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执安听到陆老爹在全京城撒告示的时候都震惊极了——这不就是小传单吗!
总之,先帝被太子气了个不轻,转头就下了废太子为庶人的旨意。
但京城百姓在陆老爹的宣扬下都已经清楚这事情的原委是如何,谁也不信诏书上瞎编的话。
陆老爹离开京城之后也不是一帆风顺,主要是当初的事情闹得太大,人们都在好奇离开京城后的陆老爹会去哪。
为了能隐藏好自己的身份,他们夫妻两个找到大树村也是废了好一番功夫。
在大树村定居后不到两个月,陆执安出生。
因为那一场宫变风波,陆执安在胎中终究是遭到了牵连,刚出生的时候并不健壮,比寻常人家的孩子还要瘦小一些。
孟梓华也因为生产艰难伤了底子,养了好几年才有了陆风致这个小女儿。
而在这十年中,陆老爹除了孟梓华两次生产时去了趟京城,请镇国公家寻了靠谱的稳婆来接生,其他时间再也没有出过大树村。
或许就是他的“安分”为他们一家在后来这十年的争斗中博得了一席安全之地,尤其是在陆风致出生之后,几乎所有人都已经淡忘了在大树村的前任太子。
又或者不是淡忘,只是觉得等到自己继位之后再收拾他也来得及。
却没有想到,后面的夺嫡斗争竟然会如此惨烈,没了太子这个靶子在前面吸引所有人的目光,一群皇子就像是没了目标的疯狗,恨不得见谁都咬。
为何宫中如今陆老爹的兄弟们只剩下一个不满一岁的病弱男孩儿?
因为他们为了自己能继承皇位,对小孩子和孕妇都下手!
陆执安这个仅存的小皇叔之所以病弱,也是因为他的母妃在怀孕时不小心吃了不恰当的食物,这才导致了如今的局面。
陆执安在听陆老爹讲这段往事的时候,整个人的眉头都拧得死紧。
便是他所知道的历史上最有名的夺嫡“九子夺嫡”,也不像是陆老爹他们这一代一样能死上十几个皇子。
也不知是不是因为前面三代单传给了他们什么不切实际的幻想,才间接导致了这样的事情发生。
但无论如何,作为始作俑者的先帝,显然是责任最大的一个。
陆执安的灵魂又不是土生土长的古代人,看多了现代社会中那些不做人事的父母之后,他心中并没有那种必须要对父母愚孝的观念,甚至还很反感。
所以当发现陆老爹对先帝的态度十分明确时,陆执安的心里也是高兴的,他们父子俩又在观念上达成了一致!
因着先帝做出的破事,一家四口对于先帝的态度都很一致。
当然,陆执安是明确表过态的,陆风致年纪小,直接被大人代表。
所以这样一来,朝臣们也能感受到他们明显的感情倾向,而后选择保持沉默。
大约是先帝在时太不做人了,再加上人走茶凉,满朝上下竟然对他们一家老爱找先帝背锅的事情不置一词。
陆执安这个时候还没有想到太多,只是觉得省心了。
但是曾经在朝堂上混过一段时间的陆老爹却看得分明。
先帝,是真的已经失了臣民之心啊
太子册封典礼的事情就这么定了下来,日期则是选在了先帝驾崩百日后,也算是给了礼部的官员们充足的准备时间。
今年各地还算太平,除了江南有一个县城小小地闹了一次洪涝灾害以外,出奇的平静,倒是为陆老爹迅速上手朝政打下了不错的底子。
前朝平稳,陆老爹的目光就落在了陆执安的身上。
陆执安今年已经十岁,虽说从小就跟着他读书,但毕竟没有学过身为太子所需要的各种课程,这个年纪教起来已经有些晚了,但绝不能更晚下去。
于是,为太子选太师太傅这件事,就被提上了日程。
陆执安不是那种一味死板的儒生,这一点在陆老爹对他过去几年的教导中就已经发现了。
刚启蒙的时候,陆执安还经常因为一些理念不同而和他论起来。
出乎意料的是,最后竟然还是他赢少输多。
现在陆老爹肯定是没有时间去手把手教陆执安了,但选的老师不说别的,起码能经得起陆执安这样的折腾才行。
毕竟当年,要不是陆老爹反复告诉自己这是亲儿子,恐怕也早就教不下去了。
太傅还好说,太师恐怕就要仔细选一选了,不能是太过死板的人才行。
陆老爹在心里盘算了一阵,终于有了几个初步的人选。
陆执安还不知道他爹想着他上学的事,这会儿正在自己的东宫里面折腾新鲜玩意儿。
一家四口入宫后,陆老爹整顿前朝、孟梓华整顿后宫,率先把握在手的,就是凤仪宫、东宫以及中正殿的实控权。
毕竟这三处可是他们一家四口未来的主要活动场所,如果没能彻底掌控,不知道会平添多少的麻烦与危险。
陆执安开始在东宫里折腾,也是在孟梓华告诉他东宫已经安全之后。
在这期间,东宫里的宫人调来换走的,变了一大半。
既然孟梓华说了安全,那么就是安全的。
这一点上,陆执安还是很相信他这位能护着亲爹从禁军之中杀出的亲娘的。
不过,他说是在折腾,但也不是像寻常小孩一样瞎胡闹,只知道玩乐。
他是在自己的院子里改造东西。
这件事的开始主要还是因为当初在入宫之前,陆执安的一个念头——
他不用考科举了,那么以后的主要精力要用到什么上面呢?
这个答案其实不需要找,就直接摆在他的面前——百姓。
改善百姓的生活。
他是真真正正做过百姓的人,也知道当下这个社会的百姓过得有多苦。
陆老爹是村里的教书先生,一家人即使不下地务农也能过得不错,但是陆执安满村跑的时候可是亲眼看到过的。
村里的麦田并不如他曾经在前世随意路过的一处农田丰满,麦穗挂在麦秆上,都压不弯它的腰,产量明显是要低很多。
想要改良粮种,并不是一年两年就能做出来的成果,当年袁老带着那么多研究生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own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