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典言情 > 诗牌盛唐I:长安热搜榜 吟凤

35.春风不度玉门关(肆)[番外]

小说:

诗牌盛唐I:长安热搜榜

作者:

吟凤

分类:

古典言情

离文安县越近,王昌龄心中那点不安便如藤蔓般悄然滋长。最令他不安的,是王之涣某些细微的变化,确切地说,是开始于一次意外的呼唤。

“少伯。”

当时两人正沉默地并辔缓行,王之涣忽然偏过头,轻轻唤了一声他的字。

王昌龄愣了一下,下意识应道:“嗯?”

王之涣却没再说话,仿佛只是随口确认他在,目光重新投向前方蜿蜒的小路。

王昌龄细细回想,这一路上,王之涣叫他什么呢?“活靶子”的次数比名字多,偶尔正经一点也是连名带姓的“王昌龄”。忽然听到自己的表字“少伯”,字正腔圆地从那人口中唤出,竟有种说不出的陌生和……温柔?

那一刻的寻常并未在王昌龄心中留下太多涟漪,只当是王之涣心情好,或者是旅途接近尾声,彼此熟稔了些后的自然变化。

然而很快,同样的情况再次发生。

在渡口等船时,王之涣看着远山云雾,忽然唤一声:“少伯。”

王昌龄转头望去,只看到飘渺山色:“季凌兄?”

“……看那山形,倒像只伏龟。”

“嗯?是有些像……”

在歇脚的小茶馆外,王之涣替他正了正被风吹歪的幞头:“少伯,幞头歪了。”

“哦哦,多谢季凌兄!”

更多时候,就只是纯粹的一声轻唤:“少伯。”声音依旧是淡淡的。

“在呢,季凌。”王昌龄应着。

但回应他的又是长久的沉默。

起初,王昌龄还能笑着打趣,然而随着次数越来越多,这只有呼唤没有下文的沉默渐渐积累起了无形的压力。那被呼唤的名字,也像是撞在峭壁上的回音,空洞得令人心头发紧。

终于,在某次王之涣再次莫名其妙地唤了一声“少伯”,而王昌龄应声之后,前面那个背影依旧沉默地独自前行时,连日来积累的烦躁如同火星遇上了沸油,“腾”地一下在王昌龄胸中炸开。

他猛地打马冲到王之涣马前,近乎粗暴地拉住了对方的缰绳。

“王季凌!”他几乎是吼出来的,长久以来积压的情绪在这一刻完全爆发,声音在寂静的旷野里显得格外刺耳。

“你到底要做什么?!翻来覆去唤我,却又闭口不言!一次如此,两次如此,十次八次亦如此!你若有事吩咐,直说便是!若嫌我吵闹,赶我走也无妨!何故这般,何故这般消遣于我?!”

他怒目圆睁,胸膛剧烈起伏。那双总是神采飞扬的眉眼,此刻盛满了委屈、愤怒和被愚弄的难堪。他紧紧盯着王之涣,等着看那张素来淡漠的脸上露出惯常的嘲讽或是不屑。

然而他等到的,却是一种他从未在王季凌脸上见过的神情——那双深邃的眼眸瞬间黯淡下去,脸上也蒙上黯然的神色。那黯然如此真切,竟让王昌龄满腔的怒火像是瞬间被浇了一瓢冰水,只剩下了深深的愕然。

王之涣避开他灼灼的逼视,极快地低下了头。没有一句解释,而是向自己这边扯了扯缰绳,好像是在求王昌龄放手。马儿似乎也感受到主人低落的情绪,不安地踏了几下蹄子。

王昌龄终究是放开了手,看着那深蓝色的身影重新汇入前方的暮色里,步伐比方才慢了许多。一股强烈的悔意与酸涩猛地涌上心头,

他第一次觉得,那身深蓝色的旧布袍,看起来单薄得让人心头发疼。

当夜,两人依旧找了一间逼仄的乡间客舍,为了省下房钱,只能挤在同一张窄小的榻上。

黑暗中,唯有月光透过破旧的窗纸,在地上洒下一片惨淡的银霜。王昌龄毫无睡意,身旁王之涣平缓的呼吸声也显得格外清晰。他想起白天自己那番怒吼,想起王之涣那一瞬间的黯然,如芒在背。

辗转反侧许久,他终于还是忍不住,侧过身,对着黑暗中那个模糊的轮廓,声音带着小心翼翼的愧疚:

“季凌兄……”他顿住了,似乎在斟酌最合适的词句,“今日……是我不好。口出恶言,脾气太冲。我……我不是有意的。你别……”

话未说完,便被黑暗中响起的声音打断。

“无事。”王之涣的声音很清醒,显然也一直未睡。他的语调听起来已经恢复了平日的平静,听不出喜怒。

他沉默了片刻,像是在思索,然后接道:“明日午时便可抵文安县城。少伯……你下一步有何打算?”

