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徽三年五月,武媚被李治封为二品昭仪。
这时候,她对王皇后还是卑躬屈膝、百依百顺。
萧淑妃失宠了,王皇后就觉得武媚分宠的作用已经达成,就不满武媚得宠多了。
王皇后用了老招数,她又找了一个徐姓女子吸引李治,想要分走李治对武媚的宠幸。
在七夕节这天的宴会,徐女子身着五彩花衣,用镂空的菱藕雕刻成奇花异鸟,积聚到水晶盘中呈于李治,李治大为赞赏,赐了无数珍宝。
可是结果,李治并不喜欢徐女子,分宠失败。
这时候,王皇后的舅舅柳奭建议王皇后过继李治第一子刘氏之子李忠为儿子,因为刘氏出身低贱,冀望李忠与王皇后亲近。
王皇后同意,于是他们请长孙无忌奏请李治立李忠为太子。
长孙无忌也愿意奏请,李治听从了长孙无忌之言,册立了陈王李忠为皇太子,大赦天下。
至此,王皇后也算如意了,可是李治宠幸武媚让她不安全感和不满足。
她就和萧淑妃又联合起来,对付武媚,她们找人散播消息,说武媚是为了荣华富贵,不是真爱李治。
李治不信。
她们又散播消息,说武媚为了自己孩子当太子,所以争宠不松懈。
武媚无所求的对李治好,并不敢争很多,虽然武媚对王皇后和萧淑妃也不满了。
她对李治说王皇后喜欢和其他女人一起恶,来对付想要对付的女人。
之前王皇后说萧淑妃不好,所以利用了武媚,想武媚一起说萧淑妃坏话,和让李治讨厌萧淑妃,如果给萧淑妃降级或打入冷宫最好。
那时候武媚只推说自己人微言轻,动摇不了李治的心思,她倒也没起疑。
现在她又什么理由,和萧淑妃一起对付武媚呢?
她是利用女子帮派互害,而不是互助。
也是对付李治吧。
李治说:“皇后有小坏,但无大坏,睁眼闭眼吧,只要不酿成大祸,可以不理。”
这时候,李忠吃东西拉肚子了,王皇后和萧淑妃一核计,就陷害说是武媚派人给太子下药,李忠才拉肚子的。
又说武媚害太子,是想自己孩子当太子。
武媚的一个宫女被收买了,愿意出来指正是武媚让她下药的。
武媚恼怒了,利用情报网,得知这个宫女家人性命被萧淑妃给掌握了,所以撒谎。
她把真相告诉了李治,说道:“今天你相信我,如果她们害我越来越狠,我又找不到证据,你不相信我了怎么办?”
李治说:“不会的。朕希望后宫安宁,别有什么事。”
武媚垂泪,说:“王上也不惩罚他们,就任她们欺负我吗?”
李治说:“都是我的女人,我希望每个都能过得好。皇后和淑妃不得宠,有气,所以针对你。你别要求太多了。”
武媚说:“她们不满,我也不满。”
王皇后又告状,说武媚对王皇后不敬,见面不敬礼,还抢皇后的东西,皇后看中的一尊宝石树,被她抢走了。
萧淑妃也告状,说武媚见她也不行礼,让手下人偷了她的珍珠发钗。
两人又不满武媚总是打听两人内幕,目的是害两人想自己上位吧。
武媚却也胡说起来,说那宝石树和珍珠发钗是自己看中的,王皇后、萧淑妃想抢没抢走。
又说自己对她们很有礼貌,她们是诬陷自己不行礼。
其实武媚在有人的时候行礼,在没人的时候也不装了,就不对两人行礼,两人气急,才告状。
而那宝石树和珍珠发钗是武媚正常渠道得到的,两人胡说,武媚也胡说。
李治说:“我再找人做个更高大的宝石树给皇后,再做个更漂亮的发钗给淑妃。但是武媚不是会争抢的人,以后三人喜欢什么,都这样再找人做,没必要争抢。”
王皇后说:“郑贵妃,你说武媚会不会争抢?”
