薅,汉语二级字,普通话读作hāo,四川方言同。其本意为拔除田草。
薅:《唐韵》呼毛切《正韵》呼高切,??音蒿。《说文》拔去田草也。
“薅”这个字,四川方言使用频率不高,几乎只有两个场景:薅秧子或薅草。
我地广汉方言中,口语通常只有薅秧子。薅草一般说薅地,通常是把菜地栽的菜之间的间隙用锄头松土,顺便拔除杂草。
所以在看赵本山宋丹丹的小品《昨天今天明天》之前,我一直把“薅”字认作“辱”ru,哈哈哈。这之后,才晓得它就是我们四川方言“薅秧子”的hāo。
所以薅秧就事实上分为两种场景:田里给秧苗除草叫“薅秧子”,地里除杂草称“薅秧秧”或“薅地”。
本文主要介绍一下“薅秧子”,简单说说“薅秧秧”。
薅秧子
秧子栽下田之后,一般要薅两三次草,这是田间管理的一个工序。
薅草,通常只用脚,不用工具。曾经有部分地区用薅秧耙薅秧,容易影响到秧苗,后被淘汰。
薅草有三点要求,即草薅死,田薅平,泥薅溶,以利稻秧的生长。
过去薅秧时一般是人或七八人站成一排,边薅边唱;有些地区则是在田埂站有两人,一人敲鼓,一人打锣,边打边唱,以助薅秧之兴。有些地区,亦称“薅秧锣鼓”、“薅草歌”、“打闹”等。他们唱的内容不拘一格,见啥唱啥,以不重复为好。看见劳动效率高的,歌师便唱歌赞扬;见劳动不认真的,便进行善意的批评;发现有人掉了队,便唱歌鼓劲。
当田里秧苗转青开长后,就要开始薅第一遍,秧子“封林”前薅第二遍。一般就薅两遍,到秧子拔节抽穗时就不再薅了。
“薅秧子”主要是扯稗子,除杂草,把水搞浑。因为有时还边薅边施肥,把水搞浑其实就是把肥料搅匀,以促进秧苗均匀旺盛地生长。
四川民间薅秧歌
薅秧歌是一种传统民歌。源远流长,历史悠久。隋唐时期流行的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own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