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大文豪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乃公认的中秋词绝唱,这首词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不仅将赏月的想象力上升到极致,还旷达地由中秋团圆之时联想起人间的离别,感念人生的离合无常,由此表达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思念,更加坚定"月有圆时,人也有相聚之时"的执着信念。
苏轼的这首中秋词,也是他们兄弟俩"史上最深兄弟情"的最好诠释与见证。我们不妨拓展开来,看看他们有哪些"山高水长"兄弟情深的佳话趣事?
一、苏轼创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背景
公元1076年,也就是宋神宗熙宁九年,39岁的苏轼从杭州任上转任密州(今山东诸诚)已有2年时间。他的弟弟苏辙于1075年也改授齐州(今山东济南)掌书记。
一晃,他们兄弟俩又有七年时间没有相聚了。
于是,那年月色如银清辉如洗的中秋节。苏轼在密州一方面关注着大宋时局,期盼返回京城工作,一方面又极为思念同在山东任职的弟弟苏辙,便一边赏月,一边独自饮酒,直到天亮。触景生情下,一挥而就,写下这首中秋绝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字里行间,旷达的苏轼将中秋赏月的复杂心情灵动地显现出来,对苏辙的兄弟情亦跃然纸上。
其实,苏轼在赴密州时,就曾写有《沁园春.孤馆灯青》寄给弟弟苏辙,表达过这份深情:
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
渐月华收练,晨耿耿;云上擒锦,朝露溥溥。
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依此区区长鲜欢。
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
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取君尧舜,此事何难?
用舍由对,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
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
二、苏辙回赠《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苏轼的这首中秋词,传唱大江南北家喻户晓后,立时散发出万丈光芒,使他的名头更响。
他的弟弟苏辙似乎显弱些。事实上,苏辙的才华并不亚于哥哥苏轼,其入仕生涯也不错,还曾官至副宰相。只是,苏辙选择了隐身哥哥背后,甘愿做幕后英雄,使得他存在感偏低。公允而言,苏轼之所以一生豪放洒脱不为世事牵绊,与他的弟弟苏辙全身心扶持、为他承担世俗的琐碎与不堪密不可分。
此处暂按下不表。先说说苏辙收到哥哥的中秋词后,也恨不得早日与之相聚。
第二年,也就是公元1077年,苏轼转任徐州知州,苏辙改任着作佐郎、签书应天府判官。兄弟俩得以在徐州的中秋时节相聚。
苏辙当即写下《水调歌头.徐州中秋》表达欢聚的喜悦:
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
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
岂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载凉州。
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州。
坐中客,翠羽帔,紫绮裘。
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
今夜清尊对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own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