郑贵妃早看出皇帝喜欢武媚,他能解决的矛盾,就不是事了,他解决不了的矛盾,才会害其他女人,保护他宠爱的女人吧。
眼下他能解决这矛盾,就皆大欢喜。
郑贵妃说:“王上英明。皇后,我没看见现场,所以不清楚。但是王上说的有道理吧。”
武媚看了她一眼,以前萧淑妃得宠,她支持皇后,当了贵妃,王皇后无子还能当皇后,是李治心里还是有皇后吧。
现在自己得宠,她却支持自己,不附议皇后,改为附议皇帝,可能也看出来了自己和皇帝才是真心好的一对。
武媚需要有人支持她和李治的二人世界,郑贵妃会支持二人的爱情,武媚就没什么不满意的了。
再说李治对郑贵妃也十分看重,说她贤良淑德,武媚看李治的意思,就不敢对郑贵妃不满。
其实郑贵妃也是夏天生日,和李治有点像,李治对她也好感,但不如对武媚好感多。
李治恋父恋母到极致,比喜欢自己多,所以才会喜欢武媚多于喜欢郑贵妃。
谁想不久,用菱藕做奇花异鸟的徐才人怀孕了,却误食堕胎药,导致大出血,再也无法生育了。
王皇后和萧淑妃都说是武媚争宠下的手,又找出了证据。
这次武媚没赢,她找不到两人密谋的证据,可是李治却不相信是武媚行凶,就说证据不足,罚武媚幽闭在宫半年。
武媚毕竟被罚了,王皇后和萧淑妃庆祝,徐才人又因为倒霉了被李治封为婕妤。
李治却一连一个月都去武媚那里晚休,安慰武媚,说道:“知道你受苦了,可是没有证据,也只能这样罚你,也是保护你。要不然她们会更加害你。”
武媚觉得得自己赢了,但李治是可靠的吗?
他对谁都好,尤其喜欢支持有恶的女人,助恶能恶成功,还不自觉的就害到善的女人。
自己就要抓住他的心,让他因为爱情只对自己好,目前还算成功,但是自己得斗赢对手,怎么才能让李治也帮忙呢?
她想不出来办法,她对李治还是迷茫的。
李治却看她的善那么多,也知道她的真相,却没证据只能罚她,只能物质补偿和宠幸她。
而王皇后和萧淑妃败了,也心灰意冷,没有更多动作。
却说王皇后不善交际,在后宫逐渐受到孤立,其母魏国夫人与舅舅柳奭在进入后宫时同样不受礼遇。
比如萧淑妃遇到他们,故意让他们等在一个偏殿两个时辰,骗他们说那时候王皇后在理佛。
还有徐婕妤也说他们行礼不规范,让他们练习行礼。
宫女、宦官们不敢怎样,但也叫人不到,精神孤立他们。
柳奭见皇后失宠,心中不安,就抛弃了王皇后,请求辞去宰相职务,被罢为吏部尚书。
武媚高兴,王皇后太自我了,别人不支持她,她就败了,而她舅舅主动败,她的家族支持她就弱了。
半年以后,李治想把武媚晋封为一品宸妃,受到宰相韩瑗和来济的反对。
来济和韩瑗劝谏:“妃子有正常名额,现在另立名号,这是不行的。”
李治就不高兴,他想武媚是自己熟悉的,也能合作好,这两个大臣却是外人,还不支持自己,就讨厌他们。
他只管自己熟悉的小窝得赢,不理外部的世界是对是错,也不一定支持外部的世界赢。
赢不了外部就害,让自己的世界赢,赢得了外部也能助一点,也得让自己的世界得更多利益。
武媚还不知道自己得到了他的盲目支持。
他是跟随特点的人,唯武媚马首是瞻了,武媚打他就也打,武媚赏他就也赏,可是他不暴露,还要装他才是王。
他妈是守小窝类型的人,他爹是个好战分子,是个闯世界的人,如果他父母想和他好,他会也愿意。
因为都是熟悉的人,能合作好了。
可是世人一般都是和父母亲情、和伴侣爱情分开的,他就也只能像世人一般。
现在武媚替代了他父母,还能让他的世界大一些,他很高兴。
他不了解外界,又赢不了外界,他也很无力,这种情况不知该怎么办,害外界也是不得已。
就这样,渐渐的,连政事上的事情,包括对大臣的个人看法,人事任免,他也跟武媚说了,听武媚的看法。
而武媚天生就于这些熟悉,能处理好这些事,他就很惊喜,觉得得了大助力。
武媚却还是很有度,因为他问她的都是皇帝要做的事,只是咨询她的意见而已,她只是一个后宫女人。
武媚想的是怎么打倒王皇后和萧淑妃,李治开始也想利用王皇后和萧淑妃来制约武媚,顺便观察武媚是什么样的人。
发现武媚是熟悉的人,他就放松了警惕了,另一边王皇后和萧淑妃一连的诬陷、作死,让李治越来越反感她们。
这时候武媚又怀孕了,没法侍寝,李治就雨露均分,每个妃嫔那里都去去。
武媚感觉到了危机感,在后宫是没有对错的,李治是没有对错的。
因为李治又和王皇后感情好了很多,王皇后也会高兴的对武媚说:“王上是念着我的,让我没有亲生孩子也能有爱情生活。”
武媚心中仇恨,王皇后和萧淑妃是害自己的人,李治却又宠幸她们,可见跟自己也不一条心,自己得扳倒王皇后和萧淑妃,可是怎么扳倒呢?
