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惔沉吟:“使团这么多人船队只要一小队恐怕不够。”
他看向封一陵:“封叔能用大船吗?或者多备些小船?”
封一陵道:“恐怕不行这一带水道浅窄深不过几丈浅处才五尺许最宽处大概也就十五六丈上下具体到虎头滩还要更窄吃水超过三尺的船便不能用。小船的话丈余小舟(宽)并行最多不过两三艘。滩涂也不大停不了几艘船。”
柳惔追问:“最多能停多少艘?并行虽然不能太多但可前后错开成列使团一共一百二十八人封叔你算一下用多少艘船合适。”
封一陵面露难色一时间不知该如何陈说。
王扬道:“不是多少船能够的问题而是船一多一来不利潜行二来不利水战。即便减少士兵多留空位也不考虑引人注目的问题但船如长龙成列首尾相接此乃水战之忌。且河道拥挤一旦敌人用火或一二船遇险而沉堵住河道则前船不能退后船不能进进退失据首尾难顾到时就任人宰割了”
封一陵马上道:“正是如此!”同时心中暗惊自己凭着跟国公爷东征西讨的经验才知道二公子说的是行外话行不通的
他来不及多想继续听王扬说下去:
“.即便船行顺利可那么多艘船堵在滩头行动必然迟缓那时众人争着上船蛮兵在后面追杀好一点的双方引箭互射血染沮水坏一点的船帮碰撞搁浅被蛮兵抢上船来能走脱几成便说不好了。”
柳惔佩服地向王扬一拱手:“是我想得简单了王兄见笑。”
王扬一笑:“什么王兄叫之颜挺好的。”
柳惔本比王扬年长但不知道为什么听了王扬这几番话之后就很容易让人忽略他的年纪所以柳惔脱口叫了王兄封一陵心中对王扬的称呼也不自觉地用“贵公子”代替了“小公子”。
柳惔点点头直接问道:“之颜那你的意思是?”
“我的意思是此地此役贵神速而忌滞重轻舟之利在快船不用多只选一小队人手要精干可速来速去进退自如。”
柳惔不解:“使团这么多人船少如何接应?”
王扬停顿了一下说道:“只需接
我们两个人。”说完想了想道:“或许还有几个,但不会多。”
柳惔和封一陵怔住。
柳惔疑惑问道:“那使团其他人呢?”
“这个你不用管。”
柳惔神色顿变:“那怎么行!使团上下百余人,怎能不管?!”
这上百人里,可未必没有敌人,并且,他们也未必用得到你管。
王扬没有把话挑明,而是反问道:“你准备怎么管?”
柳惔一时语塞,不过很快道:“你和令叔固然要救,但其他人也得救!我不能坐视我朝使团,被人屠戮!”
柳惔很自然地认为王扬说的“只需接我们两个人”,我们里的另一个人是王揖。王扬也没点破,只是心道,我那个阿叔也未必用你救
之前萧宝月让王扬有事尽管往王揖身上推,而王揖又主动帮王扬掩护身份,所以有一种可能,就是王揖和萧宝月是一路的。
如果真是一路的,那王揖就很可能知道巴东王的秘密,也很可能知道巴东王要灭王扬的口。所以当巴东王提出让王扬出使的时候,王扬马上意识到危险。而知道前因后果的王揖,也同样可能意识到危险!意识到了仍要附和巴东王,极力促成王扬出使,那王揖的用心,就值得怀疑了。
并且从结果上看,王扬如果在出使过程中挂了,这对王揖来说,可未必是坏事,对王泰更是如此,道理是一样的——**的假琅琊王氏,可比活着的省事多了。
所以甭管王揖怎样和王扬叔侄情深,怎样在外人面前夸赞王扬,王扬心中的弦,从来没有一刻松过。他甚至有些怀疑,王揖要带着他连玩六天的目的,是要降低他的防备,让他迷醉在“我阿叔看重我才华,和我在同一战线”这个美梦中,直到生命终结的最后时刻。就现在这种局面而言,轻信的代价可能是致命的。
也正因为如此,无论柳惔怎样问,王扬始终没有告诉他,幕后黑手是巴东王。因为他拿不准,柳惔在得知自己面对的敌人是巴东王的时候,会做什么选择。
他同样没有告诉柳惔的是,这次出使,他防的不光是那路藏在暗处的伏兵,还有阿叔这一路。阿叔有可能也是“伏兵”,只不过是早早地入了明处的“伏兵”而已。
柳惔不知道这些曲折,只以为王扬不顾使团其他人死活,站起来踱了几步后,问封一陵道:
“封叔,如果我们不急着
走而是运兵上岸挡住伏兵掩护使团上船可行吗?”
“这个.”
封一陵开始思考这种方案。他虽然跟着柳国公打过不少仗但从来没做过决策者他更习惯做的是决策的执行者。比如现在国公爷直接下令让他据守虎头滩那他豁出去干就完了至于要不要这样干或者为什么这样干而不是那样干都不在他的考虑范围内。
王扬见封一陵似乎真在想如何登陆打个反伏击便开口道:
“不可如此。滩涂不大船运迟滞。运的人少了不足抗敌运的人多了耗费时间太长易被击其半渡。即便仓促上岸列阵未稳敌兵掩杀使团而至使团众人疲于奔命冲我军阵必引混乱!”
自古中外名将皆出于战场因为不经战场无法验其是否为名将。
不过名将之中也分两种一种是起于行伍见惯战阵身经百战终磨砺成锋独当一面。如狄青、岳武穆、韩世忠、徐达等。
另一种是从来没上过战场可一朝受命便成声名指挥之定恍若宿将。如班超、陈庆之、虞允文、王阳明。
前一种情况好理解历锋镝之险经生死之变所见所听所历所悟皆从战场上来
后一种情况比较复杂。在战场之外**战之法大抵有三种。(特指冷兵器战争的指挥)一是得内行的指点传授。二是悟兵法。三是读战例。至于类似触类旁通这种辅助性的办法就不列入其中了。
这三种主要途径中第一种就不需说了很好理解戚继光是将门之后汉尼拔也是军事世家此类情况似习武之人有家学、得名师自然事半功倍。可多数人没有这个条件但没关系天道留隙兵术不绝剩下两种途径只需要会读书能读通便可以。
所以自古以来中外以书生拜将者代不乏人有覆军丧旅沦为笑谈者;也有一战成名用兵如神者。这其中的差别并非天赋、运气、事机、运用等几句话就能概括的。
具体到王扬来说他的情况有些特殊。他生于现代自然没有惯于冷兵器作战的将军指点可他相关研究论著读了不少其中有些作者还兼具现代职业军官的身份。在王扬看来单就冷兵器战争而言有些研究者确实悟到了指挥的法门;有些则还在门外徘徊说不到点子上。但无论如何吧总归是开
卷有益。
更有益的是兵法。相比现代的研究论著古兵法才是真正的一手文献。不管是中国的还是西方的但就冷兵器时代而论除去少数没有中译本的情况(点名尼基弗鲁斯二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own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