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杨苼一行人出宫,皇后又考虑了一下,也不能全凭姑娘们,慈幼院在全国各地铺开有难度,就先在京城开,慢慢铺开。
待夜里皇帝来坤宁宫,皇后便把慈幼院的事给皇帝说了;又说楚楠她们去女学了,楚榕也闹着想去,不如,让楚榕出去历练历练。
皇帝想着早先当王爷那会儿,常带着几个女儿去踏青,如今两个大女儿嫁人了,就剩小女儿了。
宫里又只有她一个女孩,哪怕和皇上有些龌龊的太上皇都十分宠她。
可平日只有几个伴读伴着,近些日子,也都陆续出宫嫁人了,楚榕到底寂寞。
皇帝正打算给女儿选一批伴读,听了皇后的建议,想来得重新打算。
皇帝舍不得女儿,思虑半晌还是道,“榕榕的公主府早就建好了,选个日子让榕榕搬进去,方便她在外面办事,也方便她们姐妹聚聚。”
皇后又提起该给楚榕选驸马了,皇帝连道,“可该好好选选,我们好多留榕榕几年,也就榕榕陪着你了。”
皇后感动,眼角沾湿,连连附和,“是呢,想着榕榕要离开我们,就难过。不过,楠楠这次做的好,没有拿身份压着那家人和离,而是想着报县衙,不然溺婴这事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显出来呢。”
皇帝赞许道,“是啊,都知道有这么这么个事,但谁知道这么恶劣,还是天子脚下。”说着,皇帝有些愤怒。缓了缓才道,“这次和楠楠一起的几个姑娘都不错,敢为人先,朕给她们记一功。不然,危矣。”
皇后也明白,又说了张家女学的姑娘办了绣庄的事情,皇帝龙颜大悦,道,“到时候让榕榕多和她们接触,良朋好友,受益终生。”顿顿又说,“榕榕早早出去历练,立起来,以后孩子也不受罪。”
皇帝想起大女儿和二女儿婚后受的委屈,一阵难受,可又不能真把那家人怎么了,毕竟女儿还要过日子。
皇后也是这个想法,不然还真舍不得女儿早早出宫去。
帝后二人闲谈几句,早早安寝。
第二日,皇后找来女儿细细叮嘱,又安排人收拾公主府。
楚榕十分开心,不过也舍不得离开父母,好一阵歪缠。
不过待楚榕出宫,已经过了一个月。
过了休沐日,女孩们又坐上了前往张家的马车,来来去去,半年就过去了,一切有条不紊的进行。
有了皇后的赐银、姑娘们送来的嬷嬷和银子,银钱宽裕,黛玉、楚楠想着秀娘她们都家里远,来回不方便,绣庄地方又不大,便商量着买个院子,专门用来培养绣娘,也方便以后多招些绣娘。
黛玉吩咐林管家去办,管家给出了个注意。
绣庄到底是做生意的地方,在闹市,不适合学刺绣,他找牙行问问京郊有没有地,找个合适的地方自己建房子,地方宽敞还省钱。
没建好前,林家后街的下人房大多空着,可以先收拾几间让绣娘们用着,刺绣教学和住宿都方便,也方便姑娘们来看看情况。
黛玉听了去找楚楠她们商量,全票通过。
姑娘们感叹,“姜还是老的辣,看来她们还有的学。”
楚楠想起曾经的学校、住宅楼,又结合现在常见的楼房,提议建楼房,还画了简易图纸,到时候一楼学习,二三楼住宿,方便还省地方,获得姐妹们的一致好评。
秀娘和绣庄管事找来的绣娘们便先搬去了林家后街,由绣庄原来的绣娘,还有杨家、林家、陆家、孙家送来的嬷嬷们教导。
姑娘们每逢休沐,还两两结伴前去教绣娘们读书识字,方便绣娘跟着画师学画,想要帮助绣娘们觉醒,不再百忍成钢,要让她们学会不平则鸣……只是,一切要徐徐图之。
楚榕出宫本想着先和姐妹们聚聚,结果都在上学;要么婚后不方便受掣肘,不好经常出门,只好先解决慈幼院的事情。
虽然有女官们帮衬,楚榕开始不过跟着学习,只是担个名头罢了;但后来也不甘心只做个吉祥物,积极参与筹办慈幼院的相关事宜。
楚榕拜访慎亲王妃的时候,听她说起绣庄的事情,知道楚楠她们专门在郊外盖楼培养绣娘,想着慈幼院不如也自己建,花钱少,还地方宽敞;没建好前,收养的女婴可以养在公主府,左右她也只一个人。
待楚楠休沐,楚榕特地设宴要楚楠聚聚,详细问了绣庄自建的情况,又要了楚楠的图纸,两人想着慈幼院的需求更多些,要有教室教孩子们识字,要有食堂、有盥洗室、有卧室……根据需求,改了改才定了稿。
选址的时候,楚榕考虑慈幼院和绣庄都是女子多些,好互相帮衬;女孩们长大后还可以去隔壁绣庄学刺绣,找个营生;哪怕不能留在绣庄,也是个谋生的手艺。
