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刺激开始的十几秒后,
EEG屏幕上那平坦的波形,当即出现了变化,
高杨眼前一亮:“θ波起来了!
这是我接手以来,幅度和规整度最好的一次!”
此刻,在场的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可没过多久,
刚刚活跃起来的θ波,忽然像被风吹动的烛火,
摇晃几下,很快又弱了下去
五分钟不到,所有数据几乎都回到了原来的状态。
高杨看着结果,摇了摇头,
只有被TMS直接刺激的前额叶区域,
和针刺疼痛信号强烈的脑干区域,有局部激活,
大脑各区域之间,并没有形成有效的功能连接。
他不得不结束治疗。
半个小时后的检测显示,小雨的临床状态毫无变化。
二人回到办公室,
高杨把这次尝试的结果告诉焦饰香。
看着报告上的数据,他并没有沮丧,
一次次治疗无果,失望已经是常态,
更重要的是,是想和方力溯一起分析失败的原因。
他冷静地转向方力溯,认真地说道:
“方先生,看来我们的‘协同效应’理论只生效了一半,
沉睡已久的大脑,就像一个需要复杂密码的锁,
我们似乎只输入了前几位数字,
TMS和针刺的刺激虽然强烈,但没能对上节奏,没能形成高效的共振。”
方力溯同样陷入沉思,
回顾刚才的整个过程,用中医理论进行复盘:
“我认同高医生你的看法,
我们的思路是对的,但是没有找到正确的协同方法
‘醒脑开窍’针法,其性烈而急,而TMS精准而持续,
虽然同时进行,没能协同起效。”
方力溯想了想,又说道:“看来单纯的物理叠加是行不通的,
或许我们可以放弃追求绝对的同步,尝试让两种刺激接力或互补。
高杨点点头,
虽然这次尝试失败了,
但那一瞬间的θ波增强,证明刺激是有效的,
接下来通过严谨的数据分析,和跨体系的理论反思,
一定能渐渐摸清楚改进方向。
一时间,高杨对自己和这位志愿者的合作,充满了信心。
进一步探讨后,
高杨说道:“辛苦了方先生,今天的治疗就到这里,
中枢神经不能反复强刺激,容易疲劳导致神经元疲劳,甚至产生反效果。
下周我们再根据她的生理反馈,调整新方案。
高杨起身和方力溯握手,
方力溯郑重回应:“好的高医生,我们下周见。
第二天,方力溯又来了,
上个循环对焦雨桐的脑部刺激,已经被刷新重置,
这一回,他再次在高杨查房的时候,发表自己的观点,
随后他又被请到了办公室。
当高杨提出TMS和针灸协同的时候,
方力溯按照上个循环的失败总结,直接说出这个方案的缺陷,
高杨微微一怔,随即眼中露出惊讶和赞许:
“有道理,那我们优化一下这个方案,
先TMS预热,再下针接应!
两个人再一次一拍即合,
先由高杨进行脉冲刺激,方力溯则调整下针穴位。
然而第二次治疗结束以后,
焦雨桐的脑电活动整体趋于平稳,没能引发任何突破性反应,
依旧以失败告终,
两人再次复盘,分析原因所在。
方力溯也没有气馁,不断总结前面的问题,
他不需要考虑后果,继续尝试新方案,
同时他也在和高杨探讨的过程中,学到了一
些现代医学的理念
在接下来的循环中
治疗方案有时完全无效有时只能引起短暂反应甚至偶尔引发异常放电
无不以失败告终.
但方力溯没有停下
不断将上一次的失败数据转化为下一次的优化方向
结合高杨的学识和临床经验
他摸索着TMS的频率和靶点还有刺激时长
结合着中医的辨证选穴、补泻手法
一步步摸索着焦雨桐的最佳治疗方案.
在经历了无数次重复与调整之后
他将所有失败的经验碎片一点点拼凑整合.
新的一天他再次来到了高杨的办公室。
二人一番初步探讨后
方力溯语气沉稳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我认为单纯的强刺激叠加效果有限甚至可能相互干扰
我们需要更精细的时序控制和靶点选择。”
高杨点点头示意他继续
眼神中带着专家特有的审视。
方力溯接着道:“我建议调整TMS的参数
先用1Hz低频刺激丘脑背内侧核抑制异常放电为后续创造安静背景。”
“持续5分25秒后立即将TMS切换为10Hz的高频模式
精准刺激她的前额叶皮层随后
”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own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