李治还是向武媚咨询政事,武媚说:“王上把我当男人用吗?我还要抚育孩子,忙的很。”
李治说:“你抚育孩子是很有母性,可是有嬷嬷、宫人照顾孩子,你忙什么呀?我感兴趣听你的意见,你就发表一下看法吧。我又没个商量的人,你就是我商量的人了。”
武媚高兴,毕竟李治没有和别人商量。
武媚想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如果生的是个女儿,就害死女儿,嫁祸王皇后。
她心想事成,这次她真的生了一个女儿,在公主出生后一月之际,王皇后来看望,怜爱并逗弄公主。
王皇后离开后,武媚趁着没人,将公主掐死,又盖上被子掩饰。
正好李治来到,武媚假装欢笑,打开被子一同看孩子,发现女儿已死,啼哭不已,并且惊问侍从,侍从都说:“皇后刚来过。”
李治勃然大怒,说道:“皇后杀了我的女儿!”
武媚于是哭泣着数落王皇后的罪过,王皇后无法解释清楚。
可是也没有证据说明是王皇后杀死的小公主。
王皇后说:“宫里的孩子都平安长大,以前淑妃得宠,臣妾也没让她的孩子夭折,怎么武昭仪的孩子死了就是臣妾害的?”
李治说:“徐婕妤得宠,也孩子没有了。别以为我不知道是你和淑妃害的她。”
王皇后说:“徐婕妤的孩子没了,怎么就一定是臣妾害的,怎么就不能是武昭仪害的?”
王皇后说:“徐婕妤比她的姐姐先王宠妃徐贤妃徐惠还有学问,人们都把她比成汉代的班氏。武昭仪嫉妒她争宠,臣妾却习惯了王上宠了这个又宠那个。何况是王上后来不宠幸徐婕妤了,臣妾没理由害她。”
武媚说:“你害她,目的是害我。你觉得我好欺负吗?”
李治不信徐婕妤是武媚害的,还认为小公主是王皇后害的,于是下令把王皇后幽闭在宫一年,从此有了“废王立武”的打算。
李治带着武媚来到长孙无忌家中饮宴,赏赐金宝缯锦十车,又任命长孙无忌的三个庶子为朝散大夫,并以皇后无子来暗示长孙无忌自己想要废后。
长孙无忌却假装不明白李治的意思,顾左右而言他,李治怏怏而归。
后来,武媚的母亲杨氏多次到长孙无忌家中请求,礼部尚书许敬宗也加以劝说,但都被长孙无忌正色拒绝。
但长孙无忌狡猾,一直未明言反对,却在一定程度上支持褚遂良。
李治问褚遂良废后意见,褚遂良说武昭仪曾经侍奉过太宗,如果立她为后将如何面对天下百姓?
说完他就将官笏放在台阶上,同时也把官帽摘下,叩头以致于流血请求告老还乡。
李治大怒,叫人把褚遂良拉出去听命。
武媚则从幕后走出要求杀掉褚遂良,她恶情绪扑出来杀人的态度说:“何不扑杀此獠!”
李治说:“长孙无忌和褚遂良是先帝为朕留的两个大臣,朕还是要听两人意见的。他们反对也有他们的理由。废后,他们不愿意。”
李治又说:“你做过先帝的妃子,的确是我们两个人的一个弱点,可是爱情是不理会这些的,我们也是无法选择。”
然后武媚又生了一个儿子,李贤,李治更加宠幸她。
王皇后惶恐不安,因为武媚接近得到专宠了。
再加上王皇后对皇帝还是有些爱情的,却被冷落,心理不平衡,就想害武媚。
于是王皇后与其母柳氏暗中施行“厌胜之术”诅咒武媚,结果武媚和皇帝得知了消息,当场捉拿她们个正着。
李治大怒,解除柳氏门籍不许进宫,罢免王氏的舅舅柳奭中书令之职,同时将要废后。
褚遂良说:“王皇后出自名家,是先帝为您所娶的妻子。先帝临崩时,曾拉着您的手对臣说:‘朕佳儿佳妇,今以付卿。’这句话当时陛下您也听到了。臣不敢曲意顺从陛下而违背先帝的遗言!”