这是离别前的确认了。王昌龄心中一沉,闷声回答:“江宁丞的任命已下,此间事了,自当赶赴江宁履职。”

文安与江宁,一个在北,一个在南,山水迢迢。这一别,重逢不知何年何月。

不知过了多久,也许是受不了这令人窒息的沉默,又或许是急切地想做些什么打破这壁垒,王昌龄的目光落在了床头包袱里露出的那把玄铁扇上。月光洒在乌黑的扇骨上,泛着冷光。

“季凌兄!”他猛地坐起来,抽出那把扇子,哗啦一声在夜色中展开,声音带着一种刻意的活力:“这扇子扇面坚韧,却也不妨墨迹。我想……我想把你那首《凉州词》题在扇面上,日夜相伴,见扇如见人!”说着他便要下床。

“不必。”王之涣的声音几乎同时响起,带着一种从未有过的急促,甚至伸手按住了他的胳膊。

王昌龄愕然停下动作。

王之涣的手缓缓收回。黑暗中,他沉默了几息,声音恢复了些许清冷,却带着挥之不去的疲惫和什么别的情绪。

“此扇是凶器。而那诗……太悲凉。王将军说中了几分。”他似乎轻轻吸了口气,“凶器配悲诗,终是不祥,更不合你性情。”

王昌龄的心直直地往下坠,握着扇子的手慢慢松开。

被拒绝了。

他满腔热忱地想留下点属于季凌的印记,得到的却是如此决然的否定。

似乎是察觉到了他的情绪低落,黑暗中静默片刻后,王之涣的声音再次响起,竟带上了一丝罕见的柔和与引导:

“何须急在一时?日后……待你行遍江河,见得真正的金戈铁马或人间风流……若觉得谁人的诗句配得上这器物,更应和了你的心境……再题不迟。”

这话的意思太明显了——扇子送你了,以后你爱题什么便题什么,甚至隐隐暗示了可能的“谁人”与他王季凌无关。

王昌龄半推半就地应了声:“……也好。”默默躺回枕上,期待彻底落空,心口反而空荡荡的。今夜,是彻底睡不着了。

月光似乎更加明亮,如霜如雪,照得简陋的斗室里每一个角落都无所遁形,也照得人心底的愁绪无处可藏。

王昌龄盯着低矮的房梁上蛛网斑驳的暗影,忽然想起一事,声音有些干涩地打破了沉重的宁静:

“季凌兄……你可知,长安那边……孟浩然办了个‘襄阳诗社’?极受欢迎!说是吸引了不少崇尚清寂空灵诗风的好手。”

“嗯。略有耳闻。”王之涣应了一声,听不出情绪。

“你说……”王昌龄的声调扬起了几分,像是在黑暗里点燃了一簇小小的希望之火,“我们……何不也成立一个诗社?”

他侧过头,即使黑暗中看不清表情,也努力朝向王之涣的方向:“汇聚喜爱这边塞黄沙、雄浑气魄的知音,专为弘扬我等心中这关山万里的壮怀激烈,如何?”

黑暗中静默了良久。久到王昌龄以为他的提议会像落入深潭的石子,连个回声都没有。

“随你。”两个字终于传来,王之涣的声音淡淡的,听不出波澜,“你若觉得好,办起来便是。”

这一句“随你”给王昌龄注入了巨大的热情。他瞬间忘了困倦,一骨碌半坐起来,兴奋地盘算着:“好!季凌兄说好那就好!那……那这诗社该唤作何名?”

他自顾自地说着:“你看,孟夫子的叫襄阳诗社,王摩诘有辋川诗社,皆以地名……”

“狭隘了。”王之涣打断他,声音在黑暗中异常清晰,“以一方命名,格局太小。我等所重,乃边塞壮阔胸怀,岂能拘泥一地?需有吞吐山河之气魄。”

王昌龄顿觉有理,心中暗暗佩服。两人在黑暗中低声探讨起来,社名从“边风”“朔漠”“靖安”“云中”,一一提出又彼此驳回。最终,当王昌龄犹豫着说出“瀚海”二字时,王之涣在黑暗中轻轻地应了一声:

“嗯。瀚海……尚可。”

王昌龄得到认可,兴致更高,立刻抛出了关键问题:“名号定了,那……社长为谁?”

他不假思索地推让:“季凌兄年长于我,诗名才情远播,见闻广博,又是边塞诗前辈,这社长之位,自然非兄莫属!”

王昌龄信心满满,甚至想象着瀚海诗社在王之涣掌舵下名震天下的情景。

然而,回应他的依旧是长久的沉默,比之前任何一次都要久。终于,王之涣的声音响起,带着一种斩钉截铁般的、不容置喙的疏离:

“免了。”

王之涣的回答斩钉截铁,没有半分商量余地。

“某在诗牌唤何?云间鹳雀。只愿自在云中,无拘无束。”他的声音带着一种固有的执拗和疏离,“若你顾念我一丝半毫,便莫要……强我所难。”

王昌龄愣住了。他从未想过会是这样的答案。原来在他眼中象征着归属和荣光的社长之位,在王之涣这里,竟是避之唯恐不及的枷锁。

失望的藤蔓缠绕而上。他张了张嘴,却发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own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