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穿越架空 > 青衫扶苍 岭南黔首

第24章 授羽林郎

小说:

青衫扶苍

作者:

岭南黔首

分类:

穿越架空


午憩短暂,钟鸣声声,唤学子重返讲堂。

崇贤馆内,诸生虽正襟危坐,目光却不时瞟向王曜空出的座位,又扫向苻坚御座一侧空缺的周虓位置,馆内气氛少了朝堂对立的剑拔**张,多了几分午后的松缓与期待。

苻坚换了一身便服葛巾,坐于主位,示意讲席上的博士刘祥暂退。

“适才君臣奏对,义理激荡。”

他目光缓缓扫过全场青衿,声音宽厚温煦。

“此刻宜缓,不妨随意些。朕便不考校那些繁复经传,只在座中择数人,令其诵**得于心之章句,试析其旨,如何?”

天子虽言“随意”,然威仪所及,诸生更屏息凝神,不敢怠慢。

苻坚目光逡巡,首先落向一位后排面生、衣饰简朴的少年:

“卿是河内郡选送的?所**何经最有所得?”

那少年慌忙起身,面色通红,嚅嗫道:

“学……学生,**……**《诗经》,尤……尤喜《豳风》。‘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句句皆言农时,诚朴近人……”

他背诵了几句,声音虽小,但情态认真,显是熟读此篇。

苻坚颔首,捻须问道:

“《七月》末句‘亟其乘屋’之下,当是何言?所云何意?”

少年稳了稳心神,声量略提:

“下句是‘其始播百谷’。言农夫春日修缮居室完毕,便当立刻进行春播春种,万事莫误农时。此乃重本之训。”

“好!”苻坚脸上露出嘉许笑容。

“能自贴近日用之诗中得稼穑不易、重本爱民之念,善悟!”

旋即示意卢壶:

“赐李生绢三匹,勉其向学明农!”

少年激动得手足无措,连连叩谢。馆内气氛稍缓。

苻坚含笑的目光又转向那肥胖的身影:

“吕生……吕永业!可曾在学?”

吕绍正低头努力缩小身形,闻声浑身肥肉一颤,慌忙起身,襕衫宽袖带翻案上毛笔也顾不得扶正,拜倒在地,声如蚊蚋:

“学……学生在……”

苻坚见他那噤若寒蝉模样,朗声一笑,戏谑道:

“永业不必惊慌,朕听闻汝父最恶子弟学殖荒废,每每家法甚严。朕且问你,于《礼记》所学,可有几句体悟最深?但言无妨。”

“学……学生……”

吕绍脑门上汗珠滚落,绞尽脑汁回想晨间苏通所讲,结巴道:

“那……那个‘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此……此乃君子之本分……安,安守本分……”

他翻来覆去就这几句,脸色由红转白,眼看就要支撑不住。

苻坚笑意更深,适时点头打断道:

“虽未能精深阐发,然‘安守本分’四字,亦可为立身根基。汝父闻汝能知此,料不会再以家法侍候他那根水火棍了!当勉之!”

言罢挥手:“赐吕生绢二匹!”

吕绍如蒙大赦,叩谢不止,胖脸上汗水混杂着欢喜的潮红。

后排的杨定等人忍俊不禁,又不敢出声。

稍后,苻坚视线落在前排仪容整肃、气度沉静的徐嵩身上:

“卿名徐嵩?扶风徐氏?”

徐嵩离席肃拜,姿态从容:

“禀陛下,学生正是。”

其声清朗,举止合度,全无吕绍慌乱之态。

“观卿气度不凡,所学必有成。且试为诸生析一析《尚书·皋陶谟》中‘在知人,在安民’二句,此乃天子牧民之纲,其微旨何在?”

苻坚所问已涉政道根本,非复寻常章句。

徐嵩略作沉吟,肃容答道:

“‘知人则哲,能官人;安民则惠,黎民怀之。’此八字互为表里,深关治乱。所谓知人,非仅辨忠奸,更在识其才性,量能授职,使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安民非徒薄赋轻徭,更在兴教化以导善,明刑政以惩恶,使之各遂其生,各安其业。知人善任方能为安民奠基,而民安邦宁,则天下英才乐为所用,相辅相成。故大禹叹曰:‘知人则哲,惟帝其难!’圣明如帝舜亦难尽察万物,是以广开言路,协和万邦,此乃‘安民’以求‘知人’之深远道也!”

徐嵩之言落定,满堂寂然。

字字珠玑,直指牧守万民之根本,更将“知人”与“安民”相生相济、互为表里的至理,剖判得澄澈清明。

苻坚眼底的光倏然亮起,随即沉淀为深沉的赞赏。

他望着堂下肃立的身影,那份从容的气度,清晰的条理,比之方才王曜的锋芒锐利,别是一番渊渟岳峙的风华。

“好一个‘知人善任方能为安民奠基,民安邦宁则英才乐为所用’!”

苻坚抚掌赞叹,龙纹常服衣袖微振。

“徐卿此言,切中肯綮,深得皋陶、大禹之心!非胸有韬略,不能有此洞见!”

他目光在王欢、卢壶等诸位博士脸上扫过,满是欣慰,王欢治学有方,太学之中,卧虎藏龙!

王曜立论如剑,辟易千里;徐嵩持论似砥,中正明达。此皆我大秦之璞玉,他日必成器用!心念如此,旋即转首示意卢壶:

“赐徐生绢五匹,以彰其识见之明。”

徐嵩躬身谢恩,仪态端方,眉宇间毫无得色,唯余沉静谦冲。

卢壶依言命仆役奉上绢帛,那光滑细密之物捧在徐嵩手中,更衬得其人谦和如玉。

苻坚稍作沉吟,目光重又落回徐嵩身上:

“卿之策论,不仅通达经义,更见施政之能。待‘明经’课业之后,亦当择机往长安令处历练观政,览民情吏治,再思其‘知人安民’之道,庶几学问不坠于空谈。”

“学生谨遵圣谕,敢不勉力!”