褚遂良又说即使想要更换皇后,也要在世族大家中选择,没有必要非要是武媚。
王皇后出身名门大族,武媚出身低微。
这种门第观念,反映着士族官僚与庶族官僚的矛盾。
韩瑗也痛哭进谏:“匹夫尚且知道挑选媳妇,何况天子?《诗经》有云:‘赫赫宗周,褒姒灭之。’臣每次读到此处,都要掩卷叹息,不想今日竟亲眼见证这种灾祸。”
李治大怒,命人将韩瑗拉出大殿。
武媚说:“臣妾家族是不如世家,可是父亲也是被封为应国公的,也不弱。臣妾伺候王上,王上想到的臣妾紧急去办,王上没想到的,臣妾替王上想到了,辅助王上管理好国家。不说是贤妃,也不能是褒姒啊。王上治理国家,为人称道,百姓也都说好,他们太不尊重王上了。”
李治说:“废后也关乎朝廷稳定,我们也不能硬来。得人心向我们,我们才能顺水推舟。”
不想事情又有了变化,中书舍人李义府首起支持“废王立武”,得到李治和武媚的重赏,许敬宗、崔义玄、袁公瑜等大臣见机行事,也都转而支持立武媚为后。
李治见有不少人支持,于是再生废王立武之意。
李治暗中询问李勣说:“朕打算立武昭仪为皇后,褚遂良固执己见,以为不可。褚遂良是顾命大臣,这件事应该怎么办呢?”
李勣回答说:“这是陛下的家事,何必更问外人!”
李治立刻不经意宣传此事,说道:“朕后宫家事,朝臣也反对不休,是手伸的太长了。”
王皇后怒极,和萧淑妃合谋,欲下毒毒害武媚,两个人也狠了,自以为安排妥当。
不想武媚和李治早就天天监控她们,她们有点风吹草动就警惕。
在萧淑妃和王皇后见面的那一刻,她们说的每一句话,李治和武媚都知道了。
于是,李治和武媚商议后,李治颁下诏书:“王皇后、萧淑妃谋行鸩毒,废为庶人,母及兄弟,一并除名,流放岭南。”
七天以后,李治再次下诏,将武媚立为皇后;与此同时,反对最力的长孙无忌、褚遂良又先后被贬官。
却说王皇后、萧淑妃被废后,居于别院。
一日,李治突生想念,便前往探望,看到她们的惨状后,相当不忍。
只见她们居住的屋室封闭极其严密,只有送食物的小窗口,两个人在里面蓬头垢面、衣衫不整。
李治非常悲伤,问道:“皇后、淑妃,你们平安无事吗?”
王皇后哭泣地说:“妾等已经沦为宫婢了,哪里还有这样的尊称呢,至尊如果还记得往日情分,愿意使妾等重见天日,就把此院命名为回心院吧。”
李治便答应了她们的请求。
武媚得知李治将释放萧淑妃和王皇后的消息后,大怒,认为李治帮助她的敌人就是背叛她。
她闹了一场,问他是不是念旧情了又想和她们和好?
李治说当时和她们没好,就是没有旧情了,现在也不会和她们再好了。
他只不过看着不忍,两人是恶,也得到了惩罚,但是他习惯了也情不自禁的想助恶的两人好起来。
他以恶为首,听恶的,用善助恶,让善倒霉,是一个不一样的恶。
武媚说:“那王上就忍臣妾被她们害吗?凭什么她们能害我,我却不能害她们?!她们害死了我的女儿,也想毒死我,何其歹毒。我报复她们也是理所应当的,是正义的报复。我要搞死她们,王上不要理。”
李治说:“好吧。”
武媚说:“王上心软,会被宵小害,不能心软啊。”
于是武媚派人将王皇后和萧淑妃每人责打一百臀杖,王皇后和萧淑妃被打得皮开肉绽。
萧淑妃被打时候骂道:“阿武妖媚狡猾,才导致我沦落至此!但愿来世,我化作猫,阿武为鼠,我要生生世世掐着她的喉咙!”