恰巧绣庄旁边还有一大块空地,楚榕就都买下了。只是想着以后肯定要收容很多孩子,慈幼院建的更大些,有三个绣庄大小。
楚榕忙完绣庄统筹工作,剩下的事情都有下人们做,她暂时就闲下来了,就去找姐姐嫂嫂们玩,只是她们也忙着,不能一直陪着她。
楚榕便思念起宋静、陆沅、楚楠她们,结果她们忙着上学,十天才有一日假期,这一日还不一定有时间。
楚榕也上过学,却不喜欢上学,便想着去看看女学有什么魅力,结果她也扎进去出不来了。
不过,楚榕不住宿,晚上回来处理慈幼院的事情,倒也获益不浅。
早说好的两三日回一趟宫,后来实现不了,只能十日回一趟宫里。帝后不满,可看着幼女难得的好学之心,没有阻止。
临近新年,腊月初女学放假。
绣庄早建好了,绣娘们也早已搬过去,在秀娘她们的努力下,已经找了一百多名绣娘。
绣娘虽然都还未出师,挣不了大钱,但绣些小帕子没问题,又因为姑娘们的花样好,价格便宜,很受欢迎。
绣庄尚未盈利,又打算以后挣钱做更多的事,给绣娘们的月钱不算多,没出师前一个月两百文,管吃住;出师后根据绣品卖出去的钱分成,扣除材料费,给绣娘们分三成。
姑娘们觉得不多,她们还要生活,只是暂时没办法,只能以后再想办法。
绣娘们想着以前学艺还要给师傅前,姑娘们给她们钱教手艺、教读书,还给月钱,连连推辞。
姑娘们坚持才同意,只是打定主意要好好学习,为绣庄多挣钱,不让姑娘们失望。
后来到了郊外,姑娘们倒没怎么去。
皇后赐的匾后来做了两块,一块挂在群芳绣庄的铺子外面,一块挂在郊外绣庄的院子外。
再后来,慈幼院也搬过去了。
这几个月慈幼院也不光收养了弃婴,还把十岁以下的乞儿也收养了;十岁以上的没有余力,只能让他们独自谋生。
慈幼院的管事都是宫里年龄到了的女官和嬷嬷,都通晓诗书,得了楚榕的吩咐,平日孩子们识字;十岁以上的乞儿愿意学的,也欢迎他们有时间来慈幼院识字,去上工业不至于被骗。
只是人多,慈幼院的管事和女工们难免忙不过。
隔壁的绣娘们好不容易有了识字的机会,郊外姑娘们不方便过来,刺绣本就废眼睛,不好休息了还麻烦师傅们。
幸运地是,隔壁的管事在教孩子们读书,便想着一定要抓住这个机会。
早上、中午、晚上慈幼院忙乱的时候,绣娘们便主动去隔壁慈幼院帮忙,教小女孩们缝缝补补。
绣娘们和慈幼院管事熟悉后,找机会就求管事们有时间教她们识字。
管事们也都是苦命人,早先都被辜负伤害过,看绣娘们身处逆境不忘求学,又帮她们减轻了负担,便欣然应允。
不过,管事只用教三个人,剩下的人她们自己教,不废什么事;管事心里有些过意不去,便画了花样给绣娘们。
绣娘们也不占便宜,把花样给管事,卖的好的管事给慈幼院分红,虽然不多,但也能让她们偶尔打个牙祭,改善下生活。
姑娘们一直关注绣庄和慈幼院的事情,但到底郊外太远,家里不放心她们频繁前往。
楚楠、卫若竹、张阅赶忙早早求了兄长,要他们放假后护送她们去绣庄和慈幼院看看。
楚彬、卫若兰、张阐看她们学了半年,没有放松,便同意了。
放假第二日一早,黛玉、楚楠一群姑娘早早准备好,楚彬、卫若兰、楚榕也早早来了张府,齐齐前往郊外群芳绣庄和慈幼院。
卫若兰三人骑马,姑娘们坐车,各带着一个丫鬟,又带了一队护卫的仆妇。
楚彬、卫若兰、张阐想着他们三个大男人,夹一群姑娘中间,不太方便,卫若兰便提议,去寻访野梅,赏赏冬景。
这话一出,楚彬、张阐便懂了他的苦心,苦笑,但也欣然应约。
到了庄子,姑娘们先结伴去了绣庄,关心了一下绣娘们的生活,要她们有事了别怕麻烦,只管找她们;又吩咐管事提前给绣娘把月钱发了,过年多发一个月;又说年底了,今个儿就给她们放假,各家送来的嬷嬷也跟着回去,像秀娘这般家里不方便回去的可以留在绣庄,到时候和慈幼院的孩子们一起过年;又说实在没有刺绣天赋的,别丧气,别担心,到时候还能在绣庄找个别的活干;又告诉她们正月十五要都来……
楚楠说,黛玉她们补充。
说完后,她们就让绣娘们去收拾东西了。
姑娘们转战慈幼院,楚榕去安排慈幼院过年的相关事宜,黛玉她们十几个姑娘则陪着孩子们玩,教孩子们读诗。
想着楚榕忙完了,楚楠便叫了黛玉、若竹去找楚榕。
姑娘们看见了好奇她们去干什么,不过没教她们,也没人跟过去。
张阅、素心瞬间想起之前的夜谈,想着若竹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owns.cc