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穿越架空 > 从岭南孤女,到开国帝王 杨迟之

27. 州试(一)

小说:

从岭南孤女,到开国帝王

作者:

杨迟之

分类:

穿越架空

姜渺交了考费,经小吏在名册上记录后领了号牌便抬脚走进考舍。

依据号牌上的数字找到对应的座位坐下后,先前的青袍县令便走进来说了一通本次“童子科”乃是陛下下诏,尔等若是被选中入京一定要报销国家云云的话。然后就有一皂衣小吏上前宣布此次州试的具体考核内容。

因为“童子科”在前朝、本朝都无前例,所以具体的考核细则也无人知晓,全凭主考官的个人喜好。姜渺认真听了半晌才明白,本次州试共分为三场,第一场考经义,第二场考算学,最后一场考诗赋创作。

每场考试时间为一个时辰,两场考试间有一刻钟休息时间,三场考试都在今天一天内全部结束。最终在参考的一百多号人中,角逐出一名胜者进入京都。

府衙小吏取来两只顶部有一小口的箱子,依照顺序让每位考生伸手从箱子里分别各摸出一个木牌,再根据牌子上所写的字样判断自己第一场考试涉及的典籍,然后由专人将其记录下来,防止作弊。

其中一只箱子里只有两个木牌,分别写的是《论语》和《孝经》,是每位考生必须二选其一的经典;另外一只箱子里则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这“五经”,任择其一。若是有人运气不好,偏偏选中了自己不熟悉的经典,那也只能认命。

看来不论是古代科举还是现代国考,都要筛选运气好的一批人啊。

姜渺在内心感慨着。她对这第一场考试倒并不担心,无他,已经全部背下来了,甚至还超纲连“三玄”都一并背完了。但看着前面几个抽到木牌后如丧考妣的神情后,她还是不可避免地也感受到了紧张的气氛。

姜渺伸手在箱子里一阵摸索,最终抽到的是《论语》和《礼记》,总体难度尚可。

她拿起桌上的墨条,往砚台里倒了点清水,一边磨墨,一边回忆这两篇典籍的内容。《论语》自不必多说,没有金手指前她也能背的滚瓜烂熟,倒是《礼记》,由四十六篇独立的文章构成,繁复深奥,全文九万多字,就是拿着书读也要花不少功夫,要好好想想。

姜渺研磨的功夫,府衙的衙役们已经举着考题来回展示了,她赶忙抓紧时间铺开稿纸,提笔准备抄写。

第一题是《礼记》,考官选取了《大学》、《中庸》两篇文章,遮盖左右及中间的部分文字,让考生按照要求补全被遮盖的内容,按照后世划分属于贴经题,和现代高考的古诗文填空有些类似,几乎是毫无难度。

她提笔直接将答案简写在稿纸上,抬头就看见了第二题。

第二题是《论语》,题目只有一句话: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姜渺一看就笑了,倒不是她压中了题,而是感觉十分巧合。怎么她抽到《论语》和《礼记》两篇经典,《论语》里出的题目就和“礼”就搭上边了?或许这就是运气吧。

这一题可以看做墨义题,也就是文言文翻译;但同时也可以当做一道根据材料进行的议论文写作,全看考官怎么想。

姜渺将两道题目都抄写完毕,小心地捧着吹干墨迹,就见衙役们又开始分发正式答题的答题纸。足足两大张纸!秉承着前世文科生的惯性答题思路,姜渺觉得最少得写满卷面的三分之二才算合格。

她将第一题文章中涉及到的片段又默背一遍,然后对着稿纸上的字细细检查,确认无误后誊抄到答题纸上。等待墨干的间隙里开始思考第二题该如何下手。

单看原文的话,这一句出自《论语》的《阳货》一篇,意思是:所谓的礼,难道只是玉帛一类的礼器吗?所谓的乐,难道只是钟鼓一类的乐器吗?乍一看不过是孔夫子在批判形式主义,强调礼乐本质在于内心而非外在器物,顺着这个思路往下写一篇议论文即可。

但考试答题,不能仅止步于题目本身,还要揣摩出题人的想法。本次考试的主考官王刺史,能当上这么大的官必定出身世家,是礼乐制度的天然拥护者;但同时,他的装扮举止又和王临一般放浪形骸,说明骨子里对这一套东西不大看得上。

单纯的写抵触玉帛钟鼓等礼乐的具象化表现或者拥护礼乐制度,都未必能合乎他的心意,那就只能辩证的看待二者之间的关系了。

想到自己看过的唐宋元清的儒学大家经典,思索片刻后,姜渺提笔在稿纸上写下:

“礼之本在于敬,乐之本在于和。玉帛钟鼓,礼乐情文之所寓,故曰玉帛钟鼓云乎哉,言不止而已。”

确立了中心观点,后面的就好写了,只要能举出一些例子,自圆其说即可。

姜渺打了个腹稿又再度提笔:

“盖先王制礼做乐……昔鲁秉周礼……观夫三代之治……”

“……”

“夫子‘云乎哉’之诘,非废玉帛钟鼓,而欲由器见道耳。譬如绘事后素,素为质,彩为文,文质彬彬,而后礼乐明备。故欲兴礼乐者,当思大辂椎轮之始,在敬和二字而已矣!”

搞定!

姜渺一气呵成地写完了全篇,满意地欣赏了一遍,再三检查并无错漏后方才誊抄完毕。

她放下笔,抬头看向考舍前方用于计时的更香,才燃烧了一半,时间还早。姜渺顿时放心,这才有兴致观察其他考生的状态。

只见他们有的抓耳挠腮、苦思冥想;有的咬着笔头,神情严肃;还有的,估计是抽到了不擅长的典籍,直接摆烂,在纸上画起了画。

在她附近,竟无一合之敌!

看着竞争者们的窘状,姜渺心情大为愉悦,干脆起身,将答卷刻意抖了抖,才奉到刺史、太守和县令三人面前。

经常考试的朋友们都知道,在考试时最忌讳的就是,自己还在找思路的时候别人已经答完了。众考生看见姜渺起身交卷,心态瞬间就崩溃了。

考场上顿时传来一阵窸窸窣窣的杂音,吸气者有之,研墨者有之,咬牙暗骂者亦有之。

青袍县令起身道了声肃静,眼见更香才烧了一半,不由心里泛起了嘀咕。但他知道眼前这人是刺史开了口放进来的,写的好坏与否都轮不到他来评判,因而接过卷子就转递到王刺史面前。

王刺史低头才看了一瞬就立马闭上眼睛,他有些后悔之前让她进场一试了。这时候做官讲究个“身言书判”,其中“书”指的就是书法功底,虽然没有明文规定,但大家都默认文章写得好的人,书法一定也不会差。像姜渺的师父王临,论书法一道在当今就能排进前三。

反之,像姜渺这样的蒙童字迹,不用看就能知道文章会是什么成色。所以王伯渊是怎么教出个这样的弟子的?还是说,这人真的是个骗子?

见王刺史闭目不语,青袍县令和张太守两人一左一右地瞥了眼卷子,顿时心中有数,看来使君是被那小丫头给糊弄了。

张太守从一开始就不赞成让姜渺入内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own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