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把火,来自代表团内部悄然滋生的不满和猜疑。
赵振国是随团人员,虽然他几乎所有的“商业活动”都安排在代表团规定的休息时间或自由活动时间进行,但这种频繁的、在他人看来目的不明的外出,很快引起了同房间同志乃至其他代表团成员的注意。
在七十年代末的出国代表团里,纪律性是摆在首位的。
大多数成员在自由活动时间,要么在房间整理资料、学习文件,要么三五成群在酒店附近谨慎地散步、交流心得。
像赵振国这样,一有空就“溜得不见人影”,直到深夜才回来的,绝对是异类。
于是,一些风言风语开始流传:
“这个赵振国,天天往外跑,是不是去见识资本主义的‘花花世界’了?每次出去都打扮得人模狗样,回来身上还偶尔带着酒气!”
“听说他以前就路子野,你看他那样,哪像是来学习的?”
“鬼鬼祟祟的,别是出去干什么违反纪律的事吧?我听说啊,新宿、银座那边,有些地方……嘿嘿,可是资本主义的糖衣炮弹啊!他别是经不起考验,去那种风月场所‘考察学习’了吧?”
“得向团长反映一下,影响太坏了!万一出点事,可是给我们整个代表团抹黑!”
这些窃窃私语,如同病毒般在代表团下榻的酒店走廊、餐厅角落蔓延。
尽管毫无实据,但“出入风月场所”这个标签一旦贴上,其杀伤力便瞬间超越了简单的“纪律涣散”。
直接指向了个人品德和生活作风,甚至可能被上升到“玷污国家形象”、“经不起资产阶级糖衣炮弹考验”的**高度。
这些越来越出格的议论,自然逃不过代表团内部负责思想动态和纪律监督的同志的耳朵。
他们感到事态有些失控,认为无论真相如何,赵振国的行为已经造成了不良影响,必须加以约束。
于是,一份措辞严谨但指向明确的内部报告被整理出来,核心内容便是:
“赵振国同志在日期间组织纪律涣散,频繁无正当理由外出,行为表现引人疑窦,在团内已造成不良影响。为严肃纪律、维护代表团整体形象,建议对其进行严肃的批评教育,并严格限制其非公务外出。”
这份报告,被郑
重地递交到了代表团团长面前。
当老人从秘书手中接过这份报告戴上老花镜仔细阅读上面的内容时他那饱经风霜、见惯了大风大浪的脸上也难得地掠过了一丝细微的讶异和沉吟。
他放下报告手指无意识地在光滑的桌面轻轻敲击着。
他确实默许甚至期待赵振国能在规则之内为国家的现代化“趟出点新路子”也清楚这小子绝不是个安分守己的主儿。
但他确实没想到赵振国这种在他看来带有明确目的性的“活跃”在代表团内部相当一部分同志眼中竟然会被解读成如此不堪的“鬼混”和“纪律涣散”甚至引发了关于“风月场所”的恶劣猜想。
这让他意识到两件事:
第一赵振国的行事风格确实太过扎眼与当前环境下对出国人员的行为期待严重不符;第二代表团内部的思想状况似乎也并非铁板一块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僵化、猜忌甚至是……眼红?
——
老人仔细阅读后并未像一些人预期的那样立刻震怒或做出处理决定他只是平静地将报告放在一边对前来汇报的纪律干部说了一句:
“情况我知道了我会考虑。”
这话说得波澜不惊却让下面的人摸不着头脑
老人让秘书把赵振国叫到了自己的房间。
没有旁人在场老人直截了当将那份报告推到了赵振国面前目光锐利地看着他:“振国这个你怎么看?”
赵振国拿起报告快速扫了一遍当看到“出入风月场所”这类字眼时他非但没有惊慌反而像是看到了什么极其可笑的事情竟笑出了声带着几分讥诮和无奈。
“**就为这个?”赵振国将报告轻轻放回桌上脸上带着一种混不吝却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own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