢!”
“我考虑考虑……”他不说话了,内心开始琢磨这件事有几分可能性。
根据上次出版的《棋王》的销量来分析,短篇确实因其篇幅短小,出版时间和方式灵活,从而引起市场上的读者的好评。
可惜上次他没有趁热打铁,没有继续出版短篇。若是抓住机会,接连出版几本短篇,也许现在也赚到大钱了。
他抱着试试看的态度问赵婴这次想出版什么短篇,名字叫什么,内容怎么样。
赵婴说:“我写的书,你放心,质量杠杠的,绝不会坑你。如果你想要,十五天后再来,保证让你眼睛一亮。”
“真的吗?”他有点怀疑赵婴应付他,不想给他写长篇,不想给他写教材。
赵婴说:“对于我来说,每一本书都是我的孩子。不论短的还是长的,都一视同仁,不会喜欢这个,讨厌那个,更不会偏心的。”
“如此说来,我十五天后再来。”他终于想通了。
面对赵婴这位大作家,他不能逼着给他写长篇小说或者写教材。若赵婴起了应付之心,不是从心灵深处流淌出来的文字,质量会打一个折扣。
创作这种东西,要的就是昂扬的斗志,饱满的感情,曲折的故事,深邃的思想赢得市场的青睐。一旦作者有应付之心,写出来的文字味同嚼蜡,没有任何营养价值。
到时候,他拿去出版,也成为无人问津的扑街书,从而赔钱经营。
他无奈只好答应试试看。
送走他后,赵婴回来,坐在书房,双手托着下巴,皱着眉头思考给他写哪本短篇合适。
目前,他正处于打江山阶段,质量太次的短篇,投入市场连一个浪花也翻不起来。
他赚不到钱,就不会继续出版短篇小说。
而他拥有洛阳府的优质出版资源,断了他这条腿,等于自己一条腿走路,只能靠写长篇网络小说赚钱。
网络小说动不动几百万字,写起来十分费时间,也费精力。若写短篇小说成功了,同样的时间,可以写十部甚至更多。
加快出版节奏和频率,赚到手的钱,不比写长篇小说差。
那么什么短篇小说才是好的小说,一经投入市场,立刻就能赚大钱呢?万一选择不合适,麻烦就大了。
这时,赵婴想起穿越前,看到一个短视频,有记者问作家余华,《活着》赚了多少钱。余华幽默地回答:我靠《活着》活着。
也就是说,这本书从畅销书变成常畅书。
所谓的畅销书,指一段时间内销路大开,赚一波热钱。时过境迁,市场饱和之后,不再热卖,从而转为滞销书。
还有一种书,畅销之后,成为经典,变成常销书。如四大名著,如《新华字典》,如《平凡的世界》等等。
毫无疑问,《活着》从畅销书变成了常销书,超越了时间的限制,成为经典书。
不写短篇也就算了,若写短篇必选此书,要的就是一经推向市场,必须赚一波热钱,或者让其成为经典,长年畅销,长久赚钱。
考虑清楚,赵婴铺开稿纸,在封面上隆重写上“活着”两个大字,作者由余华变成赵婴。
“我比现在年轻十岁的时候,获得了一个游手好闲的职业,去乡间收集民间歌谣。”
“那一年的整个夏天,我如同一只乱飞的麻雀,游荡在知了和阳光充斥的村舍田野。”
……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own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