徐嵩再拜,心湖微澜,面上却依旧沉静。

日影悄然滑过殿内阔大的青砖地面,从一道斜刺的金光渐渐凝成几近直垂的光柱。

太学的钟磬之声复鸣,虽极尽悠扬庄肃,却也隐含着下学的宣告。

殿中气氛为之一缓,诸生或显期待,或露疲态。

苻坚缓缓起身,威仪天成的身影立在阶前,夕阳透过高窗落在他肩头,镀上一层柔和的金边。

他那双清亮而深邃的眸子,平静而肃然地扫过阶下每一张年轻的、尚且稚嫩的脸庞。

那是王曜的沉毅如铁,徐嵩的谦冲如玉,吕绍那虽忐忑却透着几分憨直的圆脸,乃至杨定那略显焦躁、目光频频飘向馆外的模样……所有的一切,都清晰地纳入他这位统治者的眼中。

他终于开口,声音不高,却清晰平稳,蕴含着洞穿人心的力量:

“诸位,尔生于乱世之后,长于未竟之朝。此世道,烽烟未尽熄,疮痍犹在目。然我太学立此,非为养只通章句之腐儒,更非为豢钻营禄位之庸才!今日与周尚书一辩,王生引经据典,切中时弊,所谓‘华夷之辨,首重心而非肤貌’之言,乃至痛陈晋室自戕引来祸根之论,直如晨钟暮鼓!”

苻坚的目光在王曜身上落定片刻,随即又漾开至众人。

“其所恃者,非口舌之利,乃扎根沃壤、心怀苍生之实学根基!徐生论‘知人安民’,则更在阐明,为政之本,在于知人之明、安民之诚!”

他语速平缓,却字字千钧,敲打着每个人的心扉:

“八王之乱,自毁长城,非徒虚名之祸!司马诸王,身系九州安危,不思养民护国,反举倾国之力,行骨肉相残之事!致使山河破碎,群雄乘虚。此痛史殷鉴,当使尔辈知何为万不可为!身为读书种子,尔等所承,非止经籍纸墨,更是社稷重托!若他日立身庙堂,或躬耕桑梓,皆不可忘一己之责。务须心存浩然,目存经纬,脚踏实地,不可再蹈彼辈空耗国力、罔顾生民之覆辙!”

天子之音,此刻竟少了几分高高在上的疏离,带着一种深沉的家国忧思与殷切嘱咐:

“朕望尔等,勿惑于虚名浮利,勿畏于艰难险阻。今日在太学所读每卷经书,所研每项农桑技艺,乃至同窗间每句良言切磋,皆为明日济世之舟楫!朕更望尔等,能常记籍田之畔泥土的微腥,渠埂之旁草木的生机,黎庶劳作时额间的汗珠——此乃社稷最真切的脉动!大秦新天,肇始乎此,其重振华夏衣冠、收揽四方人心之伟业,厚望就在尔等肩头!唯其务实,唯其怀仁,唯其不渝!诸生,勉之!勉之!”

余音袅袅,在殿梁椽柱间回荡,久久未绝。

诸生屏息,崇贤馆内落针可闻,唯余夕阳金晖流动。

王曜胸中滚烫,周虓那狂妄诘问后的激辩、渠田垄间老农黧黑的面庞、龟兹春中血色葡萄藤的印记……百感交集,沉甸甸压在心头,却也点燃了某种前所未有的炽热。

徐嵩垂眸静立,袍袖中的手指微微收拢,“知人安民”四字如星辰烙印。

吕绍额角汗珠未干,心头却第一次模糊地意识到“家法”之外更恢弘的责任。

尹纬虬髯微动,眼底光芒内蕴。杨定也终于收回了频频外望的目光,紧握的拳心不知何时已松开又攥紧。

苻坚长身而立,日光为他的轮廓镀上耀眼金边。他不再言语,只轻轻拂袖。

“散学!”

圣驾仪仗鱼贯而出,崇贤馆沉重的殿门“吱呀”一声合拢,隔绝了内外的光景。

方才的庄严肃穆,如投入石子的湖面,只余细微涟漪缓缓扩散,最终化为满堂喧嚣。

“子卿!子卿!你今日立此奇功,舌战周虓,壮我大秦国威,实乃我辈楷模!”

邵安民几个冯翊子弟最先围拢过来,面上是难以抑制的兴奋与敬佩,七嘴八舌,恨不得将满肚子夸赞倾泻而出。

“若非子卿兄,那南来狂徒怕是要将我太学奚落得一钱不值!痛快!真痛快!”

另一学子抚掌大笑。

吕绍也挤过来,方才被天子打趣的窘迫消散大半,胖脸上油光与汗光交相辉映:

“好家伙!子卿你这肚子里的墨水顶我三个!不五个!吓得那周老头眼都直了!不过.....”

他忽然想起什么,有点后怕又有点得意地抹了把汗。

“陛下也够意思,那绢帛……嘿嘿,总算没白背那几句,回去老头子该不会抽我了……”

他下意识地揉了揉并不存在的屁股。

杨定却站在人群外围,面色郁郁,心不在焉地踮脚张望着门口。

方才馆内激荡人心的天音,苻笙追他而去的脚步声仿佛犹在耳畔纠缠,让他心神不宁。

尹纬走过来,虬髯微微抖动,重重一拍王曜肩头,力道沉厚:

“‘祸源在彼八王乱政’!子卿此语,雷霆万钧!非仅扫了那周虓颜面,更是为天下大乱根源定下诛心之论!痛快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own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