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四面“楚”歌
*
吐蕃帝国的兴起崩溃几乎与大唐同步,唐末五代中原战乱,吐蕃帝国也内乱分裂土崩瓦解。
三破长安为祸中原都是过去,只是百足之虫断而不蹶,内乱分裂出来的小政权也不容小觑。
沿边各路分布的大小部族数以千计,其中秦凤路的羌人部族最多,汉人在那儿反倒是少数。
诸多羌人部落中,吐蕃人占了超过九成。
先前一统青唐吐蕃唃厮啰已经病逝,继承他赞普之位的是他的三子董毡。
首领之位新旧更替本就容易造成政权动荡,即便是正常的新旧更替也一样,更不用说董毡继位后大部分吐蕃部族都不服他。
王韶的《平戎策》主张拉拢亲宋的部族打服不亲宋的部族,汉唐在边疆的策略都是以夷治夷,只要能控制住羌人首领,青唐吐蕃便不足为患。
董毡急于坐稳赞普之位,再加上青唐吐蕃和西夏本就世代不和,即便没人去劝董毡也会出兵,有人去劝就更不用说了。
吐蕃大军趁机攻入西夏境内烧杀抢掠,梁乙埋再不撤兵回防怕是连兴庆府都逃不过被扫荡的命运。
此番西夏倾国攻宋,宋胜。
直接原因:吐蕃偷水晶。
妙啊!
前线各军追击两百里便返回堡寨,穷寇勿追,再深入下去容易被西夏人伏击,教训吃多了总能长点记性。
后方大义寨有副都总管杨遂坐镇,狄青在确定西夏大军全部撤回后便返回荔原堡。
荔原堡接收了太多避难的羌人部落,如今西夏大军已退,该走的尽快离开,别全都挤在荔原堡生事。
苏景殊眨眨眼睛,“元帅,要是前来避难的羌人部落不愿意走呢?”
狄青嗤笑一声,“他们愿意留下安生种地。”
他同意让羌人部落进堡寨避难不是因为信任他们,而是怕拒绝会导致今后的招抚工作不好做。
愿意屯田耕种的部落早就归顺大宋了,不愿意屯田耕种的部落再怎么招抚也没用,不让他们走投无路他们就不会服软。
苏景殊摇摇头,口说无凭,他决定带狄大元帅去羌人部落暂住的营房看看。
二极管思维要
不得,人的想法也是会变的。
还是那句话,只要锄头挥得好,没有墙角挖不倒。
沿边可供开垦的田地很多,再多前来归附的羌人部落都能安排,不怕人口多,就怕人口不够多。
“元帅,苏大人厉害着呢。姚古这些天跟在苏景殊身边,亲眼看着他早上和羌人唠下午和留守的将士唠,最初还觉得这是浪费时间,唠了几天后也反应过来了,“现在不光寨中守军恨不得冲出去大杀四方,前来避难的羌人部落更是只恨生错了时代。
狄青不明所以,“什么叫‘只恨生错了时代’?
姚古耸耸肩,“要是生在大唐,他们就是名正言顺的大唐子民,哪儿像现在这样想为国效力还得先投个降。
“是归附,不是投降。苏景殊纠正道,“只要羌人部落不曾与大宋为敌,他们就用不着‘投降’。
姚古小声嘟囔,“又没有区别。
狄青:???
“什么情况?
苏景殊矜持的笑笑,“没什么情况,就是做了点思想工作。
军中的思想教育工作几乎没有,将领文化水平不高,士兵们更是大字不识一箩筐,单单和他们说要效忠朝廷保家卫国没用。
空话谁都会说,士兵们听了就忘和没听一样,得用他们能听懂的话来说,最好让他们有参与感。
什么是家?什么是国?为什么要保家卫国?
将士们连为什么要保家卫国都不知道,让他们为了朝廷拼命几乎不可能。
这一点民间的教派就做的很好,白莲教、摩尼教在民间教众颇多,教众为了教主情愿散尽家财,也能义无反顾的豁出去性命,洗脑能力可见一斑。
思想工作大同小异,西军本就是大宋最有血性的军队,给这里的将士讲何为家国天下比给其他地方混日子的兵油子讲效果好的多。
羌人部落对大宋没有归属感,不过没关系,他们可以往前挪一挪,按照大唐的版图来让他们重新凝聚出归属感。
大唐盛世,万邦来朝,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别管是羌人还是汉人,提起曾经的辉煌总得有点触动。
羌人部落不在意中原王朝到底是谁当家做主,但是他们在意他们的部落能不能过上
好日子。
事实证明这个策略没有错,要是盛唐时的西羌过的是大口喝酒大口吃肉的好日子,羌人部落们十有八九都能继续追随大唐。
如今没了大唐还有大宋,虽然大宋和大唐相比差的有点多,但是没办法的时候拿来当个替身也不是不行。
万一大宋支棱起来了呢?