李治听了,不忍,也知道她说的是事实,武媚是很狡猾,但是他和武媚好了,他愿意和武媚一条心,她如果恶,他也助她恶成功,这也是他护卫同盟的善。
武媚大怒,下令将二人砍掉手足,投入酒缸中。
武媚说道:“让这两个女人骨醉!”
折磨数日后,二人死去。
武媚内心有愧,因为是她害死的自己女儿,嫁祸给王皇后的,也逼迫王皇后和萧淑妃狠了,她们才要杀她。
而且徐婕妤也是她害她吃了堕胎药的。
于是她多次梦见萧淑妃和王皇后出来作祟,披着头发流着血像死时的惨状一样。
她就下令宫中不许养猫,不久又下令将王氏族人、萧氏族人全都流放岭南,并追改王氏的姓氏为“蟒”,萧氏为“枭”。
后来,她还因此从太极宫移居到了蓬莱宫,可是又做梦见到了她们,从此她多居洛阳,终生不归长安。
显庆元年,李治废黜李忠的太子之位,降封为梁王,改立李弘为太子。
至此,一般人认为李治借“废王立武”重振皇权,打击了元老大臣势力,提拔了自己人。
其实是李治在“废王立武”的过程中,发现长孙无忌、褚遂良为首的大臣,毕竟是先王的大臣,并不能支持李治。
李治不得已,剪除了他们,因为反对武媚的人太多,李治为了“废王立武”成功,也不得不提拔了一些小人。
小人才会见风使舵,支持两人,并且指哪打哪,用于剪除旧势力很好用。
于是,李治在武媚的影响下,开始干恶事用恶人,也不会觉得不好了,别人也都认为武媚成为了李治政治上的“盟友”。
显庆元年,韩瑗上表高宗,为贬任潭州都督的褚遂良讼冤,称褚遂良“公忠体国”,希望高宗将其赦免。
韩瑗道:“褚遂良是国家重臣,他的缺点就好像白纸上停了一只苍蝇,何至于就说是有罪呢?陛下富有四海,安享太平,却驱逐旧臣,难道您还不醒悟吗?”
李治不听,褚遂良不是能和李治、武媚联盟一伙的人,是不可能再合作。
顺带的,又更讨厌韩瑗,但韩瑗请求辞官归田,李治没有批复,因为还需要用他。
这一年,武媚和李治又生了第三个儿子,李显。
到了显庆二年,许敬宗、李义府秉承武媚旨意,诬告来济、韩瑗与褚遂良构成朋党,准备谋反。
许敬宗奏称:“韩瑗认为桂州乃是用武之地,准备以桂州作为造反策源地,以褚遂良为日后起事的外援,因此行使宰相职权,授褚遂良为桂州都督。”
证据不足,三人也皆被贬。
褚遂良在绝望之中,上了一封陈情书给李治,诉说自己曾长期为高祖与太宗效劳,最坚决地支持李治继位等等,结果仍是无济于事。
这年,在皇后武媚的建议下,洛阳被提升为大唐帝国的东都,朝廷的每个部门都在洛阳设有分支机构。
武媚说长安是西北贵族集团的政治中心,而武媚和李治二人共同的主要支持者都来自东部。
另外,长安虽地处关中平原产粮区,但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人口急增,长安城已无力供养如此庞大规模的人口。
如果要从外地向长安输送粮食,又会因交通不便而产生巨额的运输费用。
洛阳由于交通便利,解决大规模人口的粮食问题就要容易很多。
因此她提议迁都,李治给改动了一下,自此开始实行两京制,西都为长安,东都为洛阳。
两人在这一年移驾东都洛阳,此后基本上未远离东都洛阳。
翌年,禇遂良在爱州带着遗憾离世,武媚没有放过他,一方面把他的官爵削掉,另一方面把他的子孙后代也流放到爱州。
显庆四年,武媚与李治达成共识:将长孙无忌、于志宁、韩瑗、来济等人削职免官,贬出京师。
显庆四年,韩瑗在振州病逝。
这时,许敬宗又诬称长孙无忌谋反,并奏称:“长孙无忌谋逆,都是因褚遂良、柳奭、韩瑗挑拨煽动而成。柳奭还暗通宫掖,意图鸩杀陛下。”
李治哭道:“我怎忍心给舅舅判罪,后代史官会怎么看待我?”
许敬宗举汉文帝杀舅父薄昭,天下以为明主之例,宽慰李治,又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own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