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重振大明》全本免费阅读 ggdowns.cc
一个个方略被否决,群臣就是再迟钝,也认识到了陕西救灾的难度。
如果陕西真的发生大灾,以其周围的情况来说,很难有效救济。
更有人想到了长安作为汉唐都城,后来却没有再成为都城的原因——
实在是往长安运粮太难了,在陕西当地无法负担都城需要的粮食时,它被放弃做都城是迟早的事情。
就连唐朝,都因为长安缺粮,皇帝时不时带领百官去洛阳就食。
所以大明立国时,太祖虽然曾经有意在长安定都,但是在派懿文太子考察后,这个想法很快就被放弃。
陕西那个地方,以现在运输条件来说,实在太难把粮食运去了。
最有效的办法可能就是学习唐朝,把陕西的人带出去一批就食。
但是这个办法,又不可能实行。
一是因为大运河已经不再经过洛阳,北宋漕运的汴河都已消失,运送粮食到开封都困难、更别说洛阳了。
二是以朝廷现在的财政状况,养不起更多的人。
所以事情就卡在这里了,有些非陕西的官员,已经在腹诽皇帝没事找事。陕西会不会发生大旱不好说,就算发生大旱,做个救灾的样子就行了,何必下这么大力气、在朝堂上专门讨论?
浙江嘉兴人氏、内阁次辅施凤来道:
“臣以为救灾之事,最重要的是自救,需要当地士民出力。”
“陛下可晓谕陕西官吏,命陕西士绅有粮出粮、民众有力出力,兴修水利、开垦荒地,灾荒自然缓解。”
“来年春暖花开,或许风调雨顺,迎来丰收之年!”
核心观点,就是让陕西的人自救,朝廷做个样子发几条命令即可。
这个想法得到很多人赞同,尤其是江南的官员纷纷附和。他们更关心的是江南五府的白粮,想要趁着皇帝对光禄寺下手,把征收的白粮免掉——
怎么可能让朝廷大力救援陕西、供养陕西灾民?
现在不是没报灾吗?就当这件事不存在,等发生后再说。
到时候如果还没办法,那也是无可奈何之事!
朱由检听着这些言论,心中着实失望。如果陕西的旱灾真的这么容易解决,需要他召集大臣专门开会吗?
尤其是在自己一再强调后,有些江南的官员仍旧不顾大局,想要放弃陕西。
这让他失望之下,甚至想到了江西出身的杨士奇,对南北之士的评论:
『长才大器,俱出北方;南人虽有才华,多轻浮。』
心中有了成见,朱由检决定问个北方人,询问户部尚书毕自严道:
“毕卿是户部尚书,可有什么良策?”
毕自严在皇帝从京城大旱说到陕西大旱后,一直就考虑着这件事,闻言顿时回道:
“若是京城、陕西大旱,中间的山西一带,必然也有旱灾。”
“到时需要救济的,很可能不止陕西一地。”
“当务之急,就是在受灾的地方储备粮食,检查各地粮仓。”
“若是仓储不足,应该尽快补充。”
这是非常迫切的事情,朱由检看向太府寺卿郭允厚,问道:
“卿是太府寺卿,粮储之事,现在由太府寺负责。”
“以京城、山西、陕西的储备,能否应对大灾?”
郭允厚不敢打包票,说道:
“魏逆乱政以来,朝廷事务纷乱。”
“太府寺刚刚设立,对地方粮仓多有不明之处。”
“臣请派遣官员,巡视各地粮仓!”
朱由检微微点头,对这个回答虽然不是很满意,却知道郭允厚还算是有心做事的,下令道:
“户部和都察院派遣官员,巡视各地粮仓。”
“先从陕西、山西、京城以及运河沿线的粮仓开始。”
“如果发现缺额,令当地官吏尽快补足。”
“八月之前补不上的,就罢免他们的官职、罚没家产去填!”
“对新科进士的培训要抓紧,让他们做好去地方救灾的准备。”
群臣听得噤若寒蝉,知道皇帝又拿扩招的进士,威胁朝廷官员——
他们若不听话,自然有新的官员代替。
这让他们的主动性总算高了一些,专督河道侍郎李从心道:
“臣以为既然遇到旱灾,应该兴修水利,鼓励当地抗旱。”
“只要稍有收获,就能减轻朝廷的救灾压力。”
工部尚书薛凤翔,同样赞同这一点。他还提出了一个办法,那就是以工代赈、兴起大役,让民众能够糊口,以免流离思乱。
这个办法,让朱由检颇为赞许。知道以工代赈,是救灾常用的手段。
春秋时的管仲就说过:“若岁凶旱水泆,民失本,则修宫室台榭。”
宋人董煟在《救荒活民书》中也写道:“流民至……莫若修堤浚河兴水利,公私两便。”
大明在救济灾民的时候,经常实行以工代赈。
所以朱由检在薛凤翔提出这个办法后,让他整理以前的工赈措施,制定完善的制度。并且规划几个工程,招揽流民做工。
在两人带动之下,群臣发表的意见越来越多起来,提出了很多有效的办法。
兵部尚书袁可立认为可以去陕西招兵,让他们去辽东作战。这样能降低辽东本地人的比例,战斗力也有保证——
毕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own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