苏政委清清嗓子,“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儒家孔孟一脉相承的是攻心为上以柔克刚,在战时说这些有点不合时宜,但是以德服人的确是后患最小的法子。
自古知兵非好战,深谙用兵之道的人并不喜欢用战争解决问题,诸葛丞相七擒孟获就是这个道理。
他不确定西羌部落要抓几次放几次才能心悦诚服,反正应该不至于打七次才能打服。
西北和三国时期的南中地区不一样,西军和诸葛丞相麾下的蜀军也不一样,大部分部落撑不到第七次就全被杀光了。
寨中将士严整待命,随狄青一同回来的将士也整整齐齐列队校场。
看模样和离开时没什么两样,可是精神气儿和离开时判若两人,他们打鸡血了?
姚古煞有其事的解释道,“元帅,苏大人说这是心灵鸡汤。”
虽然不知道心灵鸡汤是啥鸡汤,但是看着跟打鸡血没啥区别。
更令人震惊的是,前来避难的羌人部落不光没有惹是生非,还自发组成巡逻小队帮忙维持治安,荔原堡现在是名副其实的“兵民一家亲”。
不是他吹,纵观西北各州大小三四百座堡寨,能让番邦部落做到这一步的只有荔原堡。
这还是战时动乱的时候,要是没有战乱误事,苏大人出去这儿聊聊那儿唠唠能给他们唠回来数不清的羌人部众。
“要是没有战乱,羌人部落也不会老老实实坐下来和我唠。”苏景殊无奈解释了两句,让姚古去巡检司帮忙,他自己和狄元帅汇报工作。
狄青听了一路,亲眼看到士气高涨的士兵和再三表示愿意听从安排的羌部首领,回到书房打开舆图,“附近除了礓砟寨还有别的西夏堡寨,如果能让对方守将举寨归附,至少能让西夏人的活动范围退到百里之外。”
苏景殊想了想,回道,“如今西夏已经撤军,拿下边境堡寨的难度能降低许多。”
刚到荔原堡时他只是想试试,这些天天天在羌人部落中和世代居住此地的部众打交道,又有种劝降也没他想象中那么难的感觉。
不管怎么说,先试试没坏处。
王韶都敢孤身跑进吐蕃大本营找吐蕃部落的首领唠嗑,他有那么多兵马当后盾比王韶安全的多,这样要是还不敢去对面找党项部落话家常未免太拉胯。
还有就是,他们之前对西夏的认识还是太少了。
满朝文武都觉得西夏全民皆兵,党项贵族奢靡度日,全国上下对大宋都是敌视敌视再敌视。
实际上,辽国西夏都有汉人为他们效力,契丹人党项人不向着他们自个儿的政权再正常不过。
寻常百姓想不那么多,没啥深仇大恨的情况下肯定是哪儿能吃饱往哪儿去。
就算有深仇大恨,在性命都没法保证的情况下也会有很多人选择先保命。
大宋被民间此起彼伏的造反起义困扰,西夏境内的情况比大宋更加严重,只是消息传不到中原,所以朝臣都没往这边想过。
但凡想一想也知道世上不可能存在没有动乱的国家,大宋都做不到的事情西夏怎么可能能做到?
