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不知年岁,唯见庭前老梅,开了又谢,谢了又绽。距离云羲初叩茅庐,已悄然过去三载寒暑。
这三载,非是凡俗光阴的简单堆积,而是生命本质在道火淬炼下的悄然蜕变。云羲的身形愈发挺拔舒展,如青竹经雨,柔韧中蕴含着坚韧的骨力。面容褪去了最后一丝少年的青涩,线条温润如玉,眉宇间一片虚静平和,唯有在偶尔开阖的眼眸深处,方能窥见那历经洗练的、如同幽潭映星般的深邃智慧。
他的心斋功夫,已非初时的刻意维持,而是近乎本能。行住坐卧,语默动静,心镜常悬,朗照万物而不滞一尘。那“坐忘疾”时的挣扎煎熬,早已化作脚下坚实的基石。辨气之术更是精微入化,无需刻意运功,天地间诸般气息的流转生灭,如观掌纹,清晰明了,却又不再轻易扰动他的心湖。与墨桓的“弈心局”,以及与画皮妖物的生死搏杀,如同两次重要的淬火,让他的心智与实战能力得到了质的飞跃。
体内那星殒紫气,虽依旧沉潜于丹田深处,如同蛰伏的渊龙,难以主动驱策,但其存在本身,已与他自身的清正之气达成了一种微妙的平衡与滋养,不再是最初那般格格不入的异物。玄瞳的根源处,那一点灼热的灵明,亦已温驯,如臂使指,成为他洞察世间真妄的慧眼。
他深知,自己在清微先生座下,能学的“法”,能明的“理”,已臻至一个瓶颈。茅庐的宁静,竹林的清幽,固然是修行的宝地,却也如同一方过于纯净的池塘,难以养出能遨游江海的蛟龙。那冥冥中与紫气相连的“天命”,那内心深处对“我是谁”的终极追问,都如同无形的丝线,牵引着他,呼唤着他,走向更广阔、更复杂的天地。
这一日,晨曦初露,朝霞染红天际,将竹林镀上一层暖金。云羲于溪畔青石上做完晨课,感受着体内气息与朝阳初升的天地紫气相互交融,圆融无碍。他心中澄明,知晓时机已至。
他整理衣冠,步履沉稳地走向那间承载了他三年修行记忆的茅庐。柴扉依旧虚掩,仿佛早已知晓他的来意。
推开柴扉,清微先生并未如往常般静坐蒲团,而是立于窗前,负手望着窗外那株姿态奇古的老梅。梅树上,最后几瓣残英在晨风中悄然飘落,带着一种凄绝而又毅然的美。先生今日未着葛袍,换了一身月白色的道常服,气息与这茅庐、这山林愈发浑然一体,仿佛随时会化入这片天地清风之中。
云羲于先生身后五步处停下,整衣肃容,双膝跪地,行了三拜九叩的大礼。额头触及微凉的土地,心中没有离别的悲伤,只有无尽的感恩与坚定。
“弟子云羲,拜谢先生三载教诲之恩。”他的声音平静而清澈,如同山间溪流,“蒙先生授以心斋之法,明镜止水之道;传以辨气之术,洞悉万象之机。更于困顿迷惘时,棒喝点拨,指引迷津。此恩此德,云羲永世不忘。”
他顿了顿,抬起头,目光清澈而坚定地望向先生的背影:“然,弟子深感自身修行已遇关隘,非静坐空山所能突破。心中之惑,身负之缘,皆需入世磨砺,于万丈红尘中寻答案,于纷扰万象中证本心。故今日特来向先生辞行,恳请先生允准。”
茅庐内一片寂静,唯有窗外风吹竹叶的沙沙声,以及那几瓣残梅落地的微不可闻的轻响。
良久,清微先生缓缓转过身。他的面容依旧清癯,目光却比三年前更为深邃,仿佛蕴含着整片星空的生灭。他并未流露出丝毫讶异或不舍,只是静静地看着云羲,那目光如同温暖的泉水,洗涤着弟子的身心,检验着他道心的成色。
“起来吧。”先生的声音温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欣慰,“汝之来意,吾早已知之。水满则溢,月圆则亏。雏鹰羽翼渐丰,终须离巢,搏击长空。此乃自然之理,亦是道之流行。”
他缓步走到云羲面前,伸手虚扶。一股柔和而无法抗拒的力量将云羲托起。
“汝这三载,根基已固,心镜初成。玄瞳辨气,已得三昧。更难得者,是历经幻境而不迷,面对强敌而不惧,结交异道而能容。道心之苗,已然茁壮,可经风雨。”
先生的话语,如同最后的印证,让云羲心中最后一丝犹疑也烟消云散。
“然,”先生话锋微转,目光变得悠远,“山中之静,易守本心;红尘之动,易失本性。世间万象,光怪陆离,诱惑万千,远超画皮之幻魅,弈心之计算。名缰利锁,爱恨情仇,权势倾轧,众生百态,无一不是炼心之洪炉,亦是沉沦之沼泽。”
他凝视着云羲的双眼,语气渐转凝重:“汝身负星殒紫气,此缘非同小可,福祸相依,吉凶难料。入世之后,此气或为汝引来莫测之机,或为汝招致无尽之忧。更须谨记,汝所求者,非是神通广大,非是权势熏天,乃是那‘我是谁’的本源之问。若迷失于外相,执着于尘缘,便是背道而驰,前功尽弃。”
云羲心神凛然,恭声应道:“弟子谨记先生教诲,必当时时返观内照,持守心斋,不忘本来。”
清微先生微微颔首,脸上露出了一丝淡淡的、如同云破月来的笑意。他伸出一指,指尖并无光华闪耀,却仿佛凝聚了某种至高无上的意境,轻轻点向云羲的眉心,那玄瞳的根源之处。
“临别在即,吾再无他法可授。唯有赠汝一言,望汝细细体味,于行途中印证——”
他的声音不高,却如同黄钟大吕,每一个字都清晰地烙印在云羲的灵魂深处:
“此去,但向红尘深处行。”
一言既出,云羲浑身剧震!
这短短七字,初闻似只是寻常的离别赠言,鼓励弟子勇闯世间。但在云羲此刻的道心感知与玄瞳映照下,这七字却仿佛化作了七道蕴含着无穷道韵的法则之链,携带着清微先生毕生的修行体悟与无边智慧,直接贯入他的识海!
“此去”——二字如启程之钟,敲响了命运转折的节点,蕴含着“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own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