天灾不会只光顾大宋,西夏的天灾一旦降临比大宋还难收场。
大宋的官员在赈灾的时候大部分还是靠得住的,西夏的官……算了,他们封建制度不去降维打击原始部落制度。
早年李谅祚在的时候推行汉法,还招揽了不少汉人来为他治理国家,为西夏效力的汉人是怎么想的暂且不说,至少本事是有的。
那些人在大宋找不到出路,到西夏后一有皇帝的支持二要证明他们的能力,没多久就把朝廷打理的有理有条。
可惜李谅祚亲政没几年就死了,梁氏把持朝政后把朝中的汉人贬的七七八八,封建朝廷再次退回部落制度。
都退步了能有啥好的,百姓活不下去,民间小部落揭竿而起,就是西夏的党项贵族势力太大,小部落揭竿而起也掀不起水花,要不了几天就被屠杀殆尽。
这几年越来越多的小部落迁移到边境生活,离兴庆府越远逃离苛捐杂税的可能性越大,就算渴死在沙漠里也比被抓去做苦工生不如死强。
“前些年西夏皇室征集数万民夫在鏊子山大兴土木,
宫室绵延二十余里,之后又在贺兰山东麓修筑亭台楼阁,接连征调的民夫甚至超过十万。”苏景殊唏嘘不已,“西夏谚语,‘已高贵者,豹皮安袋虎皮箙,府上摆设真华丽;已贫贱者,牛皮口袋牛皮囊,路上所带白灰皮。’过来避难的党项百姓说西夏国内贫富分化极其严重,达官显贵年过七十仍花天酒地妻妾成群,民间以乞讨为生的百姓数量庞大,甚至有走投无路的百姓为了乞讨自断手腕。”
本身天灾和饥荒就逼得小部落走投无路,上头的大贵族不说赈灾还变本加厉的鱼肉百姓,遇到百姓抵抗只知道杀,百姓自然不会向着他们。
自然灾害不断,民间颗粒无收百姓无以为生,土地兼并严重赋税徭役繁多,再加上统治阶级奢华腐败不拿普通人的命当人命,哪一条拎出来都是大问题,凑到一块儿更不用说,亡国流程算是让他们凑齐了。
以前皇帝能打还能靠劫掠来转移国内矛盾,现在能打的皇帝在阴曹地府开会,掌权的梁氏和其他党项贵族发动外战也打不赢,又没有解决国内矛盾的本事,民心早就散完了,如今正是大宋趁虚而入的大好时机。
所以他在荔原堡这些天挑了好些个能说会道的说客出来,作文写诗他们不会,动员党项部落归顺大宋的本事却很不错。
狄青后知后觉反应过来,“你的意思是可以多选几个西夏堡寨出来?”
苏景殊重重点头,“试试呗,试试又不亏。”
趁前来支援的大军还没有全部离开,多安排些卫兵保护前去劝降的说客,虽然他觉得这时候应该没有西夏堡寨敢对说客动手,但是多加一层保障没坏处。
狄青眉飞色舞,“我就知道你更适合来西北!”
他现在就开始挑选西夏的堡寨。
位置合适的选上!驻军多的选上!丁口多的更得选上!
这一仗耽误了上半年的收成,下半年的耕种说什么都不能再耽误。
时间不够人口来凑,只要开垦出来的荒地比现在多一倍就能把前面耽误的那半年补回来。
苏景殊矜持的摆摆手,“谢谢夸奖。”
狄元帅行动力超强,一盏茶的时间不到就把需要劝降的西夏堡寨列了出来。
苏景殊凑上去一看,额,河对面所有的西夏堡寨都榜上有名。
狄青大手一挥,“待会儿姚兕回营,明日让他亲自陪你去礓砟寨。”
礓砟寨离大顺城近,如果礓砟寨守将真的愿意举寨来降,到时大顺城的防御就能更上一层楼。
“对了,让姚古也跟着。”狄青捶捶脑袋,“那小子没个定性,遇到战事就想往前冲,老姚实在拿他没办法,不介意的话接下来回京兆府也让他跟着你。”
苏景殊愣了一下,“让他跟着我?合适吗?”
“合适,你把他当书童用就行。”狄青将写好的单子递给门口的副将,转过头来继续说,“最好能带着他读点书,带兵打仗也不能太没文化。”
苏景殊眼睛亮晶晶,“像范文正公当年压着您读《春秋》那样?”
人家的身份在这儿摆着,让他打个杂跑个腿就顶天了,怎么可能真的当书童用。
狄青立刻反驳,“我当年已经有正经的差遣,和那臭小子不一样。”
苏景殊小鸡啄米般点头,“好的好的,回头就带他读《春秋》。”
巧了这不是,他读书时正好主治《春秋》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狄青:……
苏大人乐得不行,不打扰狄将军安排接下来的事情,他去和小姚同学说这个好消息。
狄青磨了磨牙,先让那臭小子高兴高兴,过些天开始教的时候别后悔。
范文正公压着他读《春秋》怎么了?真以为痛苦的只有他一个?
呵,天真。
狄大元帅在心里给已逝的范文正公告了声罪,然后才继续骂骂咧咧。
这年头武将不好当,有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听命令行事的将领,也有为了争夺话语权交好文臣的将领。
虽然瞧不起武将是文臣的政治正确,但是还是有很多愿意和武将交好并扶持武将文臣,比如范文正公。
或者说,当年和范文正公一同到西北重建防御体系的文臣对西军大小将领都有知遇之恩。
朝廷重视对西军将领的培养,隔几年就让他们将家中适龄子弟送去国子监学习。
说是看重,其实也是一种防备。
从小教导他们忠君爱国,长大到战场上才不容易有二心。
就是吧,武将家